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第七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航空運輸業「全面」開放,帶來了惡性競爭和勞動剝削

2014/03/30 ,

評論

羊正鈺

Photo Credit: Stan Lai CC BY SA 2.0
羊正鈺

羊正鈺

前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編輯;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CC BY SA 2.0

第七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公聽會討論的議題是快遞服務陸地運送部分(現行由臺灣郵政主管部門依規定保留之服務除外)、空運服務之銷售及行銷、航空貨物集散站經營業、貨運承攬服務業(空運、海運)。

重點回顧:

只能說,現在再看到每場張慶忠主席的開頭宣言「公聽會最主要的不在於主管機關,而是在於業者的心聲,主管機關是傾聽各位的意見,將來審查會時,我們仍會針對各位所提出的意見,向主管機關提出質詢或是要求其提出改善方法。」有一股淡淡的…。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姚光祖秘書長「政府無法提高台灣整體市場的貨運量以及製造業的生產能量,一味開放並沒有讓台灣勞工的薪資提高,反而因過多的競爭,造成惡性競爭,非法使用童工、派遣工或不斷地剝削勞工的勞動條件;政府在用少數能對岸去投資的大企業去獲取利益,可是卻犧牲掉非常多勞工的權益,也犧牲掉中小型服務業的利益。」

民進黨李俊俋委員認為,討論的是有關快遞空運服務貨物承攬這個議題,卻沒有看到行政官員的報告裡面,針對這些議題在談判的過程中到底談了什麼內容、有什麼困難、最後承諾了什麼?全都沒講「另外,我們對中國包括陸、海、空,全部無條件開放、全部不設防;而中國對臺灣開放的,包括獨資、限點,有些甚至完全沒開放(我們唯一沒有對中國開放的是內河運輸,臺灣本來就沒有內河運輸啊!)」

* 正文開始 *

華航公司經營企劃室董孝行副總經理表示,基本上的立場就是贊成、支持,並且希望能加速腳步。「以民航業來說,從2009年開始都已實施設立分公司與銷售空運服務;但重要的是支持兩岸服務發展加速及擴大範圍,目前真正直飛航班的旅客約不到55%,也就是還有45%不是經過海運,就是經過香港或其他轉運站,對於顧客或業者而言直航的量還不夠。」

「另外,民航發展的重點趨勢是爭取『中轉』,現在的中轉以大陸到美國來說,量的成長在2013年約是台灣的6倍左右,但到了2016年大約是台灣的10倍,也就是大陸到美國的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已經連續3年,每年平均是30%的成長。」

長榮航空公司企劃室廖至維協理表示,國際航空運輸業,本來就是須要有對外發展空間的產業。「可以說幸運,也可以說不幸運,我們位處大陸旁邊,而中國現今在國際航空領域是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如果能善加利用,和他們有合理的協議,我們不怕開放,而且是歡迎開放公平的環境及成長的空間。」

「另外對於整個航空產業來說,航空貨運集散與航空公司是密不可分的上下游產業,我們認為任何只要能提升在台灣機場的貨運集散能量與品質發展,就肯定能直接或間接活絡整個航空貨運物流與金流;大陸不只是一個大的航空市場,也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如果大陸資金能投資到台灣的貨運集散站,應該有助於兩岸航空貨運業務的發展,同時也會直接的使航空公司受惠。」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服務管理系凌鳳儀系主任表示,開放一定會經過短期的陣痛;但就整個評估來看,利絕對大於弊。「台灣的航空公司到大陸去,開放的幅度及步調還是太慢,就以韓航為例,韓航在中國大陸的轉運業務,在一線、二線城市很早就進去布局,所以仁川能擠進世界排名前幾名的轉運碼頭,就是因為大陸市場帶給它非常大的客源。台灣是因為兩岸直航政策布局太晚,很多地方失去先機。」

