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家線上展(六)洪藝真、李明學、賴易志、蘇育賢

2016/09/24 ,

評論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創立於1983年,為臺灣第一座,亦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現當代美術館之一。三十三年的發展歷程,北美館不僅促進了臺灣近現代藝術的活絡,也持續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脈動同步,自1995年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並於1998年開始舉辦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及全球藝術交流的平台,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展覽,展出重要亞洲當代藝術家回顧展,且持續關注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規劃歷史時序性的典藏作品展,近年展出包括《觀‧點-李元佳回顧展》(2014),以及《台灣製造•製造台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2015)等。同時,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所舉辦《臺北美術獎》由1969年發展累積至今,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崛起的指標性獎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篇台北雙年展線上展覽介紹四位藝術家的作品。洪藝真重新界定「繪畫性」,將作品簡化到「顏料、畫框、畫布」三種基本元素;李明學搜集瓶裝茶飲並去除其包裝,重新喚醒文化、經濟與想像的思考;賴易志從居住空間、工業剩餘物、城市廢棄物等角度,關注資本社會在追求經濟發展之下被犧牲的個體與環境;蘇育賢的錄像作品則重新詮釋了台灣前衛藝術家黃華成的劇作《先知》。

北雙展場平面圖2F-5-01

洪藝真

「繪畫是什麼?」藝術家洪藝真重新界定「繪畫性」的意義,保留「畫框」的窗框形式,揚棄畫面內容的主題言說,將作品簡化到「顏料、畫框、畫布」三種基本元素。看似扭曲的畫框與縮水的畫布,是物件複製與肌理再現的創作結果; 厚、薄不同的畫框與顏料的流動特性,都在寧靜的空間氛圍裡如實還原。她的作品風格受到美國抽象主義與之後極簡主義的影響,傾向強調材料與形式的單純性,減少過度加工,或運用媒材本來的質感表現;採用簡單的四邊形,削減具體形像傳達意識的可能性;使用重複或均等分佈的手法,製造畫布與畫布之間理性的對話頻率。

11_Fei-Hao_CHEN_陳飛豪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無題》,2009,畫布、壓克力顏料、玻璃纖維、藍色烤漆,180 × 150 公分 x 2 件。

6F5A971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2009 年作品《無題》為單件高60 公分、寬300 公分,玻璃纖維外覆鮮紅原色烤漆的時尚作品,將原始縮水變形的畫布粗胚,複製蛻變成宛如充滿速度感與時尚感的頂級跑車。

李明學

《光譜》是專為台北雙年展而創作的作品。李明學透過搜集連鎖超市與超商之瓶裝茶飲品,除去包裝後,根據茶本身具有之顏色,呈現一種光譜狀的漸層。他將賣場視為活生生的資料庫,以一種近似圖書館的姿態,收納著人們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各項物資,並以群眾的需求為依歸,隨時更新為最新狀態。此作品專注於各類瓶裝「茶」的搜集,重新思考全球化與在地化中,脫離傳統卻充斥於生活周遭「喝」的文化。

37_Hsu-Pin_LEE_李旭彬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光譜》,2016,寶特瓶茶飲,7 × 25 × 854公分。

李敘彬 災難風景1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李明學的創作常透過重新閱讀與改造生活周遭中的物件,對於既定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新的探索,尤其針對被媒體、教育與社會框架下灌輸的慣性理解,進行審視與反思。

6F5A9713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大量的各國瓶裝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暗喻,承載著關於記憶與文明行為的轉變。這些被命名為某某茶的飲品,無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眾名產,或是行銷全球的國際品牌,在褪去包裝之後,重新以其自身顯現。聚集中,水平線上形成一道可見的光譜,一種商業資本主義下的些許詩意,重新喚醒人、茶、文化、經濟、記憶與想像的思考。

賴易志

生產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賴易志從居住空間、工業剩餘物、城市廢棄物等不同角度,關注當今資本社會在追求經濟發展之下,那些被犧牲的個體權力與環境所遭受的衝擊。他以《日常肖像(一)》《那些隱匿的風景》《來種一盆花》三件作品,重新思考現今社會「無止盡的物質生產邏輯」是否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明天?

6F5A9735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日常肖像(一)》以攝影及訪談的方式,記錄雲林麥寮六輕石化工業區周遭居民的日常生活。照片中石化工業區在居民家屋背後,如同一幅巨型人工布景如影隨形;聲音檔案則記錄著麥寮、台西的當地居民訴說石化工業區日益壯大,居住環境日漸惡化卻無能為力的處境。

34_Yi-Chih_LAI_賴易志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來種一盆花》採集被大量棄置在台中清水區農田旁的焚化爐底渣,將其混合水泥重製成花盆,藝術家藉此提問人與自然之間互動關係平衡的可能。展覽期間供參觀民眾認購花盆,讓消費最終端的剩餘物,再次循環回到消費系統之中。

AK6O9876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那些隱匿的風景》從剩餘的角度,重新觀看工業剩餘物與都市廢棄物堆積所形成的地景。一座座形式雷同如小山丘般的剩餘堆置物,是一種不易被標記的視覺檔案,透過漂白的照片,標示出這些物質被漠視的現況。

蘇育賢

《先知》原是台灣前衛藝術家黃華成編寫的劇作,為1965 年《劇場》雜誌於耕莘文教院首次演出的劇目之一,這也是台灣戰後實驗劇的開端。劇中描述一對夫妻前往觀賞舞台劇,舞台上僅有光影與布幕運動及滑輪聲響,男女主角則在觀眾席上對話。他們從輕聲細語談日常瑣事,逐漸轉為嘮叨、抱怨與爭吵。

職業為抄寫員的丈夫自認為是肩負起中國五四運動以來啟蒙者的角色,也為苦無資源實現的理念做辯解,他所呈現的即是現代主義知識分子在精神上的分裂狀態。在演出結構的設定上,黃華成原希望打破傳統劇場模式,按劇本所描述的場景進行,但未被當時的導演陳耀圻採納,因而台上的機具運動被取消,演員也回到舞台上。

蘇育賢認為黃華成的《先知》其實從未「真正地」被演繹過,因此他邀請當時的演員莊靈、劉引商回到現場,於2016 年重演當年「缺席」的劇作,並拍攝成影片《先知》。

AK6O9998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劇場》第四期刊登刊登《先知》排演、演出照,1965。

64_SU_Yu-Hsien_蘇育賢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先知》,2016,雙屏幕同步錄像裝置,彩色、有聲,片長22分35秒。

AK6O0006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時隔五十年,蘇育賢的《先知》除了重新理解黃華成在故事之外安排的敘事,也是試著再次詮釋它的缺席。

展覽資訊

展名: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 雙年展新語」
時間:2016/09/10-2017/02/0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家線上展(五)陳飛豪、李旭彬、劉致宏、葉偉立&葉世強



第十屆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每兩年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推介當代藝術、接軌全球視野所舉辦最重要的國際型大展。隨著雙年展熱潮席捲全球,臺灣當代藝術的蓬發和日益國際化,歷經後現代風潮的洗禮,此亞洲深具歷史代表性的雙年展,也在各界掀起對於後殖民定位的省思與批判。2016年將是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從在地轉型為國際以來邁入的第十屆,將近二十載的發展見證了全球與地緣文化脈絡的嬗遞和論述轉型。「2016台北雙年展」邀請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以「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為主軸,以流動多元的張力與觀點,回顧過去,檢視當下,演繹建構出藝術的未來系譜。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