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你還要等多久?今天你不敢站起來,明天你如何學會走路

2014/03/21 ,

評論

羊正鈺(小羊)

Photo Credit: 蔡嘉瑋
羊正鈺(小羊)

羊正鈺(小羊)

大家都叫他「小羊」 ,陰錯陽差念了四年化學,但其實主修籃球;發現對實驗室化學反應興趣缺缺後,懵懂進入中山MBA,2008年共同創辦MBAtics,期許重新定義MBA的價值。2012-13年在非洲擔任志工,2013-19年成為關鍵評論網的一份子。2020年投身於高教創新,期許自己做個像老師的學生。

Photo Credit: 蔡嘉瑋

Photo Credit: 蔡嘉瑋

現在,是21日凌晨4點多,映入眼廉的就是,立法院議事廳,國父像下面大大的「佔領XX小時」標示,昨天中午進來的時候,那個數字是77,我心裡暗自對自己說「直到數字換成100,我才離開…」

Photo Credit: 蔡嘉瑋

Photo Credit: 蔡嘉瑋

想一想,都要30歲了,卻是人生頭一遭,為了某個社會事件,走出家園,站出自己的立場,而且是身體力行地參與「社會運動」。

更沒想過的是,這30年來即便自己「幻想」多少次進入立法院的情景,但是從來沒想過,第一次進立法院是用「爬」著進來。

但是老實說,讓我走進立法院議事廳的原因,看起來是為了工作;不過實際上,又有多少動機是為了自己那一份30年來蠢蠢欲動的心?但是決定要進去之前,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卻是「父母親擔憂的眼神」。

是啊!我們這一代有多少人,是這樣被上一代教育著「不要碰政治」,參加「社會運動」又曾幾何時,成了「學壞」的代名詞?為什麼站出來用行動為自己的想法辯護,就是「偏激」的行為?

要怪站出來的都「只是」學生之前,何不先問問自己?

因為在現場也要工作的我,四處尋找學生代表採訪,我先直接走上台前找「總負責人」表明來意,再被轉介到「媒體部門」傳達我們的需求,因為該部門幹部正在開會(決定接下來12小時的下一步棋怎麼走),又轉往服務台,尋找合適讓我們請教的人選。

順利完成訪談後,我跟同事又決定要再找一位學生代表來聊聊,這次的活動究竟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其實也不能算是非常有組織的運作,不同的幾個組織本來就有各自關心的主題,有各自會開的例會;但這次活動一開始後,大家很快就各就各位,工作不是用指派的,而是很快就是認領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有的擅長攻堅、有的擅長網路媒體操作、有的負責物資配送,很快的救護站就設立了…」

看著我們前面一個個眼神發亮的年輕人,腦海浮現的卻是網路上,常常有人質疑著「學生只是被煽動的」、「他們大多是盲從」、「又有多少人真的看完服貿協議,了解協議內容?」其實對這些言論我是充滿疑惑。

我看到的他們,的確有些人可能是盲從,大多數的人可能沒看完服貿協議,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看完又看懂?協議牽扯的產業之廣,如果真的要夠資格的才能抗爭,這樣的數量有用嗎?但是當他們站出的同時,卻會讓自己,甚至身邊更多人開始去了解服貿(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身邊是不是有許多人「開始」去研讀服貿,去了解正反方言論),難道不是這群「乳臭未乾」的學生造成的效應嗎?

Photo Credit: 蔡嘉瑋

Photo Credit: 蔡嘉瑋

的確,他們看似一群烏合之眾,但是卻很努力地「試著成熟」,就不論對環境的管制外,場內最常聽到的一個口號是「最高品質~靜~悄~悄~」在一個以往被平均年齡可能是他們兩倍以上的立委地盤,他們一步一步的穩住陣腳;當我們告訴自己「我有家要養」、「我要上班」、「下班好累」的時候,他們卻真真實實地用行動告訴我們,即便他們做得不盡完美,但是又有誰是一開始就十全十美呢?

我們想要的結果,是不可能用「等」出來的

採訪結束後,我從一樓議事廳搭「手扶梯」回到二樓媒體區,架設著說不上華麗的場內直播設備,身邊是一台台裝備精良彈藥充足的電視台,和一個個身經百戰的媒體大哥,但從跟他們攀談的字裡行間,我接收到的卻不是熱血和期待,他們大多覺得這樣的抗爭不見得有用(但是因為工作所以才進駐),手機玩著app遊戲,時間到就會有人來接班,就這樣頂著媒體人的豁免權,一棒接著一棒…

我心裡不禁有了疑問「這個事件怎麼聽起來,像是別人家的事?」豁免權背後的意義是…

「警察今晚應該不會攻進來辣!明天早上我交班之後,我請你們吃早餐如何?」一位和藹又友善的大哥這樣邀請我們。

我不是不會餓,不會累,也不是不想吃早餐,但是還沒來到立法院前,我心裡就在想著,這樣的抗爭,「我們」究竟想要得到什麼結果?踏進來之後,看著立法院面目全非的「第一印象」,我腦海中更是停不下來的思考「如果警察真的攻進來會是什麼情況?」、「如果又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一天,我們下一步有什麼可能性?」、「到底什麼樣的結果,才值得這麼多人不計代價的付出?」

Photo Credit: 蔡嘉瑋

Photo Credit: 蔡嘉瑋

我在乎的不是人在不在現場,而是即使在現場,我們拿出來的「態度」是什麼?佔領立法院第一天,醫生就自動自發輪班來場內支援,場外有老師們一堂一堂的開公民課,昨晚在場內也有下班後的律師來聲援,表示義務為所有人辯護;我們的時間的確不像學生有彈性,但不表示在不同工作崗位的我們,沒有各自參與的方式和機會。

(推薦閱讀:沈默的白色力量,立院的守護醫師

當然,我不是說每個人都應該要出來「反服貿」或是「反黑箱」,但如果你/妳的立場是站在正方,一樣可以為自己的論點辯護,同樣也可以發起遊行靜坐讓更多人聽到你的聲音;但就是不應該明明自己滿肚子苦水,卻又選擇悶不吭聲,然後還怪責別人幹嘛舉手發言。

這不就跟小朋友學走路一樣?這一次,大家都是從「爬進」立法院開始,第一次可能站都站不穩,接著幾天多半還是走的跌跌撞撞,但是我們都是這樣慢慢學會走路的;假如連站都不敢站起來,明天怎麼可能站得起來,更遑論想走的遠。

(推薦閱讀:關心服貿,除了去立法院現場,你還能做什麼呢?

台灣人,別再等下去了,我等了30年才敢站出來,你要等多久?台灣能不能更好,並不是「用等的」就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

最後,我出來的數字,是102;我沒資格喊累,因為裡面的學生比我累多了,這個國家,現在就需要我們。

專題下則文章:

回答不出來服貿內容就是「為反對而反對」?那官員們都知道嗎?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服貿協議》懸而未決,許多衍伸問題也值得探討: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後,議場內外待命的醫療團成員的故事?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的衝突是什麼?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帶領讀者重回這場公民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