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上):只要你還有辦法行動,那你一定要先回家

2023/01/06 ,

評論

TNL特稿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戰爭只會攻擊「軍事目標」,除非軍事目標就在你家,不然家裡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選擇「待在家裡」的另一點,是遇到混亂的時候,盡量不要往人群聚集。避難所只提供暫時性的安全,但他不能久待,你還是必須要回家。

編按

近年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兩岸間也再度出現緊張局勢。特別是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也讓很多台灣人擔心爆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不過講到戰爭,大家基本的印象還是符合服役資格的國民,在國家的徵召下在前線抗敵。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受到徵召的其他民眾,在戰爭時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如何自保呢?

為了瞭解這些問題的答案,《關鍵評論網》邀請到「生存教練」Rico,來告訴我們戰爭中一般平民可能會遭遇到哪些情況?我們又可以事先做好哪些準備?或是先具備哪些觀念?來幫助我們度過這一段艱困的時光。

Rico以陸軍空降三等士官長的身份退役後,曾在2002-2010年之間於美方民營軍事顧問公司服務,有派駐中美洲六年、南菲律賓一年的戰地經驗。除了格鬥與武器相關技能外,也受過秘密行動、戰地醫療以及極端環境生存的相關訓練。


文:Rico

在戰爭發生後,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的狀況。我們從人的基本條件出發,第一個是「飢餓」,而飢餓又分為「食物來源」跟「水的來源」。平常如果沒有儲備,要用的時候就是沒有。就算有儲備,隨著時間拉長也會用完。

而當儲備的水用完之後,我們可能就需要尋找水源,看是要去打水回家,還是要遷往水源地附近。這時有可能是自己移動,也可能要全家人一起移動。或者是出現一些情況,讓我們原本住的地方待不下去。這些狀況也可能是戰火的波及,但最可能的原因是資源耗竭,還有你開始覺得待在家裡不安全。

所以這兩篇文章會分別從「待在家裡」、「移動的路上」、「到達避難處」三個主題來談會遇到的情況,還有會用到的技能和觀念。

首先從「待在家裡」開始。

為什麼「待在家裡」比較安全?

一般戰爭只會攻擊「軍事目標」,除非軍事目標就在你家,不然家裡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我們都會擔心,砲彈會不會打到我家?飛彈會不會打到我家?但俄烏戰爭中,俄軍飛彈會攻擊民宅,是因為烏克蘭游擊隊會藏在民宅。除非你家是軍事目標,才要擔心會遭受攻擊。如果你家大樓裡藏了士兵,或是你家樓下停了一台戰車,那你當然就要快點離開,不然其實不用過度擔心。

選擇「待在家裡」的另一點,是遇到混亂的時候,盡量不要往人群聚集。假設你往學校躲,其他人也往學校躲,第一個就是容易爆發推擠擁塞,或是在往學校的路上就塞住。另外在人群中你容易被大量小道消息誤導,也可能被大量人群沖散,你會陷入一群人想像的世界裡面。你必須要離開人群多的地方,才能冷靜思考下一步要怎麼做。如果在住家外遭遇戰爭,第一時間也盡量先往郊區疏散,然後條件許可下再想辦法回家。

雖然戰時一定會有「避難所」,但你不能把避難所當成一個護身符,他是暫時性的。只要你還有辦法行動,那你一定要先回家。因為避難所聚集了太多人,時間一長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特別是在秩序喪失的狀態下,人類自私的心理會出現。像是在避難所裡,可能會有人為了爭奪比較好的位置起衝突;又像是避難所滿了,誰可以留下誰需要離開?人的自私一旦出現,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問題,然後讓避難所開始不安全。一開始大家有共同的目標,避難所是安全的。但隨著出現傷亡,還有食衣住行的需求開始出現,人的自私就會造成問題。

治安也是另一個問題,可能會有看上你身上的東西。戰時政府可能無暇來管理秩序,掠奪的情況可能會出現。

因此避難所提供暫時性的安全,但他不能久待,你還是必須要回家。

S__107765835
Photo Credit: Rico

你需要多少的水?

人一天在普通活動的狀態之下,大概需要1500c.c.的水才可以存活。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這些水不是一次喝完,而是要分段喝來維持身體活動必須的水量。食物的話則不一定,他有包含「熱量」跟「維生素」兩個部分。通常一般在軍事討論上,是用熱量來換算,主要是評估在一天沒有操課或劇烈活動的情況下,一整天一個人大約需要600大卡。

所以1500c.c.的水、600大卡的食物,就是一個人一天生活所需最基礎的量。

接著談到儲備,通常用冰箱儲存的食物,在戰爭沒電可用的情況下,會在兩天內壞掉。至於儲備泡麵、乾糧,那你需要用到水。因此水是儲備最根本的出發點,因為像是烹飪也會用到水。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水,因此就要想水你可以儲備多少?

