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走出去之前,我們夠重視他們嗎?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最缺乏的恐怕是「人權」

2016/07/14 ,

評論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新加坡面積約716.1平方公里,現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 馬來西亞為多元民族的國家,其中華人佔總人口的24.6%,現為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 印尼作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2.5億人,現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作為東南亞的經濟重鎮,台灣卻對三國鮮有關注,有鑑於此,關鍵評論網將為台灣讀者獻上每週新聞,以了解距離台灣不遠的國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接觸移民議題多年的工作者質疑,新南向政策缺乏人權、法律與文化的重視,該如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

文:Wendy Chang

新政府上任後推動新南向政策,強調「在科技、文化與經貿等各層面,和區域成員廣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係」,主打產業軟實力,培育投資、貿易及觀光方面的人才。然而,高喊「以人為本」政策卻只偏重在經濟層面,對於國內外移民人權的注重,仍非常缺乏討論。

對此,長期推動法治改革的永社法律扶助基金會(以下簡稱法扶)舉辦〈新南向政策與移民人權〉座談會,邀請多位律師、非營利組織者及東南亞研究者,共同討論新南向政策在人權、文化及法律上的實踐。以下整理自各發言人的看法。

P1011669
Photo Credit:張馨云
師大應用華語系副教授楊聰榮。

以知識作為基礎 才能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態

楊聰榮(師大應用華語系副教授)

目前新南向辦公室的設置只有一位兼任主任,其他都是臨時調度,大家的預期目前還不是很高,但是這個安排有一個歷史特殊性:這是第一次,台灣把它跟周邊鄰居的關係提升到總統辦公室層級。假如台灣認為這是國家命脈之所繫,那就應該有一個深遠的、通盤性的思考。

今年剛好是東協元年,從成立之初著重經貿往來,到現在也強調社會文化層面。過去10年剛好是亞洲地區整合、進步最快的10年,但台灣並沒有跟上。講到台美、台日、中台之間關係,大家都知道發生很多事,可是問到台印關係呢?一般人在這部分知識上有很大的落差,其實把台灣跟東南亞做一個歷史的連帶,你會發現裡面內容很豐富。

舉例來說,中華民國政府遷來台灣時,印尼是第一支成立隊伍來台灣訪問的;越南剛開放時,很多國家不敢進去,因為歷史上的連結,台商是當時第一批進去的;以柬埔寨為例,最近我們去了之後發現,雖然那裏沒有台灣辦事處、華校也都是中國大陸的,但那邊的校長老師都對我們很禮遇,因為在他們還小時,老師都是從台灣派過去的。

我是透過學術研究去了解他們的社會,過去做這件事的人是極少數中的少數,而這種基礎工作在近年來還是很缺乏。新南向政策到東南亞地區,最欠缺的不只是在學術領域的角色,如果要發展好的、健康的新南向政策,以人為本,是要跟當地社會多互動,強調長期關係。我認為發展東南亞關係,要從知識基礎開始努力,國人如果對東南亞沒有深刻的認識跟了解,因誤解所造成的紛擾就會層出不窮。

鄭文龍(律師、永社理事)

出去看了之後,我發現台灣是一個非常封閉的社會。我舉法律圈的例子,坦白講,台灣的法律制度很多地方不如東南亞國家,但去問台灣法律人他們不了解,法官會很高高在上,認為自己比較好。

P1011663
Photo Credit:張馨云
律師及永社理事鄭文龍。

以交易制度來看,印尼所有合約簽了都要公證,但台灣不用,好處在於誰跟誰訂最清楚,比較少有糾紛。在馬來西亞買不動產一定要透過律師,不動產的交易在台灣還是蠻荒時期,政府不會管這塊,讓一般百姓冒險,雖然現在有信託,但也不強制。

再來是審判制度,台灣的法律人都很沾沾自喜,覺得這二十幾年發展的應該不錯,但我去看過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越南等地的法院,發現台灣的法官是最糟糕的,甚至連證人都罵,我到這幾個國家從沒看過這個現象。舉例,2006年我去印尼雅加達的法院看審判,那是一場宗教審判,法官很嚴格,當時我非常訝異,因為整個過程公開質播,法庭裡面架設放7個SNG,裡外都可以看直播,但台灣法律人卻認為這是禁忌。

