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318一週年專題】思緒回到一年前的3月18號:我們在編輯台看稿,卻都無心工作.......

2015/03/17 ,

評論

吳象元

Photo Credit:Yuan
吳象元

吳象元

從彌爾頓到中國研究,從台北到西雅圖,著迷學術的理性批判,卻更長停留在書寫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思緒回到一年前的3月18號,國民黨立委張慶忠用30秒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交院會,引起關心服貿議題的公民團體的憤慨而進入立法院內抗議;隔日,我們在編輯台看稿,卻都無心工作,不時抬頭望向電視台播放學生衝進議場的畫面,接著聽說警察準備攻堅、人群聚集立法院外,臉書上則出現各種動態,資訊一時混亂。

思緒回到一年前的3月17號,國民黨立委張慶忠用30秒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交院會,3月18日,引起關心服貿議題的公民團體憤慨而進入立法院內抗議;隔日,我們在編輯台看稿,卻都無心工作,不時抬頭望向電視台播放學生衝進議場的畫面,接著聽說警察準備攻堅、人群聚集立法院外,臉書上則出現各種動態,資訊一時混亂。

螢幕快照 2015-03-17 下午12.17.41

3月20號,我們攀上梯子進入立院,林飛帆正拿著麥克風講話,坐在二樓的記者們吃著便當,彷彿在等候這場社會運動會走向何方;隔日,當日媒體發言人梅慧解釋學生們稍早在進行「審議式民主」,是將現場分為22組代表22個產業,從三個方向討論服貿的影響、對服貿審查過程的建議,及對自由貿易的看法。

議場外、網路上已針對服貿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論辯,場內學生們也在找尋答案。

螢幕快照 2015-03-17 下午12.18.26

《商業周刊》去年一篇〈報告!編輯室裡有大象〉提問道:「我們不可能半夜去抗議,白天卻說服貿只是經濟議題。我們必須坦白,挖出問題核心:為什麼幾位學生,就能號召上萬人聲援?」而這個問題核心,眾人皆知為「中國因素」,是深怕中國藉此協議將台灣產業一網打盡,是把對中國的恐懼投射在議場內的參與者,進而由場內延伸至外,開始於台灣這片土地發酵。

一年後的今日,《服貿協議》通過與否仍懸而未決,太陽花運動卻已翻轉了台灣:不僅素人政治人物挑戰行之有年的藍綠政治,也為台灣公民社會注入一股活力。透過虛擬平台串聯各方好手,亦形成一股不可輕忽的勢力。去年7月,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針對台灣民眾的政黨偏好進行調查:國民黨比例從2013年的26.7%跌至22.9%,民進黨從25.7%上升一個百分點,而持政黨中立者則是41.8%升至45.8%;此比例正解釋了無黨藉身份在九合一大選獲得選民支持的現象,也是318運動後的效應之一。

10150574_10151912503627371_18891982_n_meitu_1

Photo Credit:Yuan

而除《服貿協議》,許多因太陽花運動而衍伸的問題亦值得探討:這場社運如何翻轉了台灣?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之後,議場內外皆可見待命的醫療團成員,他們的故事又是什麼?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部的衝突是什麼?

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和讀者一同回憶那24天,思考島嶼天光是否真會來到:研究社會運動的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以專文介紹這場運動對台灣這一年來對政治、社會、公民團體的啟發;公民路One More Story創辦人許可,談及318運動的「女性觀點」;擔任太陽花醫療志工團總指揮的陳欽章,將透過醫護人員的視角來談論這場公民行動;王奕凱將透過第一人稱觀點,敘述他所經歷的323那晚;TNL編輯部採訪了《太陽不遠》紀錄片監製賀照緹,並整理了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TNL影音製作團隊採訪魏揚、許可、王奕凱,透過三種視角回顧318運動。

1964975_10151909834202371_1941938442_n

一年前的議場外,一位媽媽叫住了我們:「小姐,我女兒說今晚會冷,妳能幫我把外套拿進場內嗎?」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參考由TNL撰寫的服貿八場公聽會重點整理: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318一週年專題】318佔領立法院行動與323行政院事件中,我所知道的真相自白與檢討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服貿協議》懸而未決,許多衍伸問題也值得探討: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後,議場內外待命的醫療團成員的故事?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的衝突是什麼?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帶領讀者重回這場公民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