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關鍵專訪】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不是「民兵」也不是「民防」,我們要推廣的是「全民防衛」

2023/01/03 ,

評論

Patrick

Patrick

Patrick

現任 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何澄輝談到,黑熊學院創立時,關注的核心是「全民防衛」。「全民防衛」的核心概念就是在於民生部分不能垮,國家在戰時還是要繼續運作的,所以在戰爭威脅底下,民生部分的自衛、自保也很重要。

這兩年隨著台海局勢升溫,有越來越多民眾擔心台灣會遭受中國入侵。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許多人開始自費接受軍事訓練。在這樣的風氣下,坊間也出現了許多提供自費軍事訓練的團體,也出現很多相關的討論。

在此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宣布,將捐助六億給「黑熊學院」,還計畫要在三年訓練300萬名「黑熊勇士」。這項計畫讓「黑熊學院」成為提供自費軍事訓練的民間團體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因此這次《關鍵評論網》就邀請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來進行專訪,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這個組織,以及他們接下來的規劃。

不是「民兵」也不是「民防」,而是「全民防衛」

講起民間的軍事訓練,一般人聯想到的,一個就是像在俄烏戰場上協助烏克蘭正規軍一同作戰的「民兵」;另一個則是平時在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發生時,與警消一同配合,活用自身求生技能幫助其他民眾的「民防」體系。因此我們問黑熊學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希望了解「黑熊學院」是如何定位自身要走的路線。

何澄輝談到,黑熊學院創立時,關注的核心是「全民防衛」。不過觀察台灣社會,談到「防衛」的理解,還是單純當成一個跟軍事部門有關的事務。我們在講組民兵這些事情,他是跟軍事比較有關的;可是當我們看現代戰爭,一個國家的「防衛」任務,他就不會單單只是軍事部門。

因為戰爭影響的是方方面面,所以要提升社會整體防衛能力的話,你就不是單純只有軍事部門的提升。而是包括民間的「社會韌性」。社會韌性要如何提升,其實是黑熊學院比較關注的。

我們也拿俄烏戰爭當例子,烏克蘭確實也有像亞速旅這樣的民兵,他們從戰爭開始就被收編為正規軍,編制在國民警衛部隊裡面。而烏克蘭還有一支叫「GTF」的部隊,他們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軍訓,但他們更大的部分其實涵蓋了台灣稱為「民防」的任務。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民防」觀念其實也比較老舊,現代談「全民防衛」其實已經不單單是支援軍事。整個社會在面對戰爭的威脅下,要怎麼維持基本的運作,本身就非常重要。以俄烏戰爭為例,烏克蘭之所以可以奮戰到現在,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民間社會沒有垮。

民間社會的士氣沒有垮,你後面才有餘力談到,要不要支援前線部隊。這個「全民防衛」的部分,其實才是黑熊學院所著力的。

台灣長期以來在軍事部門,也就是建軍備戰上投入很多,我們相信國防部和國軍將士也確實承擔很多的壓力和責任。可是面對現代戰爭,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大一部分需要努力的地方,其實不屬於他們傳統上面對的領域。

像是台灣過去在面對地震、颱風等重大的災害時,往往中央最後派出去救災的就是國軍。但這些天災只是單一的災害,戰爭的時候災害是全方面的。這時如果國軍一邊要在前方作戰,一邊又要派出人手去救災,這不但是戰力的減損,也是對國軍超常的負荷。

如果社會面對戰爭時有一定的應對能力,我們才能真正打贏現代戰爭。

花蓮連日降雨  國軍協助部落居民撤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全民防衛」跟「民防」的差別

接下來何澄輝執行長進一步跟我們解釋「全民防衛」跟傳統的「民防」觀念差在哪裡?

何澄輝談到,傳統的民防觀念想的仍然是民間如何去支援軍事部門,所以思考的就會是如何組織後備動員、警消去支援軍隊作戰。還有像是「特種防護團」組織重要民間基礎事業的從業人員,還有像是在戰時組織重機具的廠商,調動他們的資材和人力去支援作戰。

而這種根植於「總體戰」的思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你支援了前線,你的後方就會弱化,當前線戰力得到補充,後方的民生力量卻遭到破壞。問題是國家在戰時還是要繼續運作的,所以在戰爭威脅底下,民生部分的自衛、自保也很重要。

所以「全民防衛」的核心概念就是在於民生部分不能垮。我們一樣以烏克蘭為例,在交戰方酣的時候,烏克蘭的糧食還是繼續出口,他的能源要繼續出口。即使在俄軍的重壓之下,烏克蘭還是想盡辦法,盡量來維持基本的社會運作。

像是最有名的「亞速鋼鐵廠」,他們最後就是整個場撤到別的地方繼續開工。尤其是遷廠後亞速鋼鐵廠生產的第一批鋼材出口,對鼓舞烏克蘭的民心士氣有重大的象徵意義。

黑熊學院如何定位與政府的關係?

