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第八場服貿公聽會重點整理:旅遊業開放能提升台灣「國際化」嗎?

2014/04/15 ,

評論

羊正鈺

Photo Credit: Randy Yang CC BY ND 2.0
羊正鈺

羊正鈺

前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編輯;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Photo Credit: billy1125 CC BY 2.0

Photo Credit: billy1125 CC BY 2.0

第八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公聽會討論的議題是旅館(限於觀光旅館)、旅行社及旅遊服務業、其他—遊樂園及主題樂園(非屬森林遊樂區者)、空中纜車運輸服務。拜太陽花學運所賜,從一開始只有TNL在整理,現在想看完整影片(約4.5小時)和逐字稿請到自己的服貿自己審,想看切割各片段請上來知服貿,另有超精簡版文字整理,但是想看有情境、有連貫性的精彩整理千萬別錯過這裡。

重點回顧:

觀光及旅遊服務業開放項目(參考沒在跟你反服貿,你自己來看吧!):

Photo Credit: 簡明兩岸服貿特定承諾表(第三版)

Photo Credit: 簡明兩岸服貿特定承諾表(第三版)

  1. 跨境提供服務(指大陸公司不用來台灣、台灣人也不用去大陸,雙方就可以買賣交易等遠距服務)的部分,本場討論的產業是沒有限制開放,以旅行社及旅遊服務業為例:台灣人可以利用電話或是網路的方式向旅行社購買或是訂購旅遊服務。
  2. 境外消費(指台灣人到大陸去接受大陸公司的服務)部分,同樣是沒有限制開放,以旅行社及旅遊服務業為例:台灣人可以直接到大陸的旅行社辦理旅遊相關服務。
  3. 商業據點呈現(指是否可以讓大陸人來台灣開分公司、分店或創業、收購等投資或開發)上,在旅行社及旅遊服務業中是開放大陸人可以來台自行開公司(獨資)、找台灣人一起出錢出力開店、或收購在台灣的本土公司等,但不可以開店超過3家,而且只能服務住在台灣、要在台灣旅遊的人,不能服務想到其他國家旅遊的人。
  4. 自然人呈現(簡單說,就是全部的台灣人和大陸人),滿足下列三個條件之一即可來台:(1). 談生意的大陸人,純開會、不支薪、不銷售,最多停留三個月。(2). 若是在台灣有公司,則只要在大陸公司工作滿一年的負責人、高級經理人員、不限有證照的專家則可以來台灣工作,每次只能待3年但可無限期延展。(3). 在台灣沒公司,但是若跟台灣公司有商業活動且本身是專家、並只能做合約內的任務或服務,同時不得連續超過三個月或合約時間。

旅遊業從業人員蕭嘉弘先生也就基層第一線的角度表示,政府說服貿協議簽訂之後可以帶來中國觀光客,以及跟旅遊業合作或交流的部分,能夠促進國際化的說法,事實上是言過其實,因為現在早就已經開放了,台灣有更國際化嗎?

「現在中國觀光客於世界各國發生很多脫序的狀況,將來光是這種中國式的觀光行為,其他國家來台灣的觀光客就會直接把台灣印象的滿意度評分拉低,但台灣的國際口碑真的很重要,而大陸現在已是入境觀光客人數第一,如果品質無法提升,對台灣來說一定是弊大於利。」

* 正文開始 *

臺灣觀光遊樂區協會李吉田理事長認為該來總是要來,如果我們盡力改善自己的環境、設施、服務品質,那也不必害怕大陸來投資,來投資反而可能刺激產業升級。

「我們遊樂區業大概在2年前就已開放,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大陸人士到台灣投資,目前台灣有23家遊樂區,大概一年的遊客有900多萬,還不到1,000萬,我想大陸人士要來投資可能要看我們的投資環境如何。

