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家線上展(七)行為表演篇

2016/09/25 ,

評論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創立於1983年,為臺灣第一座,亦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現當代美術館之一。三十三年的發展歷程,北美館不僅促進了臺灣近現代藝術的活絡,也持續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脈動同步,自1995年始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並於1998年開始舉辦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及全球藝術交流的平台,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展覽,展出重要亞洲當代藝術家回顧展,且持續關注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規劃歷史時序性的典藏作品展,近年展出包括《觀‧點-李元佳回顧展》(2014),以及《台灣製造•製造台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2015)等。同時,為持續發掘並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所舉辦《臺北美術獎》由1969年發展累積至今,已成為臺灣藝壇新秀崛起的指標性獎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篇為台北雙年展線上展覽系列最後一篇,介紹將在北美館內外展開的五組行為演出。王墨林、黑名單工作室、區秀詒以劇作《哈姆雷特機器》為軸線,形構一個聲音、影像、身體交織的歷史—時間現場;《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由林人中概念發想及編舞並親自演出;洪子健透過多媒體表演探討靈魂、生命與死亡;曾伯豪則將延續「鬼講堂計畫」,述說以噍吧哖事件為骨架的改編故事;林怡芳等人的最新舞作也將在台北雙年展首演。

王墨林&黑名單工作室&區秀詒《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

以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的劇作《哈姆雷特機器》(Die Hamletmachine)為精神軸線,探問戰爭的文明、現代的廢墟、現實的無縫隙、許諾的失落,以及一再抹平世界的立體。當人的存在與虛無已失去「中心」,幽暗的亞洲絕望圖景,如何從歷史的洋流,泳向希望的未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由王墨林構成,與北京行為藝術家王楚禹共同發展,聯合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和藝術家區秀詒,通過「不確定性」的實驗路徑,形構一個聲音、影像、身體交織的歷史—時間現場。

演出時間:2016/11/04 - 11/05 19:30
演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71_Wang_Mo-Lin,_Blacklist_Studio,_AU_Sow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2015年12月首演場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林人中《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

由林人中概念發想、編舞及演繹,《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是二十世紀舞蹈史的二十分鐘、編舞家林文中過去二十年來身體實踐的二十分鐘、也是台灣、日本、中國、東南亞、歐美共享的二十分鐘。

在舞蹈檔案演繹及現成物創作的研究基礎上,這件舞作的形式與名稱,諧擬自藝術家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於2000年發表的作品《獻給二十世紀的二十分鐘》,他拼貼二十名編舞家的經典舞作片段,包括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碧娜.鮑許(Pina Bausch)、傑宏.貝爾(Jérôme Bel)、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等,作為對二十世紀舞蹈史的詮釋。而這件「在亞洲」的作品,並不打算呈現亞洲編舞家的作品選輯。

通過後殖民之眼,《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意圖返視泛亞洲現代舞發展與西方化及現代性的關係,叩問「亞洲」對亞洲/亞洲人的意涵,協商解讀多元文化的身體性與主體性。林文中的個人身體史在此是一組互文本,他的舞者身體由中國民族舞、芭蕾、葛蘭姆(Graham)技巧及與編舞家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的七年工作經驗構成,直到他回到台灣創立自己的舞團,探索自身的當代舞蹈語彙及身體系統。

演出時間:2016/11/05 15:00、17:00
演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41_River_LIN_林人中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林人中,《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2016,彩排。

在這二十分鐘裡,一個舞者正在跳舞,他跳的是歷史也是現在。他所表演的姿態,都是那被稱為「他者」的事物。

洪子健《尼采轉世為一位中國女性與他們共享的生命》

一種道德甚至可以從一種錯誤中產生,但是用這種觀點來闡述道德價值問題至今尚未出現,也就是說,迄今無人核驗過所有藥品中那最著名的一種——道德價值。那麼,懷疑這價值乃是當今第一要務。

—尼采《快樂的科學》

這是一項多媒體的表演藝術創作,透過現場獨白的演出探討靈魂、生命與死亡。基於「永恆回歸」這個令人難以承受的概念,作品將哲學家尼采稱為「靈魂零號」,並且持續朝著他對於其他生命與「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的方向邁去。

