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家線上展(五)陳飛豪、李旭彬、劉致宏、葉偉立&葉世強

2016/09/23 ,

評論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創立於1983年,為臺灣第一座,亦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現當代美術館之一。三十三年的發展歷程,北美館不僅促進了臺灣近現代藝術的活絡,也持續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脈動同步,自1995年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並於1998年開始舉辦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及全球藝術交流的平台,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展覽,展出重要亞洲當代藝術家回顧展,且持續關注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規劃歷史時序性的典藏作品展,近年展出包括《觀‧點-李元佳回顧展》(2014),以及《台灣製造•製造台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2015)等。同時,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所舉辦《臺北美術獎》由1969年發展累積至今,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崛起的指標性獎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篇台北雙年展線上展覽將介紹陳飛豪由家族照片開始,探討歷史史觀的系列作品;李敘彬的《災難風景》攝影作品;劉致宏的繪畫以及聲音視覺化作品,最後則是夜偉立以攝影與裝置,審視並研究傳奇畫家葉世強不為人知的藝術成果。

北雙展場平面圖2F-5-01

陳飛豪

對於長期關注台灣歷史的藝術創作者來說,一本記錄自我家庭,時序跨越日治與民國照相簿的出現,想必是一個難以言喻的特殊經驗。身為家族後輩,陳飛豪看到的是一位至親女性,即祖母從少女時代到年老的完整生命歷程,但另一個台灣史研究者的身分,又讓他在這本相簿中看到整個國家政權的轉換與消解如何左右平民家族的命運。

《家族照相簿》共分兩個部分,一為〈國家檔案〉,二為〈家族史翻譯文件〉,在這個計畫創作中,「斷裂」是串起整個作品的主軸概念,也顯見於日治台灣與民國台灣這兩個不同時期中,統治機構的行政檔案、語言、文化、國族認同與城市地景。這樣的斷裂雖造成現今台灣國族認同難以凝聚的狀態,相對來說,多重想像且跨越國界的歷史情境也是台灣特有的質性。因此,固守國族認同是否有其必要?即是本作思考的重點之一。

11_Fei-Hao_CHEN_陳飛豪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陳飛豪,《家族史翻譯文件:女學生們》,2016,數位輸出,12.7 × 17.78公分。
陳飛豪 作品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私人與國家;人本史觀與各政權主導的史觀之間,陳飛豪試著以家族故事為主要藍本,詮釋由日治到民國時期的政權更迭對台灣人民的深遠影響。
6F5A971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並以三座出現在家族照相簿中的公共建築: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教育會館(戰後台灣省參議會、美國文化中心,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台灣護國神社(今國民革命忠烈祠)為基礎思考延伸。

李旭彬

李旭彬以陌生的熟悉作為面對世界的態度,對於日常場域所湧現的陌生感,或是頻繁發生的奇觀化場景以切片的方式進行標本蒐集。在他的標本影像中所呈現的景緻,是想像中去奇觀化之後的日常/奇觀。

極端氣候所產生的災難,在媒體影像的操作下,成為易於消化與消費的奇觀。排骨飯便當配水流大樓或是魷魚羹麵佐空投泡麵的場景,這類由媒體快速生產、拼湊的災難影像,以及造成的短暫視覺高潮,皆無意義且無法讓人深入感受認識。

《災難風景》拍攝計畫之初,遇上當年的汛期,他親身體驗到大自然再度宣誓收回這片土地的決心。整個計畫從2010年3月開始進行勘景,選定楠梓仙溪、荖濃溪以及曾文溪上游作為拍攝計畫的主要區域。在這套作品中,李旭彬提出一個看似消費災難影像的命名,來質疑大眾對於災難的身體感,如何在不斷重複的奇觀高潮中麻痺壞死,災難又如何在集體情緒崩潰的媒體影像中被消費/贖罪。

37_Hsu-Pin_LEE_李旭彬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李旭彬,《那瑪夏旁河谷》,2010 藝術微噴,61 × 76 × 5 公分。
李敘彬 災難風景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災難風景》這套作品是李旭彬在2009年的「八八風災」過後一年,進入高雄那瑪夏重災區,去除易於消化的同理心之後所記錄下的過氣奇觀/日常場景。
李敘彬 災難風景2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災難風景》系列,陡峭險峻的山谷,記錄著過去的變動。這個「過去」,是眼前這片靜默的景緻裡,周而復始的常態。現下,這片靜默的景緻,人們與時間動了手腳。動了手腳的人們,稱這眼前的靜默為「災難」;時間所成就的一切,是循環不斷的「風景」。