台北城市大學觀光系李奇嶽助理教授同時是台北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監事,也是創新旅行社董事長,他認為整個服貿,現在旅遊業是開放3家,未來會不會開放30家?會不會開放他們辦理出國旅遊,這些是我們要思考,要有非常好的配套。

「業者可以到中國大陸自由的設旅行社,可是大陸這次來只能開3家旅行社,而且只能承作國民旅遊業務,不能賣機票,不能做國人出國,也不能做一些相關的業務。這部分我們難免會去思考,會不會現在是這樣開,那3年、5年或10年後呢?」

「而國內的旅遊市場中,真正由旅行社承辦的團體旅遊很小,大部分國人的選擇都是開車或坐車自己出去玩,參加旅行團的多為公司、單位辦員工旅遊,或是學校、村里民活動、公家機關的活動,在這種業態之下,政府應該提供我們這些業者一些比較實質的幫助…。」

Photo Credit: Randy Yang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Randy Yang CC BY ND 2.0

建國科技大學觀光系邱長光系主任指出,不需要太擔心服貿,而是應該要想辦法改變我們的體質,增加我們在兩岸之間經貿往來過程中的競爭能力。

「國際化的旅遊集團在台灣是非常欠缺的,中國大陸比較大的觀光旅遊產業,就是用集團化的觀念在經營,所謂的3大旅行社的背後都脫離不了黨政軍的色彩。台灣如果要跟人家談合作,想要在別人的地盤上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就要自己先站穩自己腳步,壯大自己的身軀,調整自己的體質。」

中華電信公司賀陳旦前董事長表示,很多國家在審查國外投資特別是旅遊業的投資,及做更細部的環境影響評估時,都要求要有最小的當地就業量,使得就地的就業跟當地的經濟能夠結合在一起。

「另外,中國大陸僅開放旅行社給台灣,旅行社說他們只有開放3家到台灣來,可是我們是無限多家,這馬上涉及到服務『國內旅遊』的意涵,可不可以做到台灣的旅行社到中國大陸去服務台商或是其他人,也可以服務他來台灣或去日本觀光?這都是用語上的模糊,台灣開放給中國大陸時講到『國內旅遊』,在大陸那邊是『比照大陸企業』,是不是說台灣旅行社不能夠做跨境的服務?這些都不清楚。」

陸委會林祖嘉副主任委員回應,請各位參閱第24條之後的一段文字:「本協議於6月21日簽署,一式4份,雙方各執2份。4份文本中對應表述的不同用語所含意義相同,4份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因為雙方用語本來就不同,各位若到大陸看協議的內容,我們這裡看到的「簽證」在當地就會變成「簽註」。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馮正民教授認為,必須輔導有競爭力的業者,至於沒有競爭力、體質本來就不好的,藉著開放去做轉型或是跟別人合作,這個市場本來就需要再重新結構,這是一個很好市場開放的機會。

「我期望政府不要讓我們的業者在大陸單兵獨鬥,應該協助我們的業者在那邊的市場有整個整合的資訊,比方說,有白手套在大陸幫我們臺商蒐集整體的市場資訊,輔導我們的業者在大陸有更好的競爭力。」

鴻毅旅行社蔡家煌負責人表示(影片),服貿協定是國安問題,旅行社更是個外交、情報、戰略的產業,絕對不能隨便開放。

「中國始終在推行明朝的屯兵政策,大量的中國人在西藏、新疆、內蒙跟邊境鄰近國家非法居留,到今天在越南有將近90萬、寮國五50幾萬、柬埔寨60幾萬、緬甸到處都是非法居留的人;中國利用對東南亞、非洲的經濟援助,讓中國勞工持觀光簽證非法打工或逾期停留等方法,導致他們國家的抗爭,而這種後果台灣承擔不了。」

