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第五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銀行業超同意,但,是拿誰的錢去冒險呢?

2014/03/15 ,

評論

羊正鈺

Photo Credit: Jakov Vilović CC BY 2.0
羊正鈺

羊正鈺

前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編輯;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Photo Credit: Jakov Vilović CC BY 2.0

Photo Credit: Jakov Vilović CC BY 2.0

第五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公聽會討論的議題是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不包括證券期貨和保險)。但可以很明顯看到,銀行業幾乎是一面倒同意,國策顧問和中華經濟研究員則很擔憂。官員的回應來來去去還是那幾句…你還不來看看,我們存在銀行的錢未來到底會流落何方?

延伸閱讀:

國泰世華銀行汪國華高級顧問說「取得分行執照之後,在大陸的發展很快,再加上台灣的銀行放款的利差大約0.6%,那邊是2%以上,一樣的放款,台灣所能賺的錢只有大陸的1/4,因此在大陸開分行是很好的契機,而且開得越多錢賺得越多。」

中華經濟研究院吳惠林研究員「中國的經濟是崛起嗎?其實金融風險非常嚴重,最近這幾年地方債、企業債的問題還有系統性的風險都已經要出現了,你現在還要帶錢到那裡去,能夠吸收什麼存款啊!這些錢都是我們人民的。如果是對岸到我們這裡來,也是在吸我們的錢,你能夠相信他們嗎?」

民進黨田秋堇委員也拜託政府官員,不要報喜不報憂,也不要把服貿說成有百利而無一害「台灣有這麼多家銀行到中國去,我們政府有沒有去把這些分行經理找來,問他們在中國吃了什麼苦頭,遇到什麼問題,服貿對他們所吃的苦頭、所遇的問題有解決到沒有?」

* 正文開始 *

台灣大學經濟系許振明教授認為,過去10年的金融改革讓台灣銀行體質已經相當健全,所以應該要踏出去 ,市場應該再擴大、再積極開放。

「中國大陸的銀行資產快速成長。英國銀行家雜誌The Banker公布2013年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有96家大陸銀行榜上有名,其中有4家大陸銀行進入前10,第一是中國工商銀行、第五是大陸建設銀行、第九是中國銀行、第十是農業銀行,就銀行資本來看,中國大陸的銀行在最近十年成長很快。」

「台灣銀行業的市場不應僅侷限國內的競爭,否則只會淪於殺價競爭,惡化經營環境。外商銀行從1998年有46家在台灣設立分行,到2013年6月底止僅剩28家,就因為很看不慣台灣的金融發展環境。可以看到近10幾年來,我們銀行業資產報酬率及淨值報酬率都降得很低。在資產報酬率方面,亞洲國家中新加坡1.4%、香港0.9%、中國大陸1.28%,但台灣卻大概只有0.5%左右,去年最高也只達到0.68%。」

「大家關心的是大陸銀行業的資產和資本快速成長,我們希望相關管理機關對於同業競爭或銀行管理再多加強。協議第七條商業行為規定,針對市場開放可能衍生的獨占性問題,基於公平性的角度考量,我們希望主管機關能夠仔細監督與管理,以達到海峽兩岸雙方銀行業者的公平競爭,因為中國大陸五大銀行的資產規模確實是非台灣的銀行所能匹敵的。」

臺灣大學經濟系林建甫教授表示,2009年11月簽了MOU,2010年簽了ECFA,簽了MOU是拿到入場券,簽了ECFA才開始算正式拿到一點貴賓券,而現在服貿協議是一個更大的機會為什麼不把握?

「目前我們雖然已經有12家銀行開始在那邊設分行,可是我們更要深入基層,這次給我們所謂的村鎮銀行,還有可以在福建做同省異地的支行,其實這都是機會。以泉州來講,泉州現在的定位是村鎮銀行,而泉州就有500萬人口;你如果到河南,像鄭州旁邊的新鄉,或河北的邯鄲,那大概也都有一、兩百萬人口,所以那是一個深入基層的機會。」

「我們的製造業很強,可是我們服務業的附加價值一直太低,我們的會計師、律師、銀行業者的薪水遠遠不如香港、新加坡。大陸現在正在崛起,他們的服務業目前只占GDP的43%,以先進國家的水平來講,沒有達到65%以上都算偏低的,臺灣現在大概是68%,可是美國、英國大概是75%,所以他們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銀行業其實就是服務業的龍頭,我們要趕快進去搶我們的市場、搶我們的地盤。」

Photo Credit: Dal Lu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Dal Lu CC BY ND 2.0