一般生活中的停水,儲水都是用在沖馬桶跟洗澡上。但是在戰爭中你要洗澡跟上廁所,那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以一般公寓大樓來說,三天內水塔的水一定會用完。所以通常在戰爭開始時,如果選擇躲在家裡,建議物資先儲備三天到五天的量。然後以五天為單位,視消耗的情況來決定下一步要怎麼走。決定要不要離開這裡。

有了水,接下來就要來「煮水」。我們在生活中都會用瓦斯爐煮水,或是插電煮水,但在沒有瓦斯、沒有電的情況下,我要怎麼煮水來喝?煮水第一點,就是要有容器裝水來煮,所以平常就一定要先準備「金屬容器」。接著是學習最基本的過濾法,最快的方式就是用「襪子」,再過來就是「絲襪」,這都可以作為第一層的基礎過濾。

你如果去Google,可以看到用沙子、木炭等很多方式來過濾,網路上有很多相關知識,你也可以準備過濾器材,但你還是需要考慮最原始的過濾方式。因為這些器材在各種突發狀況下都可能遺失,或是無法使用。

開始來生火煮東西吃

談完煮水,接著來談我們東方人最常見的主食「米」。在沒有電鍋的情況下,我要怎麼去煮米。這時你至少要準備一個鋼杯,然後接著想要怎麼用鋼杯來煮米。當你有辦法確保這些基本的飲食,你才有辦法往後面談。而所有的概念都離不開:(一)我要有容器。(二)我要怎麼煮這些東西。

再來講生火。網路上你可以查到很多教你要準備打火石、打火棒,或是準備比較昂貴的火種。但最簡單的就是曼秀雷敦沾棉花,或是用凡士林沾任何的布料、衛生紙,這就是最簡易的火種。接下來要想你要燒什麼東西?選擇要燒什麼東西,牽扯到他可以發熱多久?可不可以足夠支撐煮沸你要煮的東西?

接著要來正式生火了。你至少要會用打火棒,或是鎂棒來生火,你可以鑽木取火,但那非常非常困難。或是你有準備打火機,但打火機的燃料總是會用完。有一種延續打火機生命的方法,就是在打火機前面加棉線,透過燃燒棉線來減少瓦斯的消耗。

S__107765851
Photo Credit: Rico

其他各種需要的技能

接下來,大家最容易忘記的一個技術叫做「縫紉」。你平常就要準備針線包,或是準備一根很粗的針,因為你一定會需要縫你的包包。只要出門,你的包包、衣服、褲子、鞋子一定會破,所以你一定要會基本的縫紉。瑞士刀裡的其中一個工具刀就是用來縫紉,你打開來發現中間有個洞的那把,其實就是縫紉用的。相關的教學網路都可以找得到。

說到照明,大家都習慣用手電筒,但平常就要練習在「弱光」的環境下做事,因為任何手電筒的電源都會耗盡,你要學會在自然的月光下做任何事情。吃泡麵、綁鞋帶,練習你想得到的任何事情。

接著談藥物準備,有兩種藥是最基礎的必備藥品。一種是「消炎藥」,另一種是「止痛藥」。其他的藥品就比較專業。有了這兩種藥,你至少可以面對比較一般地突發性疼痛。其他像是,如果家中老人有慢性病,那你自然平常也要準備一些他們所需要的藥品,要足夠你照顧他轉移到其他安全的區域。

最後談安全的問題。要先有一個觀念,遇上要掠奪你的人,你一定沒有任何能力可以反抗,因為他一定是準備好了才來下手。想掠奪的人一定會一群人聚在一起,然後專找無能為力的人。你就算不是無能為力的人,也很難跟他做對抗,因為他很可能是一群人。所以你能唯一做的就是「低調」。

你出門領物資、找食物,一定不要穿著名牌衣服出門,不能帶著任何別人會喜歡的東西。回到一個Gray Man的方式,把自己隱藏在人群裡面,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會去偽裝自己,但你不會去害人,你也會對弱勢伸出援手。

如果你要準備防身的東西,那你一定要「出其不意」的使用。你不能把防身器具拿在手上,因為你只要手上有武器,那你就會是一個被攻擊的目標。不要正面跟任何人起衝突,你寧願去避開他們。因為你活著是最重要的,而且你的家人也要靠你支撐,所以你一定要活下去。

  •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下):學會這些技能,可能在逃難途中派上用場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近年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兩岸間也再度出現緊張局勢。特別是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也讓很多台灣人擔心爆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不過講到戰爭,大家基本的印象還是符合服役資格的國民,在國家的徵召下在前線抗敵。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受到徵召的其他民眾,在戰爭時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如何自保呢?社會上又有哪些「民防」組織在預作準備?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