「另外,觀光產業不是數人頭,我們有沒有思考台灣的觀光產業的承載量到底是多少?政府說2012中國遊客是258萬人,但是扣掉中國配偶、學生、來台探親、參訪、展覽以及醫美的,實際來台的旅客才210萬人左右,請問我們賺到什麼?請問台灣的旅遊業者一定收得到嗎?210萬的陸客進來以後,我們的故宮、阿里山、花蓮等都淪陷了,台灣的承載量有多少?我們要的是品質,而不是以量取勝!」

他指出,台灣的觀光產業不是只做陸客,東南亞的簽證取得是那麼的困難,政府為什麼不去爭取?任何協議的簽訂,國家利益要高於任何的產業利益,產業的整體利益更要超越個人企業的利益,應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原則,但是今天是少數利益者獲利,是為少數利益者累積更多的財富!

交通部范植谷次長回應,這一次的開放,基本上是希望能夠讓觀光產業放眼全球,並利用此次契機,思考未來的經營模式,包括市場區隔與目標對象等。「當然,我們可以不只是專注在大陸市場,東南亞市場也是一個新興,且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我相信這是整個觀光產業走向全球化、國際化的過程中,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的目標。」

真理大學陳俐甫教授(影片)長期在旅遊業作諮詢,同時也對談判協商有點研究,他強調服貿簽訂爭議中邏輯上的問題,就是如果獲利比較多、損害比較少,但是獲利與損害的人是不同人、不同族群或是不同的政黨,這就不能用「量」來做一個思考。

「同樣的,我們開放的項目比較少或是開放的家數比較少的問題,例如:我們開放3家乙種旅行社進行國旅業務,台灣有196家國旅,所以我們開放的很少,但是我們知道台灣有一家是7-11,7-11它是占有一半以上連鎖通路的販賣零售業,可以用它跟一家「柑仔店」做數量比較嗎?中國也開放3家國旅業者進來,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中國旅行社的特色,他們會開放進來投資,也不是阿貓、阿狗隨便就可以過來!」

「另外,有些前輩提及我們應該開放台灣的旅遊業,我們的業者很堅強、家數多、經得起挑戰。問題是:這些從業人員大多數是40或50幾歲的人,請問如果開放失敗,他們要如何轉型?政府有沒有考慮?是勞委會負責成立一個職訓基金,大家再去上一上課就可以了嗎?還是說這是涉及很多人家庭生計的問題,不能說開放以後我再來救助?」

針對政府提出952億基金是ECFA留下來的,加上這次服貿政府決定追加30億,總共982億;但因為經調會認為這2年來沒有任何廠商因ECFA受害,所以連一毛錢都沒有撥出去補救,他指出「從頭到尾,我們都要求認定受害的業者及受害的程度必須要由受害的業者來參與,如果推動兩三年之後業者都倒光了,剩下的都是強的業者,然後由這些人主導要補償誰,讓這些人來認定受害的程度,這些真正弱勢的中小業者根本拿不到這筆錢。」

「更不要忘記每年有將近一萬名學生從旅遊相關從業的大學系所畢業,還有很多人現在找不到工作,屬於待業的導遊、領隊。未來開放以後,中國所需要的不是台灣的資金,因為他們現在錢很多,也不需要人力,因為他們的系所比我們還多,他們所需要的是關鍵技術、資深有經驗的導遊及這些know-how,而這些絕對不是大學剛畢業的那些年輕人,但我們最大的問題是青年就業問題,開放以後我們的中間幹部絕對會跑到中國去,請問到時台灣的失業問題會不會更加嚴重?」

Photo Credit: Randy Yang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Randy Yang CC BY ND 2.0

旅遊業從業人員蕭嘉弘先生也就基層第一線的角度表示(影片),政府說服貿協議簽訂之後可以帶來中國觀光客,以及跟旅遊業合作或交流的部分,能夠促進國際化的說法,事實上是言過其實,因為現在早就已經開放了,台灣有更國際化嗎?有因為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灣,而更國際化?

