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台中電廠大量投入環保改善工程,逐步落實空氣品質保障,從源頭管理、到端末處理,減煤減排都已有相當成效,未來新增燃氣機組上線後,空污排放量更會再減排5成之多。
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兩者間的雙贏策略,台電正一步步實現它。翻開台灣電力業環保史,台灣最早以水力發電為主力,伴隨工業發展、經濟起飛,社會對電力需求大幅增加,1970年代後,火力發電逐步成為台灣供電主力,電廠煙囪成了經濟發展象徵,滿足了生活用電及產業發展的需求。
隨著1980年代環保意識高漲,台電公司率先成為第一個成立環保專責單位的國營單位,並持續在各類污染防制設施上投入努力。近年,更是大量投入環保改善工程,制定短中長期目標與規劃,逐步落實空品保障。

源頭管理成果:減煤600萬公噸
台電積極透過各項計畫與管理方法,持續管理空氣品質。如從用煤開始,台電不僅制定嚴格的購煤標準與規範,得標廠家煤炭交貨時,台電也會委託認證合格之檢驗機構,化驗燃煤品質合格後才收貨;從規範訂定到交貨化驗,每一環節都投注最大心力,確保使用高熱值、低灰分的優質煤發電。
此外,配合空氣品質預警讓燃煤機組降載,一旦環保署發布隔日空品預報有空品區出現橘色等級(AQI>100)以上時,於確保供電安全無虞的前提之下,提前執行「友善降載」;若是空品監測各空氣品質內已有三分之一測站的空氣品質指標達預警二級以上時,則採「自主降載」;倘若空品質達嚴重惡化等級(AQI>200以上)則採「強制降載」,實際削減量要達日許可排放量之10%。
源頭管理的「雙管齊下」不僅止於此,台中電廠去年(109)空污季更執行「擴大自主減煤」方案,限制運轉機組數,讓全廠最多運轉機組數從8部機組減為7部機組,更限制全廠總發電量不超過6部機滿載發電量的330萬瓩,甚至一度僅6部機組運轉,總發電量不到全廠裝置容量一半,讓台中電廠「火力全開」早已成為過去式。
而台中電廠用煤量也逐年減少,從103年的1839萬公噸年使用量,一路下滑至109年的1229萬公噸年使用量,減煤成果600萬公噸,再加上環保改善工程陸續完工,使原先即已達標的排放,逐步踏實,空氣污染物排放早已減少超過一半。
端末處理的成果:減排近6成
台中電廠也投入92億元經費,針對機組進行空氣污染防制設備優化,升級「空氣品質控制系統」(Air Quality Control System,AQCS)改善空污排放,包含脫硝、除塵及除硫等相關設備,以濾除煙氣中的硫、硝與懸浮顆粒,進一步抑制空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降低對環境的危害。

以2020年初完工的一至四號機組為例,預計能夠再削減氮氧化物排放濃度35%,硫氧化物排放濃度50%,粒狀物排放濃度20%,等於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強,例如機組鍋爐部分,電廠增設低氮氧化物燃燒器及火上風門,透過分段燃燒方式,降低燃燒器火焰溫度,藉此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值。
靜電集塵器則裝設熱媒管式換熱器降低電阻及煙氣流速,藉以提升靜電集塵器性能外,同時也增設濕式靜電集塵器,進一步降低粒狀物排放量;脫硫設備更加裝「濕式靜電集塵器」,並更新吸收塔內部元件,也有助於提升脫硫效率達到9成9。
而這些改善效果,早已高出國際標準許多。排放量相較之前,103年的39,099公噸,已減至109年的16,200公噸,換算下來減排近6成,效果相當顯著。
未來規劃:燃氣機組上線後可再減排5成
提升空氣品質控制系統的減排效能,讓現有機組在運轉屆齡前能兼顧供電與環保。台電也配合政府增氣減煤政策,在北中南陸續推出新增燃氣機組計劃,而台中電廠將新增2部「複循環機組 」,結合氣渦輪機組與汽力機組的發電方式。
這種機組具有高效率、起停快速、負載反應快的優勢,加上是利用天然氣為燃料特性,頗具環保排放優點。
如此一來,待燃氣機組上線後,排放量預估可再減少5成,能支撐快速成長的中部用電及再生能源發展。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平衡,終能在不斷嘗試前行中實現。
(台電廣告)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