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從原料到製造都是MIT!台灣在地酒廠圖鑑

靠「愛台灣」可以賣幾支酒?橫掃世界烈酒大賞,恆器製酒要做上班族喝得起的酒

2022/11/29 ,

專訪

Abby Huang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lvin 攝
Abby Huang

Abby Huang

關鍵評論網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怎麼定義台灣地酒?在國際烈酒競賽中連年得獎,來自桃園的「恆器製酒」老闆羅己能認為,地酒就是用在地原料、在地製作、給在地人喝的酒。而這三個條件中,最後一個最難做到。

常去日本或日本餐廳的朋友,應該對「芋燒酎」和「清酒」不陌生,但你知道,台灣也有酒廠在生產相對應的地瓜酒、米酒,甚至在國際級的烈酒競賽中贏得大獎嗎?

桃園五酒桶山下的一間小型酒廠,在今年震驚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San Francisco World Spirits Competition),帶去參賽的7支酒款全數獲獎,抱回7面獎牌、包括1面雙金獎。

這是來自台灣的恆器製酒。恆器,發音類似台語的地瓜(憨吉),是一間專做地瓜酒的小規模酒廠,近年潛力不可小覷。2019年第一次在國際出賽,就以「地瓜原酒60度」從比利時布魯塞爾烈酒競賽(Spirits Selection by Concours Mondial de Bruxelles)抱回銀牌;2020年更以古華飯店委託製作的產品「硬地瓜」、2021年以花蓮吉野一號米製作的米酒試作品1,連續2年在比利時奪下金牌。

不過沒有想像中金牌酒廠應有的闊氣,恆器的蒸餾室只有一間,在國際上獲得金銀牌的米酒、地瓜酒要輪替著蒸餾;這裡的員工加上老闆只有5個人,打電話到酒廠會直接轉到老闆羅己能的手機。

做酒10年,羅己能說恆器一直到今年才真正開始獲利,員工也是今年國外獲獎後才補齊,在此之前只有羅己能和另一位員工,兩個人在這間小小的酒廠實驗室打造酒類的台灣之光。

DSC_8333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 Alvin攝
恆器製酒的主產品 - 地瓜原酒60度。

專門做地瓜酒,最初來自一股不服氣

時間快轉到20年前,家裡開機械工廠的羅己能在日本實習,被日本老闆邀請到居酒屋吃飯,同行的還有一個韓國人,三個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喝酒。席間日本老闆拿酒出來請他們喝,羅己能當下還不知道這是什麼作物做的,覺得聞起來很香、味道甜美,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地瓜酒。

「當時覺得,這怎麼不是台灣做的?」羅己能說,台灣人都稱自己是憨吉囡仔(地瓜小孩),覺得「地瓜就是我們的」,不常出國的人還以為地瓜只有台灣有,台灣形狀也像地瓜,為什麼台灣沒有做地瓜酒?

其實,台灣在一百多年前曾經存在過地瓜酒,金門、澎湖都有人在做,後來因政府政策,地瓜酒逐漸消失在民間。2002年政府開放民間製酒後,做酒的念頭就一直存在羅己能心中,他自嘲一路是爸媽照顧長大,「講難聽一點就是某種程度的媽寶、家裡叫我去工作我就去」,直到10年前雙親出了車禍,他才反問自己「我做機器可以幹嘛?機器可以永久延續嗎?」

想做出能延續後代的酒,羅己能跑去買了2個玻璃缸、1個不鏽鋼的蒸餾器,還有將近100公斤的地瓜,在4坪大的廚房裡開始實驗,用做米酒的方式嘗試做地瓜酒。一開始因為自己本來不喝酒,做出來的酒也不知道好不好喝,直到朋友說想跟他買,羅己能才知道自己原來可以賣酒。只是沒想到,酒做出來後下一階段才是考驗的開始。

地瓜酒被認為俗氣、叫米酒就是low,要讓台灣人買酒最是困難

羅己能回憶,自己一開始很單純的在做夢,要怎麼開一間酒廠,要怎麼提高產量,一直在想這些事情,直到2017年8月拿到酒牌後,夢才醒來:酒做好了,要賣給誰?

