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服貿公聽會都快開完了 讓我們來看第一場重點整理:運輸業很擔心

2014/02/21 ,

評論

羊正鈺

Photo Credit: Youtube截圖
羊正鈺

羊正鈺

前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編輯;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Photo Credit: 公聽會截圖

Photo Credit: 公聽會截圖

很快的,立法院在去年的8月5日朝野協商後,決議內政委員會召開16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公聽會,由兩位召委國民黨籍張慶忠及民進黨籍段宜康抽籤決定各召開8場,3/10就將要召開最後一場,我們特別將每一場公聽會去蕪存菁,分集整理給讀者,讓大家都能夠進一步關心服貿議題。

延伸閱讀:

今天的重點整理是第一場(102年9月30日,周一早上9:01分~12:05)由張慶忠擔任主席,召開之前國民黨就宣布所負責的八場公聽會,將在9/30早中晚三場、10/2早中晚三場、10/3早中兩場搞定。

也因為如此,會議一開始,本來該以「自用小客車租賃業、公路運輸的旅客運輸業、公路運輸的貨運運輸業及公路運輸的支援服務業」為主軸,但在正式進入議程前,委員們卻先花了一個多小時討論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先讓我們將現場原音重現一下(正式的討論將之後開始)。

Photo Credit: Youtube截圖

Photo Credit: Youtube截圖

「我們要公聽會,但是不要草率。」

首先是台聯黨許忠信委員表示,「我們要公聽會,但是不要草率。」許忠信認為8場公聽會竟然在3天內排完,而且還排到晚上讓業者、學者專家和本會委員都非常不方便,根本不符合議事規則。

另外,公聽會所邀請的工會和公會也不符合黨團協商第4項的要求(這16場公聽會每場要有4個服務項目開放,邀集各產業工會和公會的代表參加,方可進行實質審查),如今所邀請的學者專家卻只有5位到場。更進一步請張慶忠針對這8場為何要如此密集?這樣做是否適當?進行協商,否則將要求台聯黨3位委員來杯葛議事。

接著李俊俋委員也強調,議事規則第27條寫「散會時間已屆而議事未畢,主席得徵詢出席委員同意,酌定延長時間。」他質疑公聽會一場都還沒開,就排定到晚上21點30分有誰同意延長了?「公聽會的目的是要讓各個業界充分表達意見,而不是開一開,對上面有交代就好了,這到底是對誰有交代?」

民進黨陳其邁委員「從晚上6點半到9點半的公聽會是一場違法的公聽會,假如這個邏輯可以成立的話,那未來晚上11點半也可以開公聽會?變成消夜場、早鳥場都可以開公聽會?」他認為這嚴重地違反議事規則,是主席濫權違法,要求把主席移送紀律委員會調查。

同時,他指出在立法院服務超過10年,從來沒有看過為了委員會開會甚至只是一場公聽會,立法院院外就擺滿了蛇籠。為什麼今天想要進來旁聽的人不能旁聽?「台灣什麼時候變成警察國家,為了讓服貿過關,不惜濫用警察權,不惜濫用主席主持議事的權力。」

國民黨吳育仁委員卻說「有些行業在晚上滿有空的,或許我們可以檢視公聽會可否排在晚上?」還說現在外界對立法院的議事效率有所抨擊,在晚上加開會議,可以讓社會大眾感受到立委對服貿協議積極展開審查的決心。

國民黨王育敏委員表示,今天出席的學者專家、職業公會的代表們,應有權利來表達意見吧?為何我們要剝奪他們表達意見的聲音及權利呢?她認為今天的公聽會應如期召開,委員們應該好好傾聽他們的意見及聲音。

張慶忠主席回應,ECFA簽定後一個月服貿協議就自然生效,然到今天為止已經快10個月了,相關產業的業者都一直有反映,「尤其是本席在當上召委之後,就常常接到產業不能再等、人民不能再等的電話了…」