在泰國的法庭活動很自由,律師可以站到法官前面,在台灣也是禁忌,台灣司法很荒謬,所有原告、被告跟律師在陳訴時,大家都在看螢幕,但我在東南亞沒有看到這個現象,從法律、法院審判制度來比較,我們不止連歐美不如,連東南亞都不如,當然各個國家的情況無法一一去作介紹,但是我贊成在新南向政策這方面,我們真的要去了解我們的鄰居。

若不重視當地人,新南向政策只是經濟殖民的口號

楊聰榮(師大應用華語系副教授)

現在環保跟勞動意識抬頭,台商為了規避成本外移到東南亞國家,舉台塑在越南這次的事件,我相信不會是個結束,反而是個開端,越南除了是TPP也是RCEP成員,TPP的規範跟過去經貿組織不一樣,法規中也重視其他面向,最詳細的規範一個是環境,一個是勞動,且未來會越來越嚴格,台商要特別注意這個趨勢。

P1011647
Photo Credit:張馨云
天主教新竹教區附設越勞配偶辦公室主任阮文雄神父。

阮文雄(天主教會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主任)

台塑公司的名字是Formosa,原先是代表台灣,但是因為台塑在越南的事件,Formosa變成讓人很反感的名字。我要談的是在越南的移民,他們從西邊的省分移動到台灣建廠的地方工作,越南政府不但不管外國人來建廠,甚至還用政策來迫遷居民。河內有一群人,因為像我們在台灣提倡社會公平、反對迫遷、反對政府把這塊土地賣給其他公司,就被抓到監獄裡,但他是無罪的。

越南是一個比較獨裁的國家,他們還會付錢找黑社會份子來打人民,連在當地100多年的宗教團體也被要求迫遷。雖然台塑還沒在河靜建廠,但他們已經跟地方政府要那塊土地,現在總共有1千戶,其中有158戶拒搬,政府的賠償不夠他們到其他地方蓋房子。對於這些拒絕搬走的人,政府都會派人來拆房子,使那裡的孩子沒有地方上學,至今已經2年多了。

地方政府之所以不給他們到附近的學校上學,就是要逼那些家長搬走,讓孩子只能在其他地方上課,有些義工來教孩子讀書,也被地方政府禁止。

P1011626
Photo Credit:張馨云
法扶基金會北部專員中心主任周漢威。

越南政府應該要遵守國際公約,現在台塑跟地方政府合作,表面上好像承認這個錯,私底下卻是講好要怎麼用錢去撫平。他們沒有提出任何關於廢水影響中部地區的報告,有許多潛水員生病死掉、漁民沒有收入,我不知道這個五億美元是怎麼算的?賠償是用甚麼當作標準?

我建議當我們談到新南向政策,必須更改台灣公司到國外投資的法令,如果引起當地人傷害,影響了當地人民生活,是否能讓他們在台灣提告?台灣應該嚴格審核到國外的投資,而且程序要公開。

周漢威(法扶基金會北部專員中心主任)

阮神父講到台塑案件,讓我想到另外一個RCA事件,台灣被經濟殖民很久,大企業進來,危害台灣的勞工跟土地,我們花了10年才打贏一審,拿到土地判賠。現在新南向政策要往南方推展,不管是經濟面也好、文化面也好,如果我們只是從被殖民者角度變成殖民者角度,看他們法律不完善,就利用他們的廉價勞工跟土地,曾被如此對待的我們,要自問這是不是一件正義的事?越南的事件讓我想到承辦RCA的流程,只是今天彷彿角色對調了,如果不重視當地人,它只是一種經濟殖民的口號

移民勞動人權,仍是新南向政策中最弱的一環

楊聰榮(師大應用華語系副教授)

今天新南向所指的範圍,跟台灣在最近十多年來發展出非常獨特的「人」的連結。以前是鄰居,現在是親戚,過去台灣有四大族群,現在有了第五大-新住民族群,而構成台灣主要的新住民是婚姻移民,人數已經比原住民更多。另外是台商及來台灣的工作的人,這些是跟勞動有關的連結。

在政策面上,新南向目前對於勞動、移民人權的重視還不夠,是新政府在新南向政策最弱的一環,

鄭文龍(律師、永社理事)

