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Credit: 反黑箱服貿協議
第六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公聽會討論的議題是證券、期貨及其相關服務。這場應該是目前為止,最和平的一場;但是昨(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拿麥克風只花30秒宣布會議決議「出席人數52人,已達法定人數,開會,進行討論事項,海峽兩岸服貿協議已逾3個月期限,依法視為已經審查,送院會存查,散會。」許多民眾期待的服貿逐條審查宣告無望,而這16場公聽會又達成了什麼目的?
重點回顧:
- 第一場:運輸業很擔心
- 第二場:台商受害權益誰來維護?
- 第三場:不是怕競爭,而是醫療該被視為一種可貿易的生意嗎?
- 第四場:將來不僅調查局監控我們,還包括中南海?
- 第五場:銀行業超同意,但,是拿誰的錢去冒險呢?
- 第七場:航空運輸業「全面」開放,帶來了惡性競爭和勞動剝削
- 第八場:旅遊業「開放」能提升台灣「國際化」嗎?
* 正文開始 *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黃玉炎創會理事長指出,從金管會提供的資料來看,有關雙方開放的項目中,大陸對台開放共有8項,但是這8項的持股比例限制只有49%,因為持股比例如果沒有超過50%就無法控制這家公司。
「所以如果台商與大陸合資反而會被大陸的合資者控制,往後可能會產生的情形是,如果大陸業者增資,但他們並不會讓台商認股,反而會將台商的股權、持股比率稀釋掉,使得持股的台商公司遲早會被陸資吃掉,變成陸資的公司。」
「舉例來說,前幾日報載保險業進入大陸市場已經4年了,但是卻沒有一家有賺錢,虧損最少的高達1.5億人民幣,虧損最高的更高達6億人民幣;我不知道證券業者和期貨業者到大陸投資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加上大陸工資說漲就漲、員工說不做就不做,使得台商無法有效管理公司。」
「另外,在臺灣方面總共開放了4項,其中大陸證券期貨機構申請在臺灣設立代表處,須具備2年以上海外證券期貨業務經驗,而設立的代表處不能營業,只能蒐集資料,但這個代表處最後一定會變成可以營業,這部分政府都沒有揭露出來?代表處必須設立幾年才可以營業?或者永遠只能蒐集資料?」
「而循序放寬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臺灣證券限額,初期可考慮由5億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即大約150億臺幣到300億臺幣。試問,在我們的證券業者中有哪家有資本額300億的?一旦大陸進來投資,恐怕臺灣證券業者整個都會被吃掉,政府也沒有把可能產生的問題說明清楚。」
「除此之外,大陸投資臺灣證券以後就可以蒐集到客戶的資料,包括證券大戶、期貨大戶及融資融券客戶等等,可能會用『釣魚』的方式把大戶的資料洩露到中國,金管會對於這個部分的問題都沒有說明清楚,非常攏統,而且簽訂服務協議所謂的『循序漸進』,是怎樣的漸進法?」

Photo Credit: Nayu Kim CC BY 2.0
金管會黃天牧副主任委員表示「此次對於大陸證券期貨業者沒有提供任何實質來台經營的機會,只有設立代表辦事處,它沒有任何機會升格為分公司、子公司,它只能蒐集商情。其次,有關(RQFII)不是實質投資,就像外資投資台灣的股市一樣,由現行的5億提高到10億,而且對於RQFII來台投資股市,我們都有嚴格的規範,超過10%都要到投審會提出申請,不能擔任董監事,不能有控制力,甚至在證交所、櫃買中心設有線上監視機制。」
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回應「有很多人提到51%、49%的部分,總之都是合資;對此,政府也只是提供一個機會,告訴你們持股比例有一定的上限,但是要不要合資,或是要不要讓他們參股,都是業界自己決定,所以業界本身還是居於主導地位,我們只是提供這個機會。」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林萬福理事長說,「對於勞工工作保障的問題,沒有看到如何保障台灣員工的方案;台灣有很多財團的銀行沒有工會的設立,在工作保障及福利方面,前省屬八大行庫來講,他們工作權的保障氛圍有相當大的不同,薪資結構也不一樣,導致整個競爭上也全然不同。將來大陸方面的銀行來台灣設立分行時,對於台灣員工有何福利保障?因為他們都沒有加入工會,所以無法探求他們如何保障台灣的員工?會不會隨時被換掉?」
陸委會王郁琦主任委員回應表示「政府現在的政策非常明確,就是希望吸引陸資到台投資,但是我們不會開放大陸的勞工來台灣;因為不會開放大陸的勞工來台,所以受雇者的工作權不會受到影響。陸資到台灣來,無論是投資還是開公司都必須遵守台灣勞基法的規定,所以現行所有勞動的相關法規,對陸資或是各公司都是一體適用。」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周行一教授表示,非常贊成往簽訂服貿方向走。
「我在學校是教投資學,我大部分會著重於投資銀行及證券部分。首先,我們的市場規模很小,可是家數非常多,所以其實是非常競爭的市場,但是因業務的多元化不夠,所提供的服務都是相似的服務,就會演變成價格的競爭,這對於證券業的發展顯然是非常不利的;臺灣的券商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投資銀行來比的話,我們吸引國際級人才能力比較低;其二,在世界上的通路受到限制;其三,我們在科技的投資方面也不夠。」
「可是大陸市場給我們非常好的機會,過去臺灣的金融機構要直接跟歐美市場競爭是很困難的,現在臺灣的券商可以利用大陸市場,因為其一我們的語言沒有問題,其二大陸市場非常大,如果能夠在大陸市場產生新的收入來源,等逐漸茁壯之後再往別的市場發展,進而變成在世界上真正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沈中華教授指出,此次服貿協議的方向主要是對於證券、金融的開放,主要內容是我們券商可以到上海、福建及深圳三地投資,持股比例可以到51%,對其他金融特區最高持股可以達49%,期貨方面也有一些小小的斬獲。