所以他希望各行各業騰出時間,排在上午的項目就早上來,下午、晚上就不用來;輪到下午或晚上場次的也是一樣,對於各個產業,都是給予相同的時間,並沒有趕時間,「人民要吃飯、產業要經營,要讓立法院的議事效率再次的讓人民有所期盼、肯定。」

而針對為何外面有警察、有蛇籠,張慶忠則表示自己不知情。

段宜康委員指出,程序必須要正當,無論目的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監聽風波鬧得舉國不安的原因,即其手段、程序是沒有正當性的。」他覺得公聽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雖然並沒有什麼議決事項,但目的是要邀集政府代表、權益相關人員等,包括團體代表、學者專家,大家共同討論並提供意見,以做為立法委員議決時的參考,希望不要犧牲程序的正義。

李秋美主任秘書回答道「依照各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之一規定,各委員會之議程,應由輪值召集委員決定之。」也就是說即便晚上開公聽會不合議事規則,但還是召委說了算。

民進黨姚文智委員強調,並不是反對這第一場的公聽會,也希望可以趕快進入議程,但既然場外學生把他們的身分證字號都簽了,而且公聽會本來就是要博採周諮,本來就是要讓大家發表意見,立法院不應該阻擋,當然學生也要依照議事規則申請旁聽。

民進黨尤美女委員表示,有很多利害關係人可能是更弱勢或更獨立的人,譬如個人工作室等等,這些人往往被忽視,也就是犧牲這些最弱勢者的權益去成就財團,這才是整個服貿最大的問題,要聽的就是更弱勢者的聲音,為什麼要把這些最弱勢者擋在外面?

「請警察把拒馬撤掉,因為立法院是人民的殿堂,應該讓所有在外面希望旁聽的民眾全部進來;並且開放旁聽,由主席請旁聽民眾必須遵守本院議事規則。」

討論至此始終僵持不下,但時間已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最後在張慶忠主席宣布休息5分鐘之後,黨團私下協商,把兩場晚上的公聽會改在10/7的早上和中午舉行,也讓本次公聽會總算可以進入正題。

Photo Credit: Youtube截圖

Photo Credit: Youtube截圖

討論開始:

首先,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董立文副教授針對國家安全提出,根據《商業周刊》第1346期所說,已經有6成的服務業對中資開放,田野調查的結果發現,居然有中資用5,000或1萬元人民幣來投資我們的服務業,結果讓它倒閉

「中資來台經常會用一條龍、一條鞭或一條街的模式,請問我們的政府相關單位知不知道這些中資投資台灣的模式所代表的涵意是什麼?」

另外也表示,政府自98年6月陸續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之後,均在嚴謹的審核機制下進行審查,但2010年的鼎新電腦案和南山人壽投資案都是影響到我們經濟安全、資訊安全,可是當初都是靠在野黨立委質詢,民間團體提證據證明,以及媒體監督的結果,才把這兩個案子擋了下來。

「在全球化的時代,交易是非常複雜和多樣的,為什麼在協議裡面只列出投資人如為大陸地區軍方投資或具有軍事目的的企業者,才限制來台投資?又如何解釋大陸軍方投資的企業有合資、入股、參股、逆向收購、戰略合作或策略聯盟等多種交易形式?」

陸委會王郁琦主委回應,以本次所討論的4個行業中,自用小客車租賃業、公路運輸的旅客運輸業、公路運輸的貨運運輸業,確實都在民國98年6月30日就已經開放陸資來台,公路運輸的支援服務業在101年的3月30日也開放了。當時商業周刊出刊後,政府當天就請經濟部協助調查,不過他表示商業周刊最後的結論是正面的。

經濟部卓士昭次長表示,所有的中資投資申請案件,都會先送國安單位審查;核准後,亦納入控管。政府也訂定緩議條款,就是針對中資投資申請案,其投資人的相關背景會進行查核。在經濟上具有獨占、寡占或壟斷性之地位,或在政治、社會、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響國家安全,或對國內經濟發展或金融穩定有不利影響者,均禁止其來台投資。