今天從新南向政策談移民人權,是重要且有意義的。2006年我到越南開移民人權的國際會議,去之前,我還以為台灣人對外勞不錯,去了才知道,台灣是亞洲人權紀錄最糟的國家之一。根據美國國務院報告,2006年全台的逃跑人口是2萬多,韓國有幾千個,日本只有幾百個。

周漢威(法扶基金會北部專員中心主任)

2004年我進入法扶,隔年就發生幾件大事,一個是台南一對父子性侵數十名移工 ,另一個則是泰勞的高捷抗議案,因為連續的兩個事件,我們國家在人口販運美國國務院的評比,被打到第2級觀察名單,我們既是人口販運的輸出國也是輸入國。(附註:美國曾在2007年警告,台灣若再不改善問題,被評比成3級人口販運國,將會對台灣施以經濟制裁。)

當國家說新南向政策要怎麼走出去的時候,其實這道門早就打開,很多人進來了,但是我在法扶十多年來,看到我們的法律體制、我們的社會是怎麼對待這些人,還是值得檢討。

P1011618
Photo Credit:張馨云

有一個案件讓我印象深刻,2004年兩公約國際審查也變成報告書的一部分。U小姐來台灣當看護工,名義是照顧老人,但事實上非常辛苦,一早要幫全家人做早餐,清理房屋、餵爺爺吃藥,晚上12點先生加班回來,還要去幫先生洗車,一天工作時數非常長,後來被照顧者健康惡化送到醫院,她在醫院24小時幾乎沒有得休息。

後來她先生來台灣工作,雇主不准她見先生,因為怕懷孕麻煩,但是離鄉這麼久,她還是跟先生見面,不小心就懷孕了。隨著肚子越來越大,她就自己去醫院生下來,後來她的雇主就告她業務過失傷害,因為老人得了一個褥瘡。接手案子的時候我很憤怒,因為問檢察官要不要找翻譯,他說先不用,就直接對著當事人問你會不會講中文?我現在講的聽得懂嗎?

我們很努力幫她打到二審,後來覺得實在不對,超時工作、懷孕歧視嘛,台灣到現在外勞入境的部分還要做妊娠檢查!後來我把懷孕歧視的情況提交到法院,法官只是笑笑的看著我說:「律師你這個案子喔,協商過程中感覺『體質』不太好,外勞看起來是有些疏忽的狀況。」各位想想,一個外勞辛苦的來台灣,雇主連讓她見她先生一面也不行,遇到問題雖然有仲介,但是外勞的仲介從來不是幫她們,從來不是,所以他們只好自己解決。

台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有很多來自外國的朋友很努力地在工作,我在二審時,她說這邊很多台灣人很好,但是法官、雇主跟檢察官實在是太恐怖了,

另外有一個上周才發生的案子,外勞因為受不了虐待逃跑,她拖著皮箱到警察局,結果皮箱打開上面有一枚戒指,雇主舉報她逃跑還偷東西,把平板拿走,但是外勞說平板是她自己付錢的!這個案子就像羅生門一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後來外勞要被判無罪,結果法官跳出來說,我判你無罪,雇主會上訴,你認罪就無條件緩刑,那你要不要?

P1011635
Photo Credit:張馨云

因為這個外勞已經花半年在處理案子,過程中沒辦法工作、要自己找吃住,後來她就認罪了。在這個司法的過程中,她就是處在一個不利的位子,要去認一個不存在的罪,她很不願意,但走出法院的時候,她還是跟我說律師謝謝。我非常難過,這是我非常挫敗的一件案子。

當我們在講新南向政策的時候,想想看你怎麼對待這些外人?她回去怎麼講台灣這塊土地、這些人,講台灣的司法制度?如此一來,我們還有辦法建立好的關係嗎?一個政府如果連台灣的移民移工都不重視,要怎麼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大方向?

