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篇台北雙年展線上展覽介紹四位藝術家的作品。洪藝真重新界定「繪畫性」,將作品簡化到「顏料、畫框、畫布」三種基本元素;李明學搜集瓶裝茶飲並去除其包裝,重新喚醒文化、經濟與想像的思考;賴易志從居住空間、工業剩餘物、城市廢棄物等角度,關注資本社會在追求經濟發展之下被犧牲的個體與環境;蘇育賢的錄像作品則重新詮釋了台灣前衛藝術家黃華成的劇作《先知》。

洪藝真
「繪畫是什麼?」藝術家洪藝真重新界定「繪畫性」的意義,保留「畫框」的窗框形式,揚棄畫面內容的主題言說,將作品簡化到「顏料、畫框、畫布」三種基本元素。看似扭曲的畫框與縮水的畫布,是物件複製與肌理再現的創作結果; 厚、薄不同的畫框與顏料的流動特性,都在寧靜的空間氛圍裡如實還原。她的作品風格受到美國抽象主義與之後極簡主義的影響,傾向強調材料與形式的單純性,減少過度加工,或運用媒材本來的質感表現;採用簡單的四邊形,削減具體形像傳達意識的可能性;使用重複或均等分佈的手法,製造畫布與畫布之間理性的對話頻率。
《無題》,2009,畫布、壓克力顏料、玻璃纖維、藍色烤漆,180 × 150 公分 x 2 件。

2009 年作品《無題》為單件高60 公分、寬300 公分,玻璃纖維外覆鮮紅原色烤漆的時尚作品,將原始縮水變形的畫布粗胚,複製蛻變成宛如充滿速度感與時尚感的頂級跑車。
李明學
《光譜》是專為台北雙年展而創作的作品。李明學透過搜集連鎖超市與超商之瓶裝茶飲品,除去包裝後,根據茶本身具有之顏色,呈現一種光譜狀的漸層。他將賣場視為活生生的資料庫,以一種近似圖書館的姿態,收納著人們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各項物資,並以群眾的需求為依歸,隨時更新為最新狀態。此作品專注於各類瓶裝「茶」的搜集,重新思考全球化與在地化中,脫離傳統卻充斥於生活周遭「喝」的文化。
《光譜》,2016,寶特瓶茶飲,7 × 25 × 854公分。

李明學的創作常透過重新閱讀與改造生活周遭中的物件,對於既定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新的探索,尤其針對被媒體、教育與社會框架下灌輸的慣性理解,進行審視與反思。
大量的各國瓶裝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暗喻,承載著關於記憶與文明行為的轉變。這些被命名為某某茶的飲品,無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眾名產,或是行銷全球的國際品牌,在褪去包裝之後,重新以其自身顯現。聚集中,水平線上形成一道可見的光譜,一種商業資本主義下的些許詩意,重新喚醒人、茶、文化、經濟、記憶與想像的思考。
賴易志
生產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賴易志從居住空間、工業剩餘物、城市廢棄物等不同角度,關注當今資本社會在追求經濟發展之下,那些被犧牲的個體權力與環境所遭受的衝擊。他以《日常肖像(一)》《那些隱匿的風景》《來種一盆花》三件作品,重新思考現今社會「無止盡的物質生產邏輯」是否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明天?
《日常肖像(一)》以攝影及訪談的方式,記錄雲林麥寮六輕石化工業區周遭居民的日常生活。照片中石化工業區在居民家屋背後,如同一幅巨型人工布景如影隨形;聲音檔案則記錄著麥寮、台西的當地居民訴說石化工業區日益壯大,居住環境日漸惡化卻無能為力的處境。

《來種一盆花》採集被大量棄置在台中清水區農田旁的焚化爐底渣,將其混合水泥重製成花盆,藝術家藉此提問人與自然之間互動關係平衡的可能。展覽期間供參觀民眾認購花盆,讓消費最終端的剩餘物,再次循環回到消費系統之中。

《那些隱匿的風景》從剩餘的角度,重新觀看工業剩餘物與都市廢棄物堆積所形成的地景。一座座形式雷同如小山丘般的剩餘堆置物,是一種不易被標記的視覺檔案,透過漂白的照片,標示出這些物質被漠視的現況。
蘇育賢
《先知》原是台灣前衛藝術家黃華成編寫的劇作,為1965 年《劇場》雜誌於耕莘文教院首次演出的劇目之一,這也是台灣戰後實驗劇的開端。劇中描述一對夫妻前往觀賞舞台劇,舞台上僅有光影與布幕運動及滑輪聲響,男女主角則在觀眾席上對話。他們從輕聲細語談日常瑣事,逐漸轉為嘮叨、抱怨與爭吵。
職業為抄寫員的丈夫自認為是肩負起中國五四運動以來啟蒙者的角色,也為苦無資源實現的理念做辯解,他所呈現的即是現代主義知識分子在精神上的分裂狀態。在演出結構的設定上,黃華成原希望打破傳統劇場模式,按劇本所描述的場景進行,但未被當時的導演陳耀圻採納,因而台上的機具運動被取消,演員也回到舞台上。
蘇育賢認為黃華成的《先知》其實從未「真正地」被演繹過,因此他邀請當時的演員莊靈、劉引商回到現場,於2016 年重演當年「缺席」的劇作,並拍攝成影片《先知》。

《劇場》第四期刊登刊登《先知》排演、演出照,1965。

《先知》,2016,雙屏幕同步錄像裝置,彩色、有聲,片長22分35秒。

展覽資訊
展名: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 雙年展新語」
時間:2016/09/10-2017/02/0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家線上展(五)陳飛豪、李旭彬、劉致宏、葉偉立&葉世強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