何澄輝執行長表示,黑熊學院基本上是一民間機構,也是一個倡議團體,希望推廣「全民防衛」的理念,也讓民眾能夠習得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可是在真正要落實「全民防衛」這個概念的時候,不可能不與公部門合作。所以黑熊學院也一直在尋求跟公家機關合作的機會。

要落實全民防衛絕對不可能自外於政府部門,說可以自立一套系統,這樣的做法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曹興誠宣示全民皆兵抵抗侵略決心(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左2)1日頭戴頭盔、身穿防彈背心舉行記者會,宣布恢復中華民國台灣國籍,並宣布將資助兩個計畫。圖右起為前哨預策創辦人范疇、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沈伯洋。 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11年9月1日

在曹興誠資助後,黑熊學院未來的規劃

何澄輝談到黑熊學院一開始是從五個志工就開始運作,比較偏向「志工組織」的團體,所以一開始的設想更偏向是一個「倡議團體」。原本創立黑熊學院的期待是透過這個組織的作為,來激起大家更重視「全民防衛」,只要後續能讓其他政府或民間單位注意,跟進推動全民防衛的作為,黑熊學院的功能就算是功德圓滿。

所以說「黑熊學院」一開始比較是一個「拋磚引玉」的性質。

後來當曹興誠先生看到黑熊學院的作法,特別是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後,黑熊學院現在面臨到的就是「任務上的轉型」。從原本是業餘的志工團體,現在就要轉型成更專業的團體。現階段黑熊學院的目標,第一個是要讓課程更加的細緻跟專業化;另一方面就是要更加的普遍化,要讓更多的台灣民眾了解全民防衛的知識。

黑熊學院接下來的目標,是希望能幫助台灣民眾強化民防跟心防的建設。以備在戰爭來臨的時候,民眾會知道如何去面對、去管控這樣的戰爭風險。

目前黑熊學院開辦的訓練課程,為了方便民眾參與,大多是開在假日。也因為只辦在假日,所以黑熊學院的場地大多數是跟其他單位租用的。未來為了要更加普及,一來就是要增加更多的師資,因為現在的師資人數不夠用。現在一開課很快就爆滿,沒辦法針對需求安排足夠的師資開更多課程。

未來黑熊學院如果要在一定的時間內普及全民防衛的觀念,下一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於提升講師的量能。除了讓講師庫更加的擴大,過去的課程開設都集中在台北,從2022下半年開始,黑熊學院要走出台北市,到全台各地開課。未來在全台各地都需要有講師的人力,因此黑熊學院當前要做的,就是在全台各地培訓師資跟人才。

另外在課程的部分,現在黑熊學院的課程架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但是現在因為俄烏戰爭的經驗刺激,因此有關全民防衛的技術和經驗都進步的非常快,許多新的概念都在產生變化和改變。例如黑熊學院有一門課程跟認知戰有關,而認知戰在全球的技術發展非常快,往往半年前的知識,就已經無法應用在半年後的狀況,因此這些課程都需要一直更新。

所以黑熊學院的課程會一直根據新的資訊不斷調整,但都會以「面對戰爭風險,習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為核心。

與其他類似組織的關係

談到與其他性質類似的組織之間的關係。何澄輝以「壯闊台灣」為例,表示黑熊學院跟壯闊台灣是一個類似「友軍」的關係,未來也可能有更進一步的合作機會。大家都是關注「全民防衛」的團體,要說差別,就是黑熊學院不只專注在救護、無線電等特定的實務領域。黑熊學院的特色是「從頭開始建立」全民防衛的概念。

黑熊學院開設「課程」的設計理念

以黑熊學院的基礎營課程來說,包含了四大領域。第一個是「軍事普及」,讓大家了解現代戰爭基本的樣貌,以及可能發生的事情等基本觀念。這裡對應的就是台灣長期以來其實受到很多「軍事謠言」的困擾跟恫嚇,而這又可以連結到第二個領域,就是「認知作戰」的部分。

因為台灣就是很多的假訊息,以及接收到中共的文攻武嚇,因此接下來就是要教民眾怎麼樣去辨識。包括教民眾怎麼樣去利用既有的工具,來幫助你去做判斷訊息的「真」或「假」。像是利用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美玉姨之類的工具。

第三個領域則是有關於「救護」的基本概念,包括了止血包紮、傷患搬運還有「熱區」跟「冷區」的概念等等。人類面對戰爭的恐懼其實就來自於兩件事情,其中一個是風險的不測,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發生;另外一個就是未知,你不知道他發生的情形是怎麼樣。

所以這些課程設計的目標,其實就是要告訴民眾戰爭會發生什麼。戰爭很可怕沒錯,但知道會發生什麼,民眾知道自己會站在什麼位置上之後,戰爭其實也沒那麼可怕。在面對戰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我應該要做什麼」。