2018年農曆年,羅己能差點過不了年。他在年前跑去拜訪菸酒商,以為可以託付對方幫忙賣酒,但跑了兩三次對方仍然遲遲沒有進貨,一問之下對方才說,羅己能的地瓜酒沒有品牌,一瓶定價880元,不好賣。

「在台灣,叫地瓜酒被認為俗氣,叫米酒就是low,可是高粱酒卻賣這麼好。」

羅己能原來以為「在日本能喝,台灣也能喝」的假設完全被推翻,台灣人聽過「芋燒酎」,但當時人們不知道日文的「芋」指的是「地瓜」,還以為地瓜酒喝多了會放屁,市場接受度不高。

羅己能後來是透過臉書搜尋飲酒社團,找到他賣酒的第一個貴人,人稱「虎哥」的威士忌達人黃敏恭。羅己能說,虎哥很厲害,挑選的威士忌到國外參賽都會得獎,他一連去雲林虎尾拜訪了三次,前兩次去都撲空,第三次晚上11點去才等到虎哥。虎哥喝了地瓜酒也沒多說什麼,只問羅己能,「這地瓜酒真的是你做的嗎?」羅己能說是,問他有沒有什麼方法幫忙賣酒?虎哥只留下一句,「你回去注意我臉書。」

當夜開車回去,整天奔波操勞真的很疲累,羅己能停在西螺休息站休息,突然看到虎哥在臉書上貼出他的地瓜酒,「那篇貼文貼上去底下就很多人在『加一、加一』,我也不懂,以為是留言留好玩的,原來這都是一瓶一瓶要買的,都是銷量。」

靠著飲酒社團和參加酒展,羅己能的地瓜酒在愛酒的小圈圈開始被人注意,特別是他做的地瓜酒香腸,更是酒展裡香到犯規的秘密武器。不過羅己能說,這些飲酒達人追求品嚐各種不同的酒,雖然會跟他買酒,但要一直回購喝下去就很難,他知道自己離真正的市場還很遠。

「地酒基本上就是在地原料、在地製作、給在地人喝這三個條件。這三個哪個最難做到?最後一個。」

羅己能說,台灣現在市場主流還是威士忌或紅酒,和人說自己做地瓜酒的故事,消費者還不一定想買,他意識到必須有東西加持,想說國外有那麼多比賽,不如來報名看看。

2019年,他報名了比利時布魯塞爾烈酒大賽,送了地瓜酒60度去參賽。本來覺得「應該輪不到我,試試看就好」,沒想到第一次報獎就得到銀牌,前景似乎撥開迷霧,一片看好。

2020年2月,COVID-19疫情爆發,全球的酒市都低迷,羅己能得獎的效應立即消散,沒有市集可以跑、沒有地方推廣酒,羅己能說「人們只買原本就相信的東西,我們做的新產品很難推廣。」另一方面,當時恆器只有兩支主產品,一支60度、一支40度的地瓜酒,對於求變若渴的台灣市場來說,太單調了。

只賣一種酒撐不下去,恆器多元開發過桶酒、果實酒

做酒,恆器有兩個特質,第一個是不做和別人一樣的事。羅己能說酒廠要走得長久,不能只有一支主產品,於是從地瓜酒發想其他變化。他學習威士忌入桶陳年的做法,將蒸餾好的地瓜原酒放入橡木桶熟成,催生出新商品──「樽魔」系列。

DSC_8333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lvin 攝
「樽魔」意思是樽中熟成的地瓜酒,是恆器第一批地瓜酒入橡木桶熟成的商品。

台灣是水果王國,羅己能也想到買水果回來加糖釀造後,再與地瓜原酒勾兌,推出「地瓜的好朋友」系列果實酒。但他挑選的不只是梅子、水蜜桃、草莓、荔枝這些本來就很常入酒的水果,更嘗試西印度櫻桃、油甘果、枇杷、馬告、芒果青、甚至還有仙人掌,酒廠裡一罐罐的水果,都是一種全新的可能。他把水果的照片、釀造的過程貼到臉書上,除了是另類行銷、消費者愛看,也有些農友看到後來找他,問要不要試試看我們的水果?