Photo Credit: Stan Lai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Stan Lai CC BY SA 2.0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毛振飛顧問則堅決反對沒有管制的開放,認為這樣的開放,就國家安全來講,也是非常不利的「以過去我們在機場工作3~40年的經驗來說,機場經常用國家安全的立場去思考,假使機場與港口整個開放,對國家顯然是有嚴肅的問題需要面對,因為對方始終是把台灣當成敵對的地方。」

「而大陸各機場都由機場集團公司統籌設立一個地勤公司,掌控了所有資源與市場,而且另外一個問題是在地的航空公司自理地勤,但受職於機場公司,其他外來的公司要進去拓展業務,也是非常非常困難,在競爭方面是不太有公平競爭的條件。像是在天津機場,台資成立的華宇貨運站現在也已經撤資,因為到那邊是完全攬不到貨。」

「再就勞工立場來看,前一階段中美貿易談判開放讓美籍兩家公司來台灣投資後,台灣勞工的勞動強度是增強的,但收入相對是減低的,而且增加了外籍勞工和派遣勞動,假如再讓中國大陸的公司進來投資所謂航空地勤或是貨運,可預見未來的台灣勞動條件將降的更多,台灣的工人將面臨更多中高齡失業族群。」

陸委會林祖嘉副主任委員特別再強調,這次我們只開放大陸的資金進來,沒有開放大陸的勞工進來。資金投資增加的話,應該會使我們勞動產業的整個需求增加。既然對勞動的需求是增加的,那麼,就整體而言,對勞工的薪資應該會有正面的效應。

交通部范植谷次長回應有關國家安全的部分「這次整個航空事業的開放並未涉及機場營運開放的部分,特別是陸資投資我方這部分,完全沒有涉及機場的營運。我們只是有開放陸資可投資於我方航空貨運的集散站經營業;而且第一,它的投資比率不得超過10%,所以它不能有掌控權;第二,就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我們並沒有開放機場管制區內集散站的業務,只有開放在機場管制區外貨運集散站的投資業務。」

沛榮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吳進發總經理指出,業者要看到政府能不能提出實際或是很好的對策,才會贊同服貿協議對業界的開放。

「10年來製造產業出走非常多,海運承攬運送業是海運業的輔導業,產業出走影響的就是製造業空洞化,這造成台灣實際進出口貨量能力持續衰退,現在我們面臨的是以前的港口設施、倉庫設備,甚至內陸的運輸工具,都供過於求,現在政府又開放的這些不相關的經營者進來,競爭將會更激烈,市場的餅就這麼多,台灣業者已經吃不飽了,再開放其他業者進來,不是競爭更激烈嗎?」

「政府在談服貿之前,有意發展國外業務者早在20~30年前就前進大陸了,所以目前主要是開放大陸業者進來台灣,但台灣海運承攬運送業目前工會登記的台北市就有600多家,除了少數幾家以外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資本額在1,000萬以下的大概占7成,如果大陸挾著規模、資金經營相關業務,這些中小企業是不是敵得過呢?相關的主管單位要如何約束、管制這些不當的競爭行為?」

經濟部卓士昭次長回應「我們當然知道,臺灣中小企業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非常舉足輕重的角色,國內有9成8的企業是屬於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更接近850萬人;所以我們認為,中國大陸廣大的市場,正好提供國內有企圖心的中小企業一展身手的機會。」

「至於開放陸資來臺對中小企業有利的部分,我們主要著眼於吸引外資進入臺灣市場,既可以活絡臺灣的經濟、刺激本地的消費,又可以為中小企業創造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可透過與陸資合作或形成市場的夥伴關係,一方面強化臺灣市場的經營,另一方面也可以藉著合作的經驗,合作經營大陸市場,為國內中小企業開拓另一種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的模式。」

交通部范植谷次長也回應「這次我們也考慮到兩岸貿易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整個開放的步驟上,還是有一些要求的條件,諸如:要求用合資的方式、陸資投資的比率受到限制,所以,對於我方業者的衝擊應該會是比較小的。」

