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作者:張光耀(政大社會學研究所)
網路上有太多的文章可以瞭解不同的立場,寫得比我好也講得比我精準,若有時間可以嘗試讓自己能夠不挑食的閱讀;當然沒時間的,完全不想關心也無妨。對於沒有耐心與沒有好奇心的人,其實說得再多,結果都一樣,所以在論述的時候,我自己首先會去確定自己對話的對象,而本文主要對象為兩個:
- 是我所稱的「理性資料主義者」,希望反服貿者能夠提出相抗的資料來充實其論述。
- 對於社會運動樣態有意見的「理性質疑者」,其擔心佔領立法院所表達的不是民主,而是民粹(暴民)。
台灣近來的社會運動興起,或至少對於一個平時不關心社會的學生而言,民眾自發性的各式抗爭在數量的增多是可感的。個人認為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於社群媒體的發達。基本上,社會運動本身與學生有著親近性,因為學生在於參與過程中,相對其他職業,風險與損失最少;又加上學生與科技產品的關係緊密,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各式社群媒體的發達,藉著科技所動員的群眾大部分才都會是學生。
針對本次國民黨將服貿協定視為行政命令,自行審查過關,而民眾為了反制前述行為,霸佔了立法院希望重啟服貿之談判。這件事情在直觀上會促使人想要討論「這種霸佔民意機關的行為」合不合法、合不合理?更甚者,希望討論得再深入一層,那就是當制度本身不合理時,或者制度已不為人所信任時,這樣的行為必不必要?或許,我們可以再更仔細的想,接二連三所發生的「不合理」、「不信任」,這些事件的發生是否本身意味著不只是體制,而是從社會開始有些環節出錯了。
這不單只是因為「這社會有錯,而法律內的途徑已經無解,所以需要某些激烈的運動」這種第二個層次的論述而已。而是當某些人畫出了道德底線:公共空間不能破壞(蔣公銅像不能噴漆),法律有其必要的強制力(該拆的要拆),民主有其自我救濟管道(不該佔領立法院)。守護底線者和其對反的踰越底線者,雙方在價值觀上不可共量、無法溝通。
我猜,這份矛盾是基於長時間以來的教育與其相關的各種升學、工作、政府制度,強調量化的競爭(從小考試比分數),形式化的各種評量機制(用點數判斷教授產出、GDP、考績思維)產出了要有明顯可見邏輯、證據才願意相信某種論述的理性人;而另一種則是受夠形式主義的荼毒,嘗試脫離這種形式化理性的人。這兩者沒有誰對誰錯,問題僅在於是否能體諒、同理彼此。以下嘗試點出形式上較理性者在本次事件的幾個特徵。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壹、「理性資料主義者」在本次事件的兩個論點
一、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服務協議會逐條審查,其中的談判過程亦會相當保密,本次國民黨僅違反與民進黨間的「黨團協商」,並不違反議事規則
我上網查了相關資料,較親近民眾語言的、最新的資料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問答集(Q&A)整體面】102年12月的版本。之後若有引到,皆已Q&A表示之。
如同第一點,Q&A認為:「我方在協商兩岸『服貿協議』時,基於國際談判保密慣例,各相關主管單位均於事前採小規模、不公開之方式與業界進行溝通與意見徵詢,並對立法院相關委員會進行 3 次報告,其中包括一次秘密會議,作法完全符合國際慣例。」(Q&A,2013:24)
但本次所違反的議事規則,主要爭點在於服貿協議並非是行政命令,所以不能依張慶忠所言「逾三個月者未完成審查,視為完成」。若不討論雙方的政治主權、憲法的問題,本次服貿協議其地位應有條約的等級,乃至於需要經過立法院的批准,才能夠有其效力。(Yang-Sheng Chen)
因此,未通過正常程序審議的本次審查在程序上是違反議事規則的。當然,即便國民黨這次不強渡關山,改走全體動員或政治協商,雖然會慢很多但我想仍然會通過。於是,本次佔領的訴求便是要完全的退回已通過的法案,重新協議。