DSC_827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lvin 攝
恆器製酒小小的酒廠實驗室,羅己能正在嘗試釀造不同的水果酒。

恆器的另一個做酒特質是不能浪費。看到台灣每隔幾年就會有一種水果產量過剩造成價格崩盤,他想如果能先把水果酒的製酒方式做出來,等到水果過剩的時候,自然就有方法去處理;而不是每次崩盤時才突發其想,那時候再去研究就來不及了。

「食有餘,則釀酒」羅己能說,市場上最漂亮的水果有人要吃,但相對的也有一些不漂亮、但還可食用的水果,他說這些水果拿來釀酒,才有意義。

DSC_8364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lvin 攝
恆器用巨峰葡萄釀造酒酒渣,混合地瓜酒做成的巨峰 Original。

進口酒衝擊,台灣地酒怎麼維持商機?

今年一次抱回7項大獎,得獎的消息傳回台灣、媒體接連採訪後,恆器酒廠每天幾乎都有2-3組的客人上門,與去年一整年每天幾乎都沒有客人的慘澹情況相去甚遠。通路來說,除了已經在大潤發鋪貨,10月地瓜原酒也要在家樂福上貨,原本全聯也有人牽線要他進貨,但羅己能說,全聯全台3000多家門市,就算1家只放1瓶酒在賣,依照恆器目前1個月生產1000瓶地瓜酒的產能也趕不上。

得獎讓恆器走出酒賣不出去的瓶頸,羅己能說目前的挑戰是要拉高產量,不過由於製酒相當耗費人力,以得到金牌的「旅一」(米酒)來說,由於要維持米粒的完整,不能用機器、必須人工去拌酒趜,過程急不得,加上吉野一號米的產量有限,米酒無法大量製造。

DSC_8169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lvin 攝
恆器使用的「吉野一號」為了維持整顆米的完整性,拌麴過程必須人工。

雖然是小量生產,恆器的酒定價並不算高,目前定價最高的「旅一」售價為1880元,也有比較平價的「巨峰Original」一瓶380元。

羅己能說,恆器之前也出過2000多元的酒,後來就不出了,他們要做上班族也買得起的酒,希望能吸引大眾市場重複消費,他說產品若想賣得長久,不能一直操作「愛台灣」這三個字:

「愛台灣是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可以說,因為我們真的是以台灣精神去發想,但當你的愛台灣已經被看清楚了,未來要賺錢就不是愛台灣可以來解釋的事。」

羅己能認為,地酒就是要用適合台灣種的作物、適合當地環境製造、不用太多進口,製作成本才會便宜、定價才可能低,才有地酒的優勢。像是在日本,3000日幣(約合新台幣660元)就可以買到大吟釀,燒酎便宜的也有700塊(約合新台幣154元)。他說台灣地酒定價最好是在上班族、藍領階級一個月薪水以內可輕鬆負擔,否則消費者很難買下手,「總不可能一直叫他愛台灣、來買吧?」

DSC_8302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lvin 攝
羅己能用地酒,將種田的人和喝酒的人串在一起。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幫香水、布袋戲打造專屬酒款,鶯歌合力酒廠立志要做「琴酒界的台積電」



從原料到製造都是MIT!台灣在地酒廠圖鑑:

說到台灣酒,你會想到什麼?除了啤酒、高粱、威士忌,這幾年有越來越多Made in Taiwan的酒款登上國際舞台,在國際酒類競賽驚豔四座。這些年,台灣有哪些厲害的地酒呢?製酒人曾遇到哪些困難和挑戰?《關鍵評論網》這次的在地酒廠專題,帶你一窺台灣近20年來的地酒發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