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社子與士林,東西向橫跨基隆河的士林吊橋(另名社子吊橋),於1937年動工興建,1939年3月竣工啟用,西連今大南路與承德路口,東接今大南路與基河路口,供行人與自行車通行;後來因為市府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並實施「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而於1985年遭到拆除。1997年通車的台北捷運劍潭站的外觀,即是以士林吊橋的模樣為藍本而設計的。
下面的照片拍攝於1983年8月14日,從畫面裡可以看到士林吊橋與士林紙廠。(翻攝自士林公民會館,原始照片為林錦祥所攝)
畫面裡的士林吊橋橫跨於基隆河廢河道上,右邊高聳煙囪處是士林紙廠,煙囪旁的小圳溝是端午節龍舟聚集的小碼頭,後來蓋了間小廟。往東(圖右)沿著大南路直走,便能抵達士林市場,亦是士林觀光夜市的入口;吊橋東側旁邊高出路面的獨立屋蓋在固定吊橋鋼索的橋墩上,橋墩邊的小斜坡曾是許多孩童課後的遊樂場(溜滑梯),橋邊的輾米廠再吵,也無損大家遊玩的興緻。
1979年基隆河廢河道整治完成規劃,1982年整地施工,1985年交地使用後,士林吊橋隨即遭拆除;另外,興建於1918年的士林紙廠在荒廢多年之後,已於2010年轉型為活動展覽空間與遊客休憩的場所。
1963年9月,葛樂禮颱風狂掃北台灣,使得士林地區發生嚴重的水災,整個社子地區淹了三天。當時許多專家認為,基隆河在士林地區的彎曲河道不利於洩洪,是造成淹水的主要原因,於是政府立即著手進行基隆河的整治工作。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QSzZgluCYc?rel=0]
行政院於1964年核定基隆河下游自圓山鐵路橋至社子島間辦理截彎取直工程。1965年,政府對基隆河進行了第一次的截彎取直工程,將環繞劍潭與士林的舊河道填平,並在社子島上開鑿一條新河道,將基隆河這段河道拉直,並在新河道上建造了百齡橋以利兩地之間的交通。而位於士林夜市旁的基隆河舊河道,在截彎取直改道工程後,原本計劃要開闢成人工湖,後來因為缺乏經費,而於1979年填平(後來開發成為基河路和士商路)。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1aEl97OYPg?rel=0]
(影片說明:1965年4月12日,已完成35%的基隆河改道工程正在加緊進行中。上午10點,行政院院長嚴家淦與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專程前往巡視,並指示工程須於6月底前完成,以發揮颱風季節的防洪效能,並保障台北地區居民的生命財產。)
河道改道後之土地漸形荒蕪,故台北市政府於1979年6月變更完成基隆河中正橋至士林吊橋間之都市計畫,並委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北部地區工程處辦理「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
該工程於1982年5月30日開工,分為三階段施工,分別為整地及設置臨時排水與下水道、填沙與地質改良、道路與地下管線統一埋設等。首先進行埋設臨時排水設施工程,以打樁機埋設事先於中壢預鑄場製作之品管良好板樁、箱涵,以利清除該區汙泥並於固化後運棄,再以大興號抽砂船挖取淡水河河砂做為回填廢河道之材料,填沙完成後再施以首度引進國內之塑膠排水帶工程,以便加速該地區沉陷速度,提高黏土層壓實度,以利後續開發建設之用。
工程期間拆除了士林吊橋及中正橋(昔日士林中正路上跨越基隆河廢河道的橋),俾使廢河道兩側土地可供連接,以及建築擋土牆、覆以植披與填壓路面鋪設柏油之整地工程,最後於1985年8月交地予業主台北市政府。該工程不但改善士林地區排水及環境衛生,並促使該區繁榮,更使台北市多出42公頃可資運用之土地,而士林吊橋也在這個時候遭到拆除。
在基隆河改道前,座落於基隆河上方的士林吊橋是當地民眾往來基隆河二岸的重要聯絡通道,對於士林人而言,意義非凡。應當地居民要求,市府都更處將在承德公園(當年吊橋座落處)之轉角綠地上,塑造一個紀念空間,讓大家可以透過照片與文字解說,了解基河路發展的歷史與士林夜市周邊的發展沿革。
圖片說明:粉紅色區域是原本的河道,粉紅色區域下方較寬處就是「劍潭」,而高速公路所經過的地方(咖啡色區域)原本是沼澤(溢流道),因為高速公路的建設而被填平,就這樣,劍潭便完全消失了。如今的劍潭只聞其名,不見其影。
關於士林紙廠
1918年,日本商人籌組「台灣製紙株式會社」,隔年在基隆河畔,即現今的士林區福德路一帶,興建了全台首座機械紙板廠。廠房最初以紅磚砌造,戰後歷經了重建與經營權的轉移,最後由「士林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但隨著政策更迭與市場變化,設備顯得老舊,加上製紙業的成本不斷升高,在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困境下,士林紙廠終於宣告停業,褪去了昔日的繁華,默默佇立在城市的一角。
2010年春夏之際,日本建築大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在紙廠舊加工間舉辦「建築模型展覽」。同時,台南藝術大學呂理煌老師帶領的團隊,以台灣雲杉和塑料桶為材料,在不改變舊紙廠建築主要結構的原則下,為紙廠打造出全新的「日光吧台」與「祕境」空間。於是,灰泥砌築的加工間旁,忽然有了一方讓人歇息的角落,而原本破落的廠房中,大片原生植物牆面,結合新鋪設的棧板與小型木建築,讓人恍若走入時光迴廊的神祕之境。
由「加工間」(展覽空間)、「日光吧台」(遊客休憩區)與「祕境」(融合舊紙廠建築與原生植物牆為一體之獨特區域,適合辦活動)所組成的「紙場1918」(地址為台北市士林區福德路31號),賦予了老紙廠新生命,為這塊擁有豐富歷史的土地注入了活力,期盼能使其再展風華。
專題下則文章:
專訪日星鑄字行:一間台北最小的鑄字行,為台灣保留了中文繁體字型的精髓和美麗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