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誠正的學生告訴盧德真,他們在那裡的三年有如人間蒸發,人生中最青春的年月一片空白。後來攝影師提出其影像計畫,最初僅想從學生個人為出發,為他們消失的時日留下紀念。
【逆風✕顯影✕進行式】持續不懈的自我探索
展覽前言
「身體肖像」是以少年的身體形象為主題的系列。以貼近個人性格為原則,挑選每人一張,共30幅黑白攝影呈現。進行地點位於教室旁,利用狹小的現有空間改造而成的簡易攝影棚。全班30名少年皆自願參與,採一對一的方式,以半日時間完成一名少年的肖像拍攝。過程透過談話開始,在近乎全暗的棚中,少年放鬆地分享個人的故事經歷,並討論對於拍攝的期望;與身體相關的主題於後段引入,如身上可辨的印記,以及體能鍛鍊或參與民俗活動的身體記憶。最後才在談話內容的基礎上,引導而不主導少年的神態或肢體動勢,進行拍攝。
選擇抽離場所性的棚內拍攝與長時間的對話,是為了將關注回歸個人。試圖在充滿集體意識的校園中,營造一個少年可以自在獨處,面對自己的回憶與想望的空間。是如鏡中映影般,更為真實的照見,而非被要求的神情,即便可能是少年理想中的自我。至於「身體」,是除了心靈,唯一掌握在少年的部分,也體現了倏忽即逝的青春;身體,也作為文化與經歷的載體。印記可能褪去,身形也會改變,然意義即在於當下,也是確切存在過的自己。(盧德真)
攝影師盧德真說明,他最初到誠正中學服役時的工作,是協助學生辦出入校手續,整理「名籍」。「其實就像辦學籍,該職務在矯正學校是被分配在總務處,直接和法院對口,法警送學生到矯正機構,學生們第一個遇見的人是我,最後離開前會看到的也是我。」盧德真迎接學生們入校,幫他們拍「入學照」,他也負責送相關的法院公文,最後再送他們離校。
我看過每個學生第一天到校的模樣,他們在校過程中,我們也有許多接觸,信任關係從很早期就慢慢地建立起來。
一般感化教育的規則,是學生出校3年期滿的期間都沒有犯行紀錄,前科就會全數被抹除。然在紀錄被抹除的同時,他們的個人記憶也一併被刪除了。但那段期間,是這群只有十幾二十初頭的學員身心靈變化最大的時刻(規定最多21歲一定要離校)。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既短暫又變化劇烈。校方因有戒護安全考量,機關內完全沒有鏡子,學生幾乎沒有清晰地檢視過自己,他們只能從鐵門窗,或是水面倒影稍微看見自己,更不用說是把自己記錄下來了。

拍照幾乎是現代人的日常,吃飯也拍,走到哪都要自拍一下,但誠正的學生告訴盧德真,他們在那裡的3年有如人間蒸發,人生中最青春的年月一片空白。後來攝影師提出其影像計畫,最初僅想從學生個人為出發,為他們消失的時日留下紀念,而後則擴大發展成肖像展——盧德真和學生達成協議,每人只選一張照片展出。但事實上每位學生都被拍了將近100張照片,他們最後拿到的成品跟展場的不同。「最好的都在他們手上!」那些是有完整面孔,盧德真特別送給學生的禮物。
保護隱私:展出照片不見廬山真面目
「也不是刻意把展出照做裁切,讓大家看不到臉。」攝影師利用光影、角度呈現年輕學生身體的模樣,那是他們理想中的自我、現下的樣貌。「我不去主導他的動作,而是用引導的方式,例如有人在現場跳起了八家將,有些人聊起他們刺青、傷疤的由來,但我更關注的是青少年現階段的身體狀態。」這部分就要談到,為何照片是以赤身裸體的形式呈現。

該系列攝影,唯一的原則即上半身赤裸,下半身讓學生自行決定。之所以如此,是誠正的全體學生都被規定穿著統一,僅有學校發的制服。所有的東西都帶不進來,每個人剃著相同的髮型,「制服是外加的東西,我想呈現的卻是個人,因此讓他們除去外衣。」對這群碰過各種問題的學生來說,有些最後一次拍照的記憶是在幼稚園畢業,能進攝影棚拍照的機會不多,因此大家也特別把握這次的時機,與攝影師討論他們想拍什麼的「沙龍照」。
他們好奇自已背上刺青的模樣
在進誠正以前他們待過很多地方,可能是少觀所、法院等等,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用影像記錄自己。他們許多出自破碎的、隔代教養的、高風險家庭,在求學階段或許受過排擠,導致他們過早就得到社會上求生存。很多人面臨經上的問題,在遊蕩過程中可能進了宮廟、碰到一些「朋友」⋯⋯無論是傷疤或是身上的刺青,有很高的比例跟他們這段經歷有關。
攝影師盧德真經歷這一次的身體攝影計畫後,領會到許多關於人事物的真實。不要只是流於表象,他希望將來能結合研究、創作,甚至教學來開創自己對世界的探索。盧德真分享道:「服役這段期間,我從矯正學校學員們身上學到太多東西,他們比起其他同齡的學生,某方面可以說更真誠。他們的態度十分直白,不太會修飾情緒,但他們的情感反倒是誠懇的。」

人性印記:思緒迴轉、心事重重的紋身與刻印
誠正中學的學員彷彿川端康成小說中的角色,他作品中的人物帶有某種人性的光亮,正如誠正的學生。盧德真認為,這可能源自他們過去那段深刻的歷程,來自各式環境的少年們看過的各式人物遠比我們更多,所以留在他們身體上的,無論是疤痕、刺青,都像某種有感的刻印。但盧德真傾向把這些都稱作「印記」——個人生命印記緊密結合了學員們血氣方剛的過往故事。
然而在展場中,盧德真並不個別強調每一個身體「印記」,像是哪個刺青代表著什麼意涵,或者跟哪個生命故事有相關。雖然少年在拍照時,有些人樂意與攝影師分享,但盧德真更想把這樣的「印記」看作某種集體敘事,而非用個案分析去揭穿每個「印記」背後的私密故事。
觀察學員的處境,再透過其生活層面展現身體的可能性,或是他們在舞台上以及背後的過程,這是盧德真期望透過攝影呈現的角度,也因此每張照片並沒有個別文字說明。
事實上,矯正機關對影像的戒心很強,所以在誠正中學的另一個計畫-由學員自己創作的「底片日記」-延遲到較晚才開始。這些活動都必須跟校方慢慢溝通,直到今年學校允許了,才讓學員用自己的雙手拿起相機拍攝,讓他們能夠真正以自己的角度記錄自身。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刺青現場直擊】刺青師告訴你,從開始到完成要做哪些準備?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