第二、本次協議內容,開放的項目與後果對台灣影響不大
理由為下:
- 台灣服務業仍相對有競爭力
- 鄭秀麗教授PPT內的各項衝擊,其實於明(前幾次的開放)於暗(人才早大量流失)已經發生,故本次協議實質影響不大。
根據Q&A,我們可以直接來看本次協議,政府歸結了幾項具體的利益:
1. 就成長幅度而言,空運業產值成長幅度最大(約 0.55%),其次為運輸倉儲業(約0.33%)及工商服務業(約 0.19%)。(Q&A,2013:7)
2. 「服貿協議」對我國服務業就業亦有實質幫助,總就業人數估計約可增加11,380至11,923人,成長幅度約為0.15~0.16%。預估商品買賣業的就業人數將成長最多,約可增加5千多人的就業需求。其次如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及其他服務業,就業需求亦可增加2千餘人以上。(Q&A,2013:7)
3. 經濟部前於2009年委託智庫進行「兩岸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情境下之推估,結果呈現台灣GDP增長0.57%,投資增加2.97%;另據「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總體經濟及產業之影響評估」的研究,預估可讓台灣服務業總產值增加約 4 億美元(成長 0.11%),就業增加約 1.2 萬人(成長 0.16%);台灣服務業輸出中國大陸總值約增加 4.27 億美元(成長 39.5%),中國大陸服務業輸出臺灣總值約增加 0.92 億美元(成長 9.09%)。台灣出口增加值與成長率都比中國大陸高出三倍以上。(Q&A,2013:26)
所以,在官方的說法裡面,本次服貿的利益跟對台灣衝擊考量都是以古鑑今的模式來推敲、論證。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但是,Q&A裡也承認:
1. 雙方共識難以達成
「這次協商雖歷經 2 年多,雙方在許多眾所關切的行業項目上仍無法達成共識,「服貿協議」文本已預留後續可進一步協商爭取市場開放,以及保障受損產業的緊急磋商機制。」(Q&A,2013;6)
2. 對部分產業確實造成衝擊,也因此有補救措施
「政府針對可能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產業、企業與勞工提供積極、有效之支援措施,已編列982.1億元經費,自99年至108年推動「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針對不同對象採行振興輔導、體質調整、損害救濟等3種調整支援策略,提升其競爭力及輔導轉型。 」(Q&A,2013:10)
3. 針對產業的確實衝擊,其實因為先天統計資料限制,不可能完備的描述
「政府委託中經院所做之服貿協議評估報告,受到模型本身及其資料庫內容的限制,對於各產業只有大分類,無法細化到細項分類。因此,無法以中經院量化分析結果,直接解釋到美容美髮、印刷、中藥批發等行業可能受到的影響。分析的結果只能夠顯示對台灣整體經濟及各大類服務而言,是利大於弊。」(Q&A,2013:14)
總結以上幾點與我個人看法:
第一、用經濟模型的計算在參數設定上只要有稍微的不一樣,所得到的結果就可以完全不相同,在進一步檢證模型之前,其實很難說政府提供的資料是完全合理客觀的。
第二、即便模型所提供的經濟成長是正確的,但因各行各業的屬性差別,在實際上的影響政府也是同意其難以精準預測(但他卻可以很肯定告訴你整體是利大於弊)。
第三、為了因應可能的衝擊,政府也確實的提供資金來解決。
換言之,綜合以上三點,如果是要我們來選擇,是否在經濟的層次上,願意以眾多不確定性來換取可能相對科學的GDP成長計算呢?或者,即使可以賺到錢,整個工商服務業西進造成的產業空洞化我們願不願意承擔?更甚者,在開放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早已錯過黃金時間,如今的所作所為都是垂死掙扎?當然,事實是什麼我們都還不確定。但是,究竟要多少的數據跟怎麼樣的客觀事實,才能提供我們去下判斷呢?