「我們亦具有事後管理機制,根據許可辦法規定,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8,000萬元以上之陸資投資事業,在每一屆會計年度終了之後6個月內,均需檢具會計師簽證之財務報表併同股東名簿報主管機關備查。主管機關為了查驗這些資料,或掌握中資投資事業的經營活動,必要時得派員前往調查,中資投資事業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台北市小客車租賃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吳順杰理事長表示,他在6日26日開會的時候,曾提出希望能夠通過兩岸駕照互惠,因為兩岸駕照對該產業和觀光業來講很重要,陸委會官員當時回應,會在進行兩岸協議時提上去,但在8月26日公路總局開會時,另外一位陸委會的官員卻說不可能提出,同一個政府單位卻給不一樣的訊息,訊息也不明確。

「我們所要求的就是一份基本的生存權,希望不要漠視、犧牲我們。從6月21日到現在已經開了第7次的相關產業會議,但我們產業都沒有得到有關單位具體的關懷,都沒有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陸委會王郁琦主委回應,此事涉及到官方證件如何認定的問題,所以短期內可能不是透過大兩會,也就是海基、海協,因為交通部有一個小兩會的機制,可以就交通部主管的業務雙方進行溝通,只要相關文件的處理方式能夠達到一定的共識之後,我們一定會協助交通部推動兩岸駕照互通。

中華民國汽車路線貨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張國典協理認為,服貿協議開放整個島內的路線衝擊相當大,尤其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現在就已經面臨找不到人的困境,包括司機和理貨人員。再者,大陸進來以後,將來掌控了整個島內的運輸配送,也會影響國家安全。

全國產業總工會梁淑娟副理事長強調,她說服貿協議會讓勞方會產生恐慌,其實主要就是怕失業。「我們要儘量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為臺灣勞工是很優質的,我們現在對勞工有最低保障工資,但如果將來大陸的勞工到臺灣來削價競爭,那麼資方和勞方都會受到影響。」

另外,她也提到來台的期限的問題,目前的規定是3年一次的居留權,但是3年之後還可以無限制的延期,那根本就是讓他們在台灣邊變成長期居留。(此問題沒有得到回應)

陸委會王郁琦主委則認為,所有自由開放的產業都會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今天討論的4個產業有3個是4年前就已經開放,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中資投資案例。也就是說在已經開放的狀態下,中資並未進入臺灣來投資,「我們擔心中資太大,我們太小,以致相關經營業者都會倒光,但並沒有發生所擔心的情形。」

而假設未來有中資來投資,從資方的角度來看,勢必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從勞方角度看,因為有更多人想聘用員工,如此勞方失業的可能性會相對降低,畢竟有更多的雇主需要聘用人。

另外,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認為,服務業是我們強項,也發展得比較早,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這四年多來4個產業看下來,由於屬競爭方面的強項,大陸業者即使來也競爭不過我們,因此來得非常少。就算真的來了,我們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他表示貿易協議最大特色在於,只開放投資,不開放就業。所以,不會搶走我們勞工的就業機會。根據現階段經濟部的統計,現在來的陸資有398家,過來的幹部只有216名,卻創造了6,771個就業機會。如果這398家陸資不來,216名幹部也不會來,6,771個就業機會更不會有!這次協議只開放投資,並未開放就業,不會搶我們勞工的就業機會。

臺灣省汽車路線貨運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陳耀昌秘書長則表示,貨運有三業,就是所謂的汽車貨運、路線貨運及貨櫃貨運這三業。但法規上的定義,一般貨運和路線貨運業的並不明確,當要開放的時候,政府要怎麼審查?雖然公路法有規定,但是規定也一樣不明確。