彰化銀行陳淮舟董事長表示,11年前彰銀就在大陸設立辦事處,經過8年時間,直到2年前才成立一分行,爭取在昆山分行下設立花橋支行,這也是台灣銀行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家支行。

「台灣銀行業進入大陸的時間比國際間其他國家晚了很多,但台商進入大陸卻很早,大型台商企業沒有問題,因為中國的銀行還是會給他們很好的福利,但中小企業就非常非常困難了,因為大陸銀行不曉得這些企業整體經營型態及背景,因此唯有台灣銀行過去那邊才能協助他們資金方面的需求。」

「另外一方面,近2~3年來台灣的銀行放款給大陸方面的國企、大公司的比例,甚至超過台灣企業需要的資金,但要放款一定會尋找風險較低、利差較好的業務,所以在風險控管方面,因為台灣的銀行在大陸的分行只有1~2家,大陸企業那麼分散,台灣的銀行沒有辦法去掌握這些公司真正的情形,只能根據paper去判斷是否放款,如果我們能夠多設分行、增加人員,就能深入瞭解這些公司的經營狀況。」

國泰世華銀行汪國華高級顧問也說,國泰世華也和彰銀一樣,大概在10年前成立了代表處,等8年才取得分行執照,取得執照之後,在大陸的發展很快,再加上台灣的銀行放款的利差大約0.6%,那邊是2%以上,一樣的放款,台灣所能賺的錢只有大陸的1/4,因此在大陸開分行是很好的契機,而且開得越多錢賺得越多。

「但就目前來講,我們在大陸還受到很多放款對象的限制,譬如必須是經過台灣政府機構核准或投資的企業,我們才能放款,如果是從美國、香港過去投資的台灣企業,我們都不可以放款。假如這次服貿協議可以成功簽訂,我們放款的對象可能可以增加好幾倍,因此獲利的能力可以提升很多。」

「相對的,我們也必須開放4項業務讓大陸的銀行承作,雖然他們的資本很大,但過去我們有幾十家的外商銀行來台,他們的資產規模和大陸這些銀行一樣大,但是台灣的銀行賺的錢還是比他們多,因為台灣的銀行和台灣企業的熟悉度、聯繫度及對信用的瞭解,比外商銀行、大陸銀行好太多了。所以我倒是不認為開放對台灣的銀行有任何威脅。」

黃天麟前國策顧問則指出,就任何開放、商機的追求,個體企業的利益和整個國家的利益必須要平衡,而且個體利益不可以凌駕於全體的利益。

「現在有很多的金控銀行已經磨刀霍霍準備要登陸,有更多分行、子銀行要過去,過去一年到現在為止,為此增加的核心資本大概有1600億台幣,與此關係很密切的生意就是貸放資金,人民幣的存款已經開放,到年底一定可以突破1000億人民幣,兩者合計等於是有6400億新台幣已經默默地從臺灣移到中國去,這些錢大概是2001年至2011年我國的M2也就是存款年平均增加額一兆兩千億的50%以上,可以說是造成我們的經濟成長率逐年降低、向下調整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也是增加國內的財富分配不均,得利跟受損害的一方情況完全不一樣,受損害的是在國內,得利的是在國外。」

「而只開放支行,但又限定在福建,為什麼不是全國?如果是在福建,我們臺灣的銀行一部分到福建去的話,可能之後會造成自相殘殺的局面,對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是個陷阱。國家經濟現在所需要的是國際化,而不是鎖進中國的一中市場化,但是所謂走出去是走到世界去,以現在來說,我們對於中國的曝險部位已經達到308億美元,擠下美國而成為我們在世界上曝險最多的一個國家,如果服貿再開放,曝險金額可能會暴增,我們國家銀行界的安危等於是完全操之於北京手中,對於銀行的管理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走勢。」

經濟部卓士昭次長回應「某些項目中國大陸僅開放福建省的問題是涉及陸方內部協調開放的速度,陸方一開始要做到全區開放有困難,所以我們要求陸方至少要開放部分的省市,以利未來我們進一步要求陸方擴大開放。」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韓仕賢秘書長質疑「未來中資銀行的參股,雖然短期它也許還沒有到可以併購我們本國銀行,但是它的參股比例一直提升,比如它可以參股我們金控子銀行最高到20%,進入了董事會,雖然我們主管機關的報告是說不會有個資外洩或是提供資料的隱憂,但你怎麼知道它進來之後的目的是什麼?」