中華民國全國駕駛員職業總工會黃淑惠秘書長擔心,我們的工作機會沒有了,受影響的是勞動所得、收入。「公路運輸方面屬於境內產業,既然境內產業帶不出所謂的新產業,我們擔心我們的勞工不但未增加工作機會,反而勞動條件被剝削了。我們工會和基層工會的人員也覺得,從來沒有政府部門去瞭解勞工對於這樣的『服貿』有何意見。」

「我國陸上運輸的量根本沒有增加,若再開放進來,只會有惡性競爭,原本預期可能會受到的衝擊是,雇主為了降低成本,而把勞工的勞動條件降低了;所以最後受到影響的是勞工的勞動條件。交通運輸是國家的產業命脈,到時候不但勞動條件降低,最重要的是,國家產業所有的運輸命脈將會讓他們一覽無疑。」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姚光祖秘書長說「政府說勞工的事是勞工的部分,我們今天談的是ECFA、是服貿協議。」事實上,這些問題從來都是一體的,根本不應該分開來看,也不該分開來談「他們簽ECFA時,在廣告上主打對兩大產業的好處,去年想請他們檢視一下有什麼好處,勞委會說他們不想說,發函給經濟部也不想談。現在憑什麼叫我們相信未來的航空貿易、服務業會對勞工有好處?」

「再者,當競爭的廠商愈來愈多,政府無法提高台灣整體市場的貨運量以及製造業的生產能量,結果是並沒有讓台灣勞工的薪資提高,反而因為過多的競爭,造成他們只好惡性競爭,非法使用童工、派遣工或不斷地剝削勞工的勞動條件;所以,政府在用少數能從中獲利、可到對岸去投資的大企業去獲取利益,可是卻犧牲掉非常多勞工的利益,甚至還會犧牲掉小型服務業的利益。」

經濟部卓士昭次長回應表示,勞委會是有就相關的產業在各地辦分區座談會「我們非常歡迎桃園縣產業總工會安排類似的說明會;如果你們安排類似的說明會,本部也可以派員到場為各位說明。」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CC BY SA 2.0

五洋通運有限公司陳峻涵副總經理同時也是908台灣國總部副秘書長,他強調「7月31日同樣在這開公聽會,我跟一群學生包括林飛帆到了這裡,我們以公民的身分要求進來聽公聽會,卻被拒絕在外面;後來,我們逼不得已把立法院圍牆外面的柵欄拆掉,最後我們被迫要從圍牆上面翻牆過來,翻到圍牆上時還有警察硬把我推下來…」

「我是考試院考選部考試及格的專責報關人員,所以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各位,馬英九在2010年6月29日簽了ECFA,他答應每年可以節省3,000億元關稅,但事實上一年只節省了60億元;他答應一年可以創造26萬個工作機會,可是的失業率還是這麼高;他答應針對中國目前不准許進口的項目,不會繼續增加開放,但就在前不久,他開放了衣飾類的62章,在沒有跟業者討論的狀況下,他又開放自粘性的膠帶48章,讓所有的業者叫苦連天。」

「而到今天馬英九仍舊大言不慚,告訴我們他簽了服務貿易協議以後,對台灣會有多大的好處;我相信有一些好處,但他講的都是有足夠資本到中國去爭奪市場的大財團,包括五十嵐、燦坤以及其他連鎖店;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跟中國的同質性,在語言相同、文字相同的狀況下,這些企業主到中國去投資,是不會帶台灣這邊的服務業人員過去的,台灣失業問題只會繼續嚴重下去。」

海基會高孔廉副董事長回應「服務貿易協議是海基會在主管機關授權之下,基於『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原則簽署的。不過,所有的談判都是一個give and take,都是各讓一步、各取所需的。相對而言,可能會有少部分行業有一點點的損害,但是,我們主管機關也都做了一些補救和救濟的措施。而且,總體來講,我們衡量的結果是利大於弊的。」