「我看過一則報告,指出台灣銀行業營收有50%來自海外,這是令人很驚訝的事,我們也做了各個銀行在海外的研究,那裡絕對不是風平浪靜,絕對有某些狀況,例如司法的干預或是貸款抵押品拿不回來,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情況。」
「其實政府是開放一個大環境給金融機構,而我們的金融機構在這之下自己去決定和評估,你有董事會、有風險管理部、有策劃部,還有其他單位,你要評估你去大陸是否會獲利,你可以踏出一小步,然後再慢慢擴展,但是政府不必在他們還沒有去之前就說不能去。」
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莊太平祕書長感謝政府機關在談判中爭取到這樣的條件,因為兩岸之間的證券商狀況,大陸的GDP大概是台灣的17倍,其上市規模,上海加深圳大概是台灣的6.5倍,日均量大概是台灣的6.5倍,而全體證券商獲利的盈餘,去年是台灣的8.5倍。
「以證券業來講,外國公司到大陸去設立合資公司,最大的股東必須是大陸的股東,其合資對象又要是大陸的證券公司,所以外國公司就無法掌握主導權。其次,合資公司不能經營他們的A股業務,但該業務是證券商的主要業務,若不能經營A股業務,很難經營公司業務。」
「再者,我們取得全照業務,也就是說,大陸證券公司可以做的,我們都可以做,等於取得國民待遇。在協議通過以前,台灣證券公司沒有一家願意去大陸投資,因為過去他對WTO的承諾是不能取得經營權,A股業務不能做,所以台灣證券公司基於風險的考量就不會去。」
「最後,台灣證券業去大陸設立投資公司,第一個是人員的問題,台灣一定會派人過去,所以證券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將會增加;根據統計中國高階的金融人員薪資比台灣高,因此業若台灣的金融人才被吸引到大陸去,台灣金融高階人員的薪資一定也會提高。」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林弘立理事長解釋說,有關允許台資金融機構以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的方式投資中國大陸,其中RQFII的作用就是中國允許台灣金融機構去取得權利,在台灣拿到人民幣直接進中國大陸投資市場投資股票或債券。
「在以前台灣人要去中國大陸投資,必須先拿新台幣換成美金,再跟中國人行換成人民幣,要兌換3次才能夠進中國投資。在RQFII開放之後,到台灣任何一家可以提供優惠利率的銀行,在帳戶裡存有人民幣,就可以透過金融機構直接撥款進中國大陸投資,不須再經過第二次兌換,也不用去香港購買;這可以減少很多費用、節省很大成本。」
「有關股權比例的問題,投信公司;就是基金公司對於到大陸投資,這次在協議裡只有一點,就是持股可以50%以上,沒有任何條件,如果我們願意去投資基金公司,而且在沒有任何條件下,允許我們持股50%以上,不論任何地區,從省、縣、市,你要到沒人的鄉村、要到西部去設立基金公司,持股50%以上也可以,這是對於基金公司最寬鬆的一點。」
他強調「金融業到大陸投資不會像製造業一樣,把工廠搬過去,把人移過去,去那邊僱請人,薪水都拿到那邊去發。金融業如果能夠去全世界發展而把總部留在台灣,台灣的總部只有愈做愈大,薪水愈拿愈多,人員愈用愈多,資訊設備愈用愈大,風險管理能力愈來愈好,台灣只怕總部不留住在台灣。」
中華民國期貨業商業同業公會賀鳴珩理事長提供一個數字,在期貨市場裡,全世界交易所的排名,香港是第23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是第24名,新加坡是第25名,台灣期貨交易所,很幸運的,竟然排名第21(是少數金融業能贏過香港和新加坡)。
「台灣在這15年期間對於新金融產品的發展確實如IT一樣,有很多領先的地方,例如我們的金融期貨、選擇權、造市、國際期貨、短天期期貨、個股期貨、自營等等,都是中國大陸目前還不怎麼發展的產業,所以我們希望儘早讓服貿協議通過。」
金管會黃天牧副主任委員回應「我們的券商在大陸設24個辦事處,到目前不能營業,但這次我們給了三個全資全照的51據點有控制權,至於其他在金融改革試驗區,目前有7個,可是據我們的了解,不止是7個,在這7個或更多試驗區中,只要安排得宜,因為對方的股權不限於一個,雖然我們是49%,可是對方的股東如果是兩個的話,我們還是有控制權,所以,不論是券商、基金公司或諮詢公司,我們都可以取得控制權,而且是全牌照,這對我們台灣的證券期貨業者是一個機會,期貨雖然是只有49%,可是目前大陸開放給外資的,最多也只有香港的49%。」
中華民國102年10月3日(星期四)15時3分至16時36分
專題下則文章:
第五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銀行業超同意,但,是拿誰的錢去冒險呢?
最新發展:
-
【318一週年專題】思緒回到一年前的3月18號:我們在編輯台看稿,卻都無心工作.......8年前
-
第八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旅遊業開放能提升台灣「國際化」嗎?9年前
-
第七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航空運輸業「全面」開放,帶來了惡性競爭和勞動剝削9年前
-
我們這些「主人」應該示範給立法院看一個像樣的審議9年前
-
第五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銀行業超同意,但,是拿誰的錢去冒險呢?9年前
-
第四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將來不僅調查局監控我們,還包括中南海?9年前
-
第三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不是怕競爭,而是醫療該被視為一種可貿易的生意嗎?9年前
-
第二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台商受害權益誰來維護?9年前
-
服貿公聽會都快開完了 讓我們來看第一場重點整理:運輸業很擔心9年前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