而最後一個領域則是關於「避難」的部分。當空襲警報響起的時候,大家要知道離家裡跟工作地點的防空避難設施在哪裡,裡面又有什麼東西。大家的生活圈也不是只有工作跟家裡「兩點一線」而已,大家還要思考當你在散步、在逛街時遇到空襲要怎麼辦,你怎麼找到防空避難設施。

當你如果在家避難,遇到一些情況需要離開,你要準備什麼?你的避難包要放什麼?要怎麼規劃撤退路線?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家人可能不在一起,那要怎麼事先規劃緊急集合點?萬一有嬰兒或是毛小孩,要準備的東西有哪些不一樣?這些問題就是我們在「避難」部分構思課程的基本規劃。

何澄輝解釋,其實戰爭就是最大的「復合型災害」,他會爆炸、會發生火災,會斷水、會斷電。這些避難知識並非只是在應對戰爭時有用,當你有辦法面對最嚴酷的戰爭,在面對其他的災害時也運用得上。

這個就是目前開課最多的「基礎營」的課程。

未來將發展更進階的課程「平台」

未來黑熊學院還會以這四個領域為基礎,延伸出十幾個不同的課程。例如學完基礎的救護之後,還想要幫助更多人,那就會需要更多的救護知識。而且像「一般救護」到「急難救護」,再到「野外救護」,這其中的知識又是不一樣的。而軍事普及就會有更進階的「情報搜集」「敵我識別」等等課程。

之後到第三階段,黑熊學院還會再開設更專業的課程,目前規劃到時候就會分成「攻、防、控、護」這四個領域。像「攻」的部分,就會提供給那些真的很想接觸軍事,但職涯規劃又不允許他從軍的民眾可以參加。像「防」的部分,就會開設像操作救難機具的證照課程。「控」則是控場,像如何開設物資中心、規劃空間等管理跟營運的技能。

第三階段的部分就會對應「證照」或是更專業訓練的部分,而這個在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既有的單位或是組織已經存在。所以到了第三階段之後,課程就不會只由黑熊學院開設,這時黑熊學院的角色就會變成是建立一個「學院」,匯集各個組織的資源,讓民眾可以選擇想要學習的課程。

黑熊學院的設計之所以會分成三個階段,目的就是想要把黑熊學院打造成一個「平台」。基礎營讓民眾可以接觸這些知識,這個階段基本上會讓民眾四個領域都要上到。那到了第二階段的進階營,民眾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向、意願,能投入的能力、時間,在四個領域中選一個自己願意發展的方向。

開設課程以外的其他規劃

黑熊學院作為一個「平台」,不是說獨立做一套完全跟別人不一樣、排他的系統。除了課程以外,黑熊學院每兩個月還會開設講座,內容包括最新的相關資訊,以及其他跟「全民防衛」有關的議題。像近期就有辦過以「無人機在台海戰局下可能的應用」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請來國防院的科學人員,以及無人機的製造廠商蘭潭這件事情。

除了「課程」和「講座」之外,黑熊學院未來還希望能發展出的第三部分,就是希望能夠設立「常訓中心」。讓害怕相關技能跟知識生疏的民眾,可以時常回來練習,或是更新最新的技術知識。還會舉辦大型的戶外活動,邀請受過訓練的學員回來,用「關卡挑戰」的方式,去驗證學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是否還知道如何運用自身所學。

像是讓學員帶著急難包,跟一家老小走五公里,中間不提供食物和水,去測驗學員能否實用自身的技能。過程中學員可能會發現自己體力可能不夠,或是避難包帶了太多沒用的東西,該帶的卻沒帶,就會知道該怎麼調整。

以上這三個部分,就是黑熊學院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IMG_2829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李秉芳

希望能在短時間內,讓盡量多的民眾能做好戰爭準備

最後何澄輝執行長談到,台灣這幾年來都被視為地緣政治風險最高的國家,甚至比烏克蘭還高,結果卻是烏克蘭先爆發戰爭。一般國際學界跟相關機構都認為2027年是台灣爆發戰爭風險最高的時候。因此黑熊學院希望能在盡量短的時間內,讓盡量多的台灣民眾能夠做好對戰爭的準備。

面對戰爭的風險,逃避、無視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無法決定戰爭何時會發生,我們台灣不是攻擊方的國家,而是防守方的國家,你能做的只有讓自己準備好。從過去戰爭的經驗我們又能夠學習到,當你抵抗得越好,抵抗的意志越高,戰爭發生的機率越低;反過來,你完全沒有抵抗意志,完全沒有做好準備,這場戰爭就一定會發生。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台灣民防系統最大的問題,是「訓」與「用」完全脫節,指揮系統與運作機制疊床架屋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近年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兩岸間也再度出現緊張局勢。特別是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也讓很多台灣人擔心爆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不過講到戰爭,大家基本的印象還是符合服役資格的國民,在國家的徵召下在前線抗敵。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受到徵召的其他民眾,在戰爭時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如何自保呢?社會上又有哪些「民防」組織在預作準備?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