我覺得,根本沒有完全客觀的事實或絕對中立的測量方法讓我們依靠。
每一個研究者帶著自己的價值觀跟訓練,所進行的研究不可避免的會滲入主觀價值,從你挑的變項到你如何詮釋結果,再到被人理解到的狀態皆無法中立客觀。所以在這次服貿要不要通過的問題,我想問題不在事實上的利弊問題,畢竟連我僅有的資料中都無法清楚的表達何謂「整體是利大於弊」。當然,最後如果成功推動,在事後一定可以看出來本次政策是有利還是有害。可是一旦決定重新談判,或者談判完全破裂,服貿的推動所造成的效益便無從測量。
因為所謂的利益與弊害的比較、評價,都是事後之明。
於是在政策的選擇上便會劃分成兩種意識形態:一種是,既然反對服貿者提不出更科學、更具體的資料與推論,那麼就讓服貿過吧!另外一種是,既然服貿黑箱偷偷來,其心可議,一定要好好審理,如果沒有取得「共識」,沒有讓大家放心,那就不該讓服貿通過。
前者若我們將其稱之為「理性資料主義者」,如我們先前所提,他們對於另外一方的意見與關懷有其所宣稱的冷靜、客觀、理性周延嗎?宣稱大家需要多點理性的人,時常可能會訕笑非理性的現場群眾:「條文有沒有仔細看啊?」、「有沒有被操弄啊?」、「為什麼那麼容易被騙啊?」、「到底有沒有看懶人包以外的說法啊?」,這些說法強調要有證據、要經過獨立思考、要願意理性溝通才算的上「好討論」。
但是,這些「理性主義者」有去打聽所謂「非理性主義者」的訴求嗎?除了電視報導跟自己的觀察之外有和對方互動嗎?如果打從一開始你就排除了去理解、討論「非理性主義者」與你不同立場的原因、脈絡,「理性主義者」啊,你又何必故作擔憂的呼籲你們口中的非理性群眾不要淪為政黨惡鬥之徒、又期許對方像你們一樣有智慧、冷靜、客觀呢?
「維持原狀」,到底是因為科學證據和理性的判斷,還是純粹因為對不瞭解的事物漠然呢?這是我的提問。
所以,在看完「理性資料主義者」,再看看其對反的「非理性」群眾,當今,最主要的質疑便在於:是否真的有需要使用佔領立法院為手段,體制內的救濟管道真的都已經窮盡而不可得了嗎?這方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從下一種理性人的概念一併討論。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貳、對社會運動進行質疑的「理性質疑者」論點
首先,對於社會運動概念比較模糊的人做些補充,所謂的社會運動是由一群人集結、組織,針對共同目的進行有計畫的行動。而通常這些行動都會藉由癱瘓日常生活、讓其他群眾產生驚訝,來換取與握有權力者的談判籌碼,如罷工、示威遊行等,讓其他民眾瞭解問題之所在,共同施加壓力給當權者,使得當權者必須在群眾的壓力下有所作為。所以在社會運動之中,一直以來,也是不免俗的需要所謂的「噱頭」。因為很可悲的,有時候不夠驚世駭俗,就是無法在社會激起波瀾。
回到這個環節,通常,理性人對於民主的樣態有特定的想像:法治民主、代議制、人民有權利也有義務。對於理性人而言,民主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於,既然法令都訂定出來了,那大家照著法令走絕不會有錯;若出錯,亦可照著法令來修法,這才是法治民主的精神。
以下都是我的腦補,這段論證皆是想像:台灣戒嚴以後至今,所得到的都是形式上的民主,台灣到現在都還沒有真正落實法治與實質民主。或許環境可以東拼西湊抄別國,但在實際行動的個體上卻無法坐擁民主。從各式各樣的樁腳文化、政治鬥爭、對政治話題的不關心或極度關心,台灣民主的想像與現實是斷裂的,以至於在很多法令或者政策執行上,有權力者恆大,無權者的救濟管道形同虛設。