「其次,未來這些中資銀行在台灣的金融市場立足站穩腳步之後,對於政府的重大公共建設、投資專案或融資需求,到底他們可不可以參貸?如果不准的話那他們會不會質疑我們政府對中資銀行有這樣的差別待遇?如果他們這樣講的時候,會不會就縮回去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吳惠林研究員認為,金融業是一種沈穩甚至無趣的企業,而且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道德,因為錢不是銀行的,錢是全民的。

「金融中介是金融橋梁的角色,就是認為金融機構只應該扮演資金的橋梁或是金融中介,也就是左手從民間接受存款,右手再把這些存款貸放給要從事實質生產的業者,而且要非常盡心盡力找到有誠信又有能力、生產力高的業者,應該是這樣才對。」

「兩岸的狀況更危險,因為中國的經濟是崛起嗎?其實已經要崩潰了,而且金融風險非常嚴重,最近這幾年地方債、企業債的問題還有系統性的風險都已經要出現了,你現在還要到那裡去,你能夠吸收什麼存款啊!就是要帶錢過去,然後他們就把錢吸走了,這些錢都是我們的。如果是對岸到我們這裡來,也是在吸我們的錢,你能夠相信他們嗎?」

行政院陸委會王郁琦主任委員回應黃天麟前國策顧問、韓仕賢秘書長,以及吳惠林研究員等所提醒的事項,也表示政府機關會非常謹慎小心來注意。

「以我在這方面的粗淺常識,金融業應該是工商業很重要的後盾,因為它是工商業發展時融資的來源,所以按理來講,應該是台商走到哪裡,金融服務業就應該走到哪裡。尤其是當我們有很多台商在中國發展,而且在發展的過程又面臨中國在資金融通上緊縮的現象,如果臺灣的銀行能夠就近為台商提供融資的服務,應該對他們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說道「我到大陸參訪,跟台商舉辦過三、四十場座談會,他們都認為融資非常困難,很期待台資銀行能夠提供比較優惠的條件和比較充裕的融資,幫助他們投資興業,做他們的後盾。」

經濟部卓士昭次長表示「我要特別針對這部分補充說明,其實我們是非常重視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只要有國安疑慮者,我們都不會納入開放,而且我們也不容許商業利益凌駕國家利益。」

金管會黃天牧副主任委員表示,任何企業的經營都面對兩個問題,一個是機會,一個是風險,有機會就一定有風險,在座專家學者有的比較強調風險,有的比較強調機會,而金管會身為金融監督管理機關,我們比誰都關心風險,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業者的機會。

「其實我們所做的是非常審慎的、穩紮穩打的、循序漸進的,老實講,我們這次所開放的跟業者的期待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就是我們比較在乎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

「另外,我們希望銀行走亞洲布局,今天銀行去大陸並不表示他們不去別的地方,銀行局最近也在規劃怎麼樣扶助業者去布局亞洲。但是台商畢竟從2~30年前就到大陸去發展,我們的銀行去大陸發展是幫助我們那些去大陸的台商企業,滿足他們的融資需求。」

Photo Credit: kanegen CC BY 2.0

Photo Credit: kanegen CC BY 2.0

** 第二輪提問 **

臺北大學經濟系王塗發教授指出,基本上ECFA其實是中國跟它的地方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所簽署的特殊經貿安排CEPA的翻版;ECFA同時也是要建構「一中市場」的開端,因為它要求臺灣與中國進一步的經濟整合,雙方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

「你說銀行可以西進,就像過去台商一樣,成功的當然會獲利,可是這裡面有很大的風險。製造業者去那邊萬一投資失敗,其損失僅限於投資額度,且完全由該投資業者自行承受;可是金融業不一樣,銀行業的投資資金大多來自社會大眾的存款,包括你我的存款在裡面,這些資金遠超過其自有資金十幾倍或好幾十倍,萬一那邊風險增加,出了問題以後,可能火就燒回來,造成擠兌潮,甚至金融危機,影響國家經濟安定。」

「另一方面是開放中資進入臺灣金融服務業,中國四大國營銀行中,任何一家的資產都超過臺灣所有銀行資產的總和,而臺灣的產業包括銀行業,大部分都是民營居多,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但中國是以國營事業占重要地位,而且政府介入非常深,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還有中國銀行界的呆帳在國際上是有名的,國際上有很多評比指出中國可能有爆發金融危機的問題,這豈不等於要把臺灣推向中國的火坑!」