* 第二輪提問 *

民進黨李俊俋委員認為,討論的是有關快遞空運服務貨物承攬這個議題,卻沒有看到行政官員的報告裡面,針對這些議題在談判的過程中到底談了什麼內容、有什麼困難、最後承諾了什麼?全都沒講「公聽會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部分討論清楚,不是要大家在這裡混,每次開會隨便講一講,然後交來的報告都一樣,陸委會、海基會都只會說『我們非常努力!我們以臺灣人民的優先為最大考量。』這樣能對我們未來的逐條審查有所幫助嗎?」

「我的問題是,有關快遞的部分,我們查過去5年來,所有我們的國內市場占整個快遞業務的比率都在70%以上,而且愈來愈成長;現在我們整個對中國開放了,是要他們來分食這些市場嗎?是要變成跟中國共享市場嗎?我們不知道交通部在談判開放這個的過程中,到底是怎麼樣?為什麼莫名其妙就開放了?」

「另外,我們談貨運,包括核心貨運、相關貨運與非核心貨運等三類,在陸委會編的這一本裡面,我們對中國包括陸、海、空,全部無條件開放,全部都是沒有限制、全部不設防;而中國對臺灣開放的,包括獨資、限點,有些甚至完全沒開放(我們唯一沒有對中國開放的是內河運輸,臺灣本來就沒有內河運輸啊!)到底我們的談判代表在談判的過程當中,談了什麼?內容是什麼?最終這些結果全都由我們的業界在承擔。」

民進黨尤美女委員也指出「我們來看一下現在臺灣目前最夯的順豐速遞,但他事實上是以港資為體、中資為股,即使它用香港商巧順投資有限公司來登記為它的法人,可是大家都知道它的背景就是所謂的中資,順豐的股東裡面就有中國的國營企業。」

「你們一直在說開放中資並不會對國安造成問題,事實上,中國的中資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進來;今年8月20日,順豐元禾控股和招商局、中信資本等中國國營機構共同簽署協議,投資方以總體不超過25%的股份成為順豐的股東,而且目前持有順豐75%的股份,順豐的創始人王衛其實就是中國人,是中國快遞業的霸主,所以政府對於相關產業的影響評估到底在哪裡?」

台聯許忠信委員表示,這7場公聽會變成是官員的撒謊大會「政府說我們沒有開放中國的勞工,的確,這次服貿談判並沒有合法、正式的開放中國的勞工,但是他們的資本家、老闆可以光明正大的進來,可以引進專家、管理人員進來,那他底下的受僱人員呢?他一定會用中國的偷渡客,中國的人來臺灣自由行就不走了,留在臺灣工作,到時候一家公司全部都變成中國人了,為什麼政府不願意坦白的跟各位報告?」

「有關貨物的運送,陸地運送、空運、海運,中國只有開放陸運,但貨是中國的貨,因為臺灣製造業現在空洞化,所以即使將來臺灣的業者可以到中國去進行貨物的運送,但是貨主是中國的貨主,那個餅根本是看得到吃不到。而臺灣地區的陸地運送,在將來中國的農工產品進來後,因為貨物的貨主是中國的貨主,所以當然還是會一條龍從生產製造到倉儲運輸,整個配銷都給中國業主啊!」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姚光祖秘書長質疑,剛才聽到政府官員的回應,讓我們覺得今天的公聽會完全都是雞同鴨講。「政府說服務業是有先占契機的,所以臺灣一定要掌握住這個機會。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問題的說法,誰能夠去?街頭巷尾的那些美容美髮服務業他們能夠先去占嗎?開早餐店的這些人能夠先去占嗎?協議通過影響的只是這些無法去先占的人的未來市場、消費市場、以及顧客群,他會被迫去接受變成一個受僱者、被迫去接受更低廉的工資,即便是只開放投資沒有開放就業,同樣影響到臺灣的工作權。」

中華民國102年10月7日(星期一)9時1分至11時25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全文

專題下則文章:

審查?備查?5個Q&A,讓你對服貿內容和法律爭議有基本概念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服貿協議》懸而未決,許多衍伸問題也值得探討: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後,議場內外待命的醫療團成員的故事?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的衝突是什麼?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帶領讀者重回這場公民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