「貨運業的資本額門檻比較低,而路線貨運業比較高,相對地,大陸當然會成立低門檻的公司來做高門檻的業務,在開放之前要先把公路法裡對相關業務的定義寫的很明確,並將路線運貨業的定義明確化。」

交通部范植谷次長對此回應,有關貨運三業的分業問題,交通部早於去年要求運研所對該問題提出提升改善。除傳統三業外,尚有物流業,這也是貨運業的一種新發展趨勢,也同時要求運研所檢討。

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陳武正院長質疑,服貿協議的第十七條有關承諾表的修改完全站在大陸一方來處理,我們要修改的話,等於要經過他們同意。他認為這樣一條條文絕對不利於臺灣各行各業。

陸委會王郁琦主委回應,這次服貿協議的條文均屬雙向,至少第十七條是一方如果希望能夠修改承諾表時需要進行的程序。這點不單是指我方想修改,如果陸方對我們所提出的開放承諾表有意見,也同樣是根據協議文本第十七條來進行。

桃園縣汽車貨櫃貨運商業同業公會姚信宗總幹事說,「6月服貿簽署之前,聽到的消息來源都是電視和報紙,我覺得政府像賊一樣,要簽署的時候,老百姓都不知道。從6月簽署服貿到現在,政府官員也完全沒有與我們公會溝通,這就是黑箱作業,我們公會所有的公司老闆都很關心服貿的簽署,但是手中都沒資料,不知道政府要簽署什麼。」

他甚至覺得,今天過來開會只是來蓋章背書,對開會的內容完全不知道。「政府、主席如果要辦公聽會,也要給我們資料,讓我們有所準備,不要讓我們匆匆忙忙,來了這邊也不知道要幹什麼。」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伍杜.米將執行秘書發言表示,臺灣原住民族處於社會經濟弱勢下沒有資本,土地又被政府侵占了,只好透過合作社的方式來發展產業。但是服貿協議開放的投資方式是,只要有20萬美元就能夠到台灣投資,這其實真正影響我們的是這些中小企業型態的產業,不只是今天所討論的運輸產業。

「我們合作社有勞動合作社、清潔、搬運等等,而中小型的投資則包含美容美髮等,很多原住民都是就讀技職產業出來開個工作室,例如美容美髮。但是今天陸資來了,只要少數的經費,雖然名義上是老闆,可是萬一老闆本身就是美容美髮師,又該怎麼辦?他不會聘僱在地人,更不會創造就業機會,這對原住民的衝擊非常大。」

經濟部卓士昭次長回應,美容美髮業者不可能會有老闆兼員工的情形發生,因為陸資只能當負責人,如投資金額為20萬美元,只能有2人過來,且這2人需為高階管理人,不能充作一般員工。(投資金額每增加50萬美金,可申請增加1人來台,而最多不能超過7人。)

最後在第二輪提問中,台聯葉津鈴委員再提出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評估,該項協議對台灣毫無實質幫助。簽訂ECFA時,政府說GDP將提升2.54%至3.2%,但這三年多來,我們GDP的成長不但沒有超過3%,而且越來越差。政府說可以提升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占有率,但是從相關數據來看,也是一年比一年衰退,甚至低於韓國在中國的市佔率。

民進黨陳其邁委員更批評,「政府部門的代表對於產業資源、救濟措施、就業輔導等,各單位應該都有預算,也應該編列完畢了,政府要怎麼輔導?說了半天卻沒有提出任何數據!」要求公聽會要提供這些相關資料和報告。

張慶忠主席回應「請所有的主管機關針對這個部分補提書面,至於業者的部分,也請與他們一一進行溝通。因為時間關係,第一場公聽會到此結束,現在散會。」(中午12:05)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全文本場公聽會影像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服貿協議》懸而未決,許多衍伸問題也值得探討: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後,議場內外待命的醫療團成員的故事?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的衝突是什麼?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帶領讀者重回這場公民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