劉致宏

繪畫作品《青鳥》為2010至2016年間的創作揀選。劉致宏認為創作狀態必須跟著生活一起並進,而在這些作品中可窺見藝術家經歷搖晃、不安與迷霧般的盲目狀態後,重新投入繪畫創作的情感表現,同時也採用其他媒材。《聲音地誌》則是一份紙本刊物,內容收錄逐漸累積的「聲音紋理資料庫」,透過將「身體」開發成感受眾多聲響的聽覺器官,並輔以口述、訪查、影像捕捉、抽象/具象素描線條的連結與轉化,探索「聽覺視覺化」的可能。

藝術家針對在地人、物、故事進行書寫,蒐集相關資料與聲響素材,每個在地環境豐富的文化底蘊,經由記錄/檔案的方式,研究「聽覺與視覺」的經驗連結,試圖提呈不同城市、地域之間的對照樣本。此計畫目前已走訪日本的山口、台灣的高雄與恆春,擬於今年完成樣本採集的城市為台南、東京、菲律賓的達沃、馬來西亞的亞庇,預計未來也將持續進行。

43_Chih-Hung_LIU_劉致宏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劉致宏,《極光的海岸樹林》,2016油彩畫布,55×88公分。
劉致宏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劉致宏近年的繪畫創作持續關注在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經驗的捕捉,用日常的角度編構敘事並賦予詮釋,讓情感與圖像緊密扣合。
劉致宏2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他的創作類型涵括了影像、現成物、訪查記錄、印刷出版物等,著重在「就地取得的材料」、「形式語言」與「在地關係連結」等面向。

葉偉立&葉世強

2015年,葉世強辭世三年後,葉偉立因策展人張頌仁之「入勝」展覽計畫而得知這位前輩藝術家,從踏進葉世強於新店灣潭舊居的荒煙蔓草之傾刻,葉世強-即成為葉偉立命定遭遇的奇妙境地。

2016年,因受邀參與葉世強紀念館之規畫,葉偉立也來到水湳洞故居,繁衍萬千的白蟻早已如塵土般掩去屋內一切,唯天花板上數個葉世強親手開鑿的天窗,為這艱困的考古現場灑下陣陣靈光。葉偉立嘗言:

將作品置於『偉大』之側是項艱鉅的任務,然而『偉大』讓人思索這個環繞著我們的世界,關於我們自身、他人以及未知,無止盡的問題不斷衍生並昭示著,越挖掘就埋越深。一旦投降,你將得以進入最深的底層,神奇乍然湧現。

75_YEH_Wei-Li,_YEH_Shih_Chiang葉偉立、葉世強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葉偉立&葉世強,《鐵鎚,葉世強水湳洞舊居》,2016雷射感光相紙、水晶裱,木框,125 X 155 X 5公分。
葉偉立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1949年,就讀廣州藝專一年級的的葉世強原計畫壯遊中國西北,不料輾轉滯台,因而考入師範學院藝術系,卻因恩師黃榮燦遭遇迫害而遁居山野,以斲琴教畫維生,生活清寂。1989年,葉世強自灣潭移居台灣東北海濱水湳洞,山陬海隅日月相伴,六十多歲之際重拾畫筆,直至2012年八86歲辭世的二十多年間,日日夜夜,寢起即筆。
葉偉立2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葉偉立以其一貫的緩行滲透,清理與挖掘空間中的遺存與紋理,在紀念館籌畫與個人創作的雙重架構下不斷疊合、重組,試圖攪動這些懸浮的灰燼,找到審視並研究一位藝術家的方式,而人們也得以從中窺見兩位藝術家經累的生命與記憶切面所呈現出的往返與對映。

展覽資訊

展名: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 雙年展新語」
時間:2016/09/10-2017/02/0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糟了!是世界奇觀:雙年展的全球氾濫



第十屆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每兩年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推介當代藝術、接軌全球視野所舉辦最重要的國際型大展。隨著雙年展熱潮席捲全球,臺灣當代藝術的蓬發和日益國際化,歷經後現代風潮的洗禮,此亞洲深具歷史代表性的雙年展,也在各界掀起對於後殖民定位的省思與批判。2016年將是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從在地轉型為國際以來邁入的第十屆,將近二十載的發展見證了全球與地緣文化脈絡的嬗遞和論述轉型。「2016台北雙年展」邀請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以「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為主軸,以流動多元的張力與觀點,回顧過去,檢視當下,演繹建構出藝術的未來系譜。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