「現在中國觀光客於世界各國發生很多脫序的行為,將來中國觀光客進來後,就算沒有糾紛,光是這種中國式的觀光行為,將來人愈來愈多愈方便,大家看到的也許是利,可是人一多品質一定會下降,對於其他國家來台灣的觀光客來講,他們可能也會把台灣印象的滿意度評分拉低,台灣的國際口碑真的很重要,因此我個人覺得大陸現在是入境觀光客人數第一,如果品質一直無法提升,對台灣來說一定是弊大於利。」

「另外,台灣令我們擔憂的地方還有就業機會衝擊,現在最危險就是華語導遊,將來服貿協議簽署開放之後,工作人員跟團隊都會進來,所以台灣第一個可能會遇上微利化的狀況;第二個也有可能紅海化,就是比價格,因為你的從業人員多,大家就比紅海化,所以我要提的意思就是,不是看人數增加就能夠有獲利,看到人數增加,獲利也可能是特定人或團體,而不是低層的人員。」

海基會林中森董事長回應,服務貿易協議只開放投資,並沒有開放就業,所以不會搶就業機會,只要變相來這邊違規就業,就會把他遣返;相互開放投資,當然會相互增加就業機會、商機及促進兩岸服務業的現代化,也能使兩岸人民享受更高的服務品質「我們認為在互利雙贏的狀況之下,一定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也能夠讓我們獲利更多,以我方來講是利大於弊。

交通部范植谷次長則回應,觀光局一直在推動兩大目標:優質的行程、合理的團隊,希望把整個陸客來臺的部分,從團體方面先做一個合理化的規範,不要用低團價、高購物經費的方式,讓整個產業的正常發展受到扭曲及誤導。

冬山河香格里拉飯店張清來董事長,本身是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站在農民、農村、農業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台灣的農業好不容易從農業轉型到服務業、休閒農業,現在最不容易的是,已經走上國際化,所以一開放進來,在台灣已經有非常多的特色民宿及鄉土餐飲,站在食物鏈裡面,是不是等於叫別人來跟我們競爭?這樣更會使得這些休閒農業、農村、農民,尤其是農民競爭力薄弱,然後再削減他的收入,影響到他的生存及生計,所以說在這方面,我們是否也要配套好?」

「台灣勢必要開放,我們要先如何把該守的守住;但是我們很清楚,去到他們那邊的都是大財團,而來這邊的都是侵蝕到台灣的中小企業和農民,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好好考慮,到底台灣的農民、台灣的中小企業該如何保護?台灣的就業該如何去保護?保護好了之後再開放這一塊。」

台北市旅行公會王明仁召集人則說,要的並不是政府的救濟、補償,要的是政府能不能夠針對台灣現有的旅遊環境跟設施進行強化。

「舉例來說:第一,國內有三項有名的危險景點皆是觀光客必遊之點,包括太魯閣落石、阿里山路段及蘇花公路的坍方,到現在仍是我們的隱憂;第二,業者時常抱怨運輸上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困擾,臺鐵花東線及高鐵是否能讓業者申請專列,而不是跟大家一樣採用團體申請?這是最務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給予多少補助。」

開南大學行銷學系吳明敏教授也質疑「2004年我們開始推動休閒農業管理辦法,所有休閒農場、民宿、觀光農園都剛剛在起步階段,試問政府相關部門有無評估報告告訴我們,在開放對岸進來之後這些農場、民宿都不會受到影響?」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全文

中華民國102年10月7日(星期一)9時1分至11時25分

專題下則文章:

中國留學生看太陽花學運:台灣年輕人一定要認清小國的宿命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

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服貿協議》懸而未決,許多衍伸問題也值得探討:在男子氣概的社運氛圍中,失去發言權的女性觀點為何?318後,議場內外待命的醫療團成員的故事?服貿和監督條例的最新進度?透過影像記錄的太陽花運動,是否能還原真相?323衝進行政院的那晚,社運團體內的衝突是什麼?關鍵評論網的【318太陽花運動一週年專題】將試圖解答以上問句,帶領讀者重回這場公民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