演出時間:2016/11/19 19:00、11/20 15:00
演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1_James_T_Hong_洪子健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洪子健,《尼采轉世為一位中國女性與他們共享的生命》,2016,多媒體表演藝術。表演者:林昱。

曾伯豪&鬼講堂 《鬼講堂第二講》

「鬼講堂計畫」以噍吧哖事件為骨架,揉合地方陰廟故事,重新撰寫成一長篇共計十五段的故事。為何我們「還」需要一具關於抵抗的敘事肉身?原因在於我們仍面臨各種問題,其混和著認同感喪失、個體無力感,以及更為細緻的管控剝奪。

鬼講堂計畫每一講堂講述三段故事,由曾伯豪、吳宗恩、戴開成進行演出。承襲第一講內容,《鬼講堂第二講》將演出〈令旗附神〉、〈魔視〉、〈假王爺〉三段故事,分別演繹余清芳、蘇有志、鄭利記三人接受王爺指令構思抗日結構的經過;土人因雙生樹精消失而恍惚挫敗地在世上存活,進而衍生思考和決定;余清芳與江定兩人回憶及檢討前期攻擊各個警察駐在所的經過,因而在山上舉行祭旗大典,準備下次行動。

演出時間:2016/11/25 - 11/26 19:30
演出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69_Po-Hao_Tseng___Lecture_of_Ghost_曾柏豪&鬼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曾伯豪,《鬼講堂》,2015。

2015城市傳說駐市計畫展覽,於台南齁空間後方展出作品內不定時演出。

拉蒂法.雷阿畢榭&林怡芳&克里斯多夫.維弗雷特
《鬼臉和炸彈之演繹-娃雷斯卡,記一段旅程,或是:誰怕詭態感?》

現代編舞發展史上的龐克教母娃雷斯卡.基爾特(Valeska Gert)集舞者、歌舞劇藝術家、編舞家、演員、歌手、作家等身分於一身,她那諷刺滑稽、如古怪的啞劇又是幻覺現實主義的舞蹈,在怪誕與抽象之間,產生了持續性張力。透過拼貼和蒙太奇手法,她將從社會現狀中借用來的剪影、人物、體態的表現予以精煉濃縮,因此她的舞劇也是時事劇(Zeittheater)與錯位的戲劇,能編造出各種類型,也將她那個時代的城市文明律動及觀點予以虛構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殺戮暴力下的創傷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暴力,促使前衛藝術運動高唱「新人類」烏托邦概念,堅守著更美好世界的脆弱承諾。

既然現有價值已遭到破壞,原本哺育民心與智能的價值已成了問題;既然化整為零的文化意志已無法供養穩定狀態中的創造——我敢斷言,怪誕的舞蹈靠一個簡單的動作而且為了這個時代,會讓即將爆炸的種種困境更具體化。

基爾特於1920 年在柏林寫下的這幾句,激勵拉蒂法.雷阿畢榭、林怡芳、克里斯多夫.維弗雷特製作這件首度在2016 台北雙年展中公開演出的創作。

演出時間:2016/12/01 - 12/03 19:30
演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32_Latifa_LAÂBISSI___I-Fang_LIN___Christ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鬼臉和炸彈之演繹——娃雷斯卡,記一段旅程,或是:誰怕詭態感?》,2016,現場表演。

展覽資訊

展名:2016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 雙年展新語」
時間:2016/09/10-2017/02/0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台北雙年展:台灣藝術家線上展(六)洪藝真、李明學、賴易志、蘇育賢



第十屆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每兩年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推介當代藝術、接軌全球視野所舉辦最重要的國際型大展。隨著雙年展熱潮席捲全球,臺灣當代藝術的蓬發和日益國際化,歷經後現代風潮的洗禮,此亞洲深具歷史代表性的雙年展,也在各界掀起對於後殖民定位的省思與批判。2016年將是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從在地轉型為國際以來邁入的第十屆,將近二十載的發展見證了全球與地緣文化脈絡的嬗遞和論述轉型。「2016台北雙年展」邀請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以「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為主軸,以流動多元的張力與觀點,回顧過去,檢視當下,演繹建構出藝術的未來系譜。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