甚至,我們不談救濟管道的使用可能與否,對於民主本身,我的想像是:對於我們,可以選擇不一定要從體制內來救濟;而對於社會,亦可以容忍我的不同選擇,合起來的整體,才是民主。因為體制內外,都是被包容且認可為多元的。 這些體制外的活動,當然是不對的、沒效益的、踐踏民主的,但正是因為即便如此也不會受到極端的懲罰,能有這樣寬容的氛圍才是民主的社會。所以,今天在未窮盡各種法治手段就佔領立法院,這現象究竟是代表著民主的進步還是民主的倒退呢?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一切都是事後之明,我再次重申。
當時反黑奴也是離經叛道,最近多元成家也是被視為邪教異端;議題跟手段當然是不同的層次,但這次佔領立法院作為一種理性人無法理解的行動,難道不能夠類比於那些我們過去無論如何都不願也不能理解的諸多議題嗎?如果所謂的理解與包容,是可以透過努力而產生的;如果所謂的民主樣態,是多元且毫不狹隘的,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在這個當下,嘗試讓他立起一個里程碑,讓他成為台灣實質民主的機會。因為民主真正的內涵是透過爭取而來的,不曾也不會只被侷限在某種特定的架構之內。
所以,為什麼一定會變成理性人口中「會吵的孩子有糖吃」?議會廳的現場內,領頭人不斷的提醒大家不要與警方發生衝突,必須要瞭解真正的問題在於政府。當內部成員憤慨站起來,面對警力而情緒激動的時候,大夥會同聲的大喊坐下、坐下,就是希望避免無謂的衝突。當外人不能夠理解的時候,他們也提供平台讓大家能夠一同討論發表意見。那裡沒有民粹,會這樣想只是因為某些人對於民主的狹隘理解;那裡更沒有暴民,因為自始至終暴力都是被別人定義出來的。
這次的佔領,絕對是一場鬥爭,是一場學生、黨派、利益團體間的鬥爭。不用害怕鬥爭這個詞,學生沒有那麼的乾淨純潔,有辦法避開所有的政治;但學生同時也沒有那麼愚蠢跟不瞭解時事,他們在鬥爭中可以有積極主動的角色。
每個人都用盡全力,因為只有在角力中獲勝的一方才能獲得詮釋權,讓沒有參與的普遍大眾支持自己,讓有利的輿論導向自己,最後才得以達成己身目標。可是不會永遠都有人可以恣意而為,因為終究會不斷的有反對聲浪、不斷的有不同意見,在其中拉扯、碰撞、使得場面混亂、發散。而正也是因為一切都太複雜了、太難以下判斷,所以我們才可以免於落入某些過度集中的言論、想法。
要慢慢的走,走錯時,才有機會回頭。
所以,整體而言,大家可能會關心:我們到底要不要支持服貿?學生佔領立法院到底合不合理?佔領立法院到底是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我無意回答這些問題,而是想告訴大家,正是因為我們只會問這種問題,所以才造成我們永遠無法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問題。
因為一個問題的提出,提出者的社會條件、文化脈絡、問題的處境與狀況,都在在的會影響我們提了什麼問題。正是因為我們想要理性的去計算得與失,用既有邏輯權衡輕重,我不認為這樣不對,但往往就是太過重視這些,以至於我們最後會連要求自己聆聽都做不到,而這也是本篇對於理性人最大的質問。
最後,關於有些人在立院內喝酒、亂翻東西的問題,若只重視這些,傾向用人的品格來衡量一個人的行為與動機,而沒有正面去看待這項行為的正反意見的話,這種理解事物的機制落後到我無法討論。這類型的人,也失焦到想討論我都嫌懶。以上大體如此,各位就親自感受吧!
專題下則文章:
關心服貿,除了去立法院現場,你還能做什麼呢?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