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台灣民防系統最大的問題,是「訓」與「用」完全脫節,指揮系統與運作機制疊床架屋

TNL+ 2023/01/05 ,

評論

吳崑玉

吳崑玉

吳崑玉

戰略所的老兵,政治圈的逃兵,文化圈的新兵。年過半百,斜槓老人,長年對軍事、政治事務沉迷浸潤,希望能對這個世界還有點貢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與民間,不應一直把關注焦點放在「動員」,好像只要有更多人力物力投入,民防與救災便能順利成功。真正該關注的是「任務」,列出戰時與災變時需要完成的任務,再一條條回推所需資源與人力,整合可共用的部份,才是比較合理的思維方式。

自俄烏戰爭以來,各方關注焦點多集中於戰鬥勝負與新穎裝備,鮮少注意烏克蘭的民防措施。實際上,烏克蘭的民防工作做得不錯,才能連打六個月硬仗而後方不亂。

零星的報導與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被飛彈炸毀的建物,消防人員有條不紊的進行滅火與救護;布查等地一收復,消防、民政等相關人員馬上穿著防彈衣進入,清點屍體,清理道路,用最快速度恢復生活秩序。外援物資、糧食、生活用品不缺,市場與大賣場依然營運。各地市政府、市議會仍在運作,照樣開會,只是以不同方式協作,維持城市運轉。

這些都是民防體系的功勞,但卻隱而不顯。在一場戰爭中,民防跟日常救災一樣,是一種「當我們對了,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錯了,沒有人會忘記。」的繁雜工作,卻是所有戰爭能否持續下去的關鍵工作。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民防一直是戰爭計劃中的要角,魯登道夫的《總體戰》便是其代表著作。魯登道夫的主要概念,是一旦發生戰爭,國家所有人力物力皆應由軍方管轄動員,以為前方軍事需要服務。

我國的民防法令與民防體系,便脫胎於這種「總體戰」概念,滿滿的「動員勘亂時期」軍管思維。以至到了民主時代,久未戰爭,各種編組流於形式,民防大隊的主要功能變成聯誼餐敘,甚或選舉動員,完全失去原有的功能。

我國民防體系早已存在。其主要依據是《民防法》、《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三部法令。在民防法中,民防事務的主管機關為內政部,各縣市都設有民防總隊。

其指揮官、副指揮官由市長、副市長擔任,執行長即為該縣市政府秘書長,其下再依各鄉鎮市區設民防大隊或民防團,再下設中隊、分隊、小隊。各縣市警察局設有民防中心,管制該區所有民防勤務。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下):學會這些技能,可能在逃難途中派上用場



面對戰爭風險:台灣的民防準備:

近年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兩岸間也再度出現緊張局勢。特別是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後,也讓很多台灣人擔心爆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不過講到戰爭,大家基本的印象還是符合服役資格的國民,在國家的徵召下在前線抗敵。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受到徵召的其他民眾,在戰爭時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又應該如何自保呢?社會上又有哪些「民防」組織在預作準備?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