民進黨段宜康委員指出,絕對不可能有哪頓午餐是白吃的,所以一定要有風險評估,可是行政單位並沒有提出任何自己該做的風險和潛在獲利評估。

「譬如我們都知道現在負責經營彰化銀行的是台新金控,如果我的資料沒有錯,台新金控的持股大概是22.55%,那政府財政部的持股大概是12.19%,連同其他可以被控制的股權加起來也不到20%,所以台新金控是單一最大的股東。假設彰化銀行和對岸的一家銀行進行策略合作交換股權,當這家陸銀的持股有10%,那代表它是彰化銀行的大股東,針對彰化銀行的經營策略以及未來的布局,它當然有資格參與意見…」

「這對台灣的金融秩序難道不會產生影響嗎?對台灣的市場難道不會有影響嗎?為什麼在金管會的說明裡面,用一句『陸銀參股投資我國金融機構之家數及持股比率上限均有規定』就叫做『審慎控管機制』?你們的評估是什麼?」

台聯黃文玲委員表示「最重要的是,未來陸銀如果在台灣投資之後,聯徵的資料你們要開放讓他們進來嗎?根據今天金管會的報告,你們是說目前不會讓他們來索取相關的資訊,但是未來也不排除,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如何去保護資安的部分?金融界的資訊包括企業界的貸款等營業秘密,如果都被中國掌握,不是會嚴重影響台灣金融市場的安全嗎?也沒有看到這個部分任何說明。」

台聯葉津鈴委員覺得,這一次的服貿協議,台灣的銀行業到大陸好像受了很大的限制「只有在福建,另外就是只開放鄉鎮銀行,這樣有對等嗎?簽訂這個服貿協議,大陸給我們的條件對於銀行業有多大的幫助?鄉鎮銀行現在是中國最不願意去從事的,讓台灣去背這個風險,這樣對我們的銀行業公平嗎?」

民進黨田秋堇委員拜託政府官員、拜託大家,不要報喜不報憂,也不要把服貿說成有百利而無一害「講一個最簡單的授信徵審評估,在台灣,銀行要貸款出去有非常嚴謹的一套授信徵審評估,你的抵押品、擔保品和公司帳務的資料都要很清楚,在中國你有辦法嗎?有很多大陸企業都和中國政府有關係,你要不要給它的後台面子?」

「台灣現在有這麼多家銀行到中國去,我們政府有沒有去把這些分行經理找來,問他們在中國吃了什麼苦頭,遇到什麼問題,這個服貿對他們現在所吃的苦頭、所遇的問題有解決到沒有?」

金管會黃天牧副主任委員回應,到去年最新的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銀行在大陸整個曝險只有淨值的0.49(淨值就是資產欠去負債,表示這個盈虧是要由股東去承擔,不會牽涉到存款人,所以用淨值做標準),還不到一半,表示金管會其實已經非常審慎的在監督了。

「在股權管理部分,我們銀行法第25條已經對股權的管理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超過5%以上,每1%就要申報,超過10%以後,10%、15%、20%、25%這些都要用核准去審查;對本國銀行的股權變動都要這樣審查,遑論大陸的銀行來參股我們的金融機構,它的股權變動超過1%以上都在金管會銀行局的監督之下,而且都要審查,不是自動許可。」

「有關聯徵中心的問題,只要是大陸的銀行在台灣設分行,它要成為聯徵中心的會員或者它將來因為授信需要蒐集資料,第一,會員資格必須要經過我們的審查,目前為止在台灣設立的什麼中國銀行都還沒有成為我們聯徵中心的會員;第二,如果它要求我們授信客戶的資料,授信客戶當事人必須要簽署同意書,所以這個部分有嚴謹的程序。」

「至於是不是這一次的開放只允許我們的銀行去福建,其實福建只是讓我們在分行或子行在設支行的時候更方便,這個做法超過WTO的規定,是對我們的優惠,不過台灣的銀行在大陸所有其他省分都還是可以設分行。」

「有關村鎮銀行的問題,是因為我們進去大陸市場比較晚,所以在大都市來講,我們的競爭利基上已經減損,而村鎮銀行基本上對資本額的要求小,獲利比較快,而且擴充據點比較快;同時不是只有台灣選村鎮銀行,新加坡也在進攻村鎮銀行,英國的渣打銀行也在進攻村鎮銀行,所以不是只有台灣在進攻村鎮銀行。」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全文本場公聽會影像

中華民國102年10月3日(星期四)9時4分至11時59分

專題下則文章:

第四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將來不僅調查局監控我們,還包括中南海?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服貿協議》懸而未決,許多衍伸問題也值得探討: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後,議場內外待命的醫療團成員的故事?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的衝突是什麼?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帶領讀者重回這場公民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