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曾有媒體報導過「金門幫」在南洋十大企業家的相關專題報導,都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東協10國中就有包括八個國家保有金門先民的足跡及其後裔持續發展的現況。而金門做為東南亞的僑鄉,相信將有助政府與東南亞國家就各面向開展更多元的交流合作。
文:魏子廸(有兩個小孩一男一女,任職現於某研究機構。平常放假樂當空中飛人,探望在故鄉浯州的老婆小孩。放假生活中唯有妻小,別無一切)
在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提到要「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
再者,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亦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新南向政策」是以「人」為核心,與東協各國及南亞進行雙向多元的互動,包括人才培育、語言教育等。政府應該善用這些優勢,進一步與東協這些國家連結。
吾人以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更應該要以東南亞的僑鄉「金門」為基地,以「金門人」為核心,善用金門人的「東南亞元素」,將金門視為政府推動新南向的「僑」頭堡,藉以做為我國前進東南亞的重要據點。
金門不僅是兩岸衝突的前哨站,亦是中華民國的第一道防線。在1949年,國民政府退居台灣,金門成為中華民國領土範圍內唯一的僑鄉,海外金門華僑的力量自然應受到政府的重視。
吾人認為,新政府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或許可在這個基礎上,藉由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印尼、菲律賓馬、越南、泰國、緬甸等有金門人所在的地方,與當地政府及人民進行多元且多層次的交流。同時,亦可透過東南亞各地的「金門會館」等類似同鄉會的組織,做為我國推行「新南向政策」的資訊站,以及與東南亞國家民間交流的根據地。
昔日「去南洋」發展,在金門又稱「落番(註一)」,對老一輩的金門人是最為熟悉不過的字眼,更是最令其揪心的故事。數十年甚至近百年前,金門地貧人多,家族中總有幾個兄弟姊妹為能減輕家中負擔、為能衣錦還鄉,而到南洋找尋發展機會。由故鄉出發坐船到廈門後,輾轉到因東南亞殖民地經濟興起而發達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
在金門有句「六亡、三在、一回頭」的熟語,意指早期出外離鄉背井到南洋找出路發展的金門先民,都是拿性命拚搏,靠著特有的耐心和毅力,以及無比堅強的意志力,終於成功到達彼岸。然而異鄉路並非想像中順利,10個南來的人,有六個死在異鄉,三個落地生根,一個回鄉。
這些與大海拚搏,成功到南洋發展,並在南洋落地生根的金門人,一開始多從事苦力工作,生活十分艱困。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具高危險性的勞力密集工作,當地人多不想做,像是划舢舨。當大船無法開進港口,只能依靠舢舨代為接駁貨物與人,金門先民就靠著日復一日的超時勞動,划著舢舨,賺取低薄薪資。雖然錢賺得慢且辛苦,但卻很踏實。最終,這些金門先民藉由不斷的努力,以海上貿易為起點,開展「金門幫」的企業版圖,成為金門人稱霸南洋諸島間貿易的基礎,亦間接使東南亞各城市也形成規模不小的金門人社團。
過去曾有媒體報導過「金門幫」在南洋十大企業家的相關專題報導,諸如新加坡黃祖耀(大華銀行集團董事長)、張允中(太平船務公司董事主席)、蔡其生(德華工業控股集團主席),馬來西亞楊忠禮(楊忠禮集團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陳成龍(龍城集團的創辦人),汶萊林國民(第一百貨集團董事主席)、吳景進(金門建築創辦人)、劉錦國(汶萊華和百貨公司董事長)、林德甫(已歿,林德甫控股公司創辦人),印尼黃進益(東南亞SMI企業集團及太平洋實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等,都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東協10國中就有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八個國家保有金門先民的足跡以及其後裔持續發展的現況。而金門做為東南亞的僑鄉,相信將有助政府與東南亞國家就各面向開展更多元的交流合作。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一向是以貿易為導向,像是中國大陸、美國、東南亞,皆是台灣首要的貿易對象。在過去幾年,東南亞經濟成長率都在5%以上,包括柬埔寨、緬甸、寮國、菲律賓都發展得很好,東南亞已然成為全球兵家必爭之地。若政府可藉由「加入TPP」並搭配「新南向政策」且充分運用金門人的「東南亞元素」,在全球處於區域競合關係之際,將貿易觸角延伸至全世界,深化與全球市場的連結關係,同時也能與東南亞國家發展雙邊合作關係,或許對出口連續衰退的台灣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
註解1:所謂「落番」,以金門話來說,「落」意指「下去」,「番」則是早期金門人對南洋群島的慣稱。至於「南洋」,則泛指東南亞國家一帶,尤其馬來半島四周。「落番」指的就是「下南洋」之意。
相關報導:「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且來聽聽他們怎麼談新南向政策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