阮文雄(天主教會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主任)

新南向政策聽起來很好,但是當台灣政府引進移工時,有沒有把新南向的精神當作考慮?不應該是只有當我們需要時,你們就來提供勞力,之後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什麼問題,我們再一個個想辦法處理。我的看法是政府要作一個整體性的評估,哪一塊要改善就必要去改。

出去交流前,請先重視在地的新住民

莊惠玲(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代表)

白刷刷20幾年都有跟移工、新住民及外配一起工作的經驗,台灣有由南到北、由東到西的移動;但從島內拉到整個地域來看,移動的軸線又分成好幾條,50年代國民黨戰敗遷台、80年代歸國華僑來台灣,90年代的南向政策。,為產業升級沒成功,於是就引進外籍移工,也開始跟不同國家交流,有台灣人跟越南、泰國、菲律賓太太結婚,這些都有脈絡可循。

P1011599
Photo Credit:張馨云。

這段時間我們認識到,因為當初移民控管沒那麼嚴格,後來移民法緊縮,資訊的不清楚,導致許多人就這樣從國界機關掉下來,變成黑戶,散落在台灣不同地方。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整個亞洲的變動,跟台灣都是有連帶關係的。

談新南向政策要走出去外面,但在台灣其實有非常多外籍朋友,外籍配偶就超過50萬人,有一些黑戶包含在50萬人裡面,ˇ我們一直希望能夠大赦黑戶,讓他們就地合法。從這個議題背後,我們看到台灣在移民人權做的不夠好,只有本地公民可以決定政策,但外配外勞他們雖然也被政策影響,卻沒有決定的權利。

張育華(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代表):在移民參政上,台灣有主觀跟客觀條件上的困難。前中華民國國籍法規定,移民歸化之後,還是要經過10年才能有參政權,這個政策歧視到現在還沒辦法突破。我遇過好幾個移民姊妹,他在台灣有公民權起碼10年了,但是從來沒有投票過,移民朋友還沒有足夠的參政動能,她們會問我:「如果我投票給你,你會給我工作嗎?會給我飯吃嗎?」很多移民最關注的還是生計問題。

P1011597
Photo Credit:張馨云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代表莊惠玲。

荷蘭從1985年開始,在境內只要住滿5年,不管你來自哪裡國家,不只可以投票,還能有地方政治參與權。有荷蘭爸爸在商周寫了一篇文章,最後一段他說:「常常聽到因為台灣薪水太低,所以吸引不到人才,無法跟香港、大陸、新加坡的高薪工作機會競爭。不過在我看來,高薪只會解決部份問題,在一個把新住民看成次等居民的政治體系之下,誰要當新住民啊?」

新南向政策要往前走,我同意要以人為本,不只要去東南亞國家把人當人看,從台灣本地開始,就該把人當人看,賦予移工移民充分完整的參政權。

周漢威(法扶基金會北部專員中心主任)

新移民是台灣社會中充滿生命力的一群人,給了我們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要怎麼去作一種整合,讓台灣未來變成亞洲文化中心的角色?在做這些事之前,政府需要重視新移民的權利,在我看來,這些還很不足。即使我們現在有第一個不分區新住民立委,但是要取得身分證、工作權和參政權,對新移民來說還是很不友善的。

P1011608
Photo Credit:張馨云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代表張育華

不單只是妄想新二代的語言優勢

蔡先生(講座參與者)

我是來自越南的新二代,從新政府上任以來,一直聽到新二代因為在母國有人脈或社會資本,就可以從經貿或各方面去延伸,但是就我們的角度來看,很遺憾的是,我們一直被當作「被利用」的角色。今天我想問大家對新二代還有沒有不同的想像?不管是在文化或不同議題上,我們能不能做更多事,而不只是經貿或社會資源的利用。

張育華(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代表)

蔡總統剛上任時提南向政策,特別還提到新二代,她描繪了某種憧憬,可以感受到許多移民姊妹們的興奮。剛剛年輕人說,自己好像是被使用的工具,因為我們想像新二代有母語優勢,所以在這時候就變成大家的寶貝。

反過頭來想,我們與其期許新移民二代,應該要優先尊重在地的一代媽媽,如果社會沒有給予一代媽媽尊重,二代如何擁有健康開朗、有歷史觀的亞洲視野?我經驗到很多媽媽覺得很遺憾,孩子已經錯過學習母語的階段,或者在青春期覺得彆扭,不願意在公共場所讓其他人知道。如果要將新二代培育外交或貿易人才,要從在地開始尊重新移民的文化、語言和歷史,不單只是妄想二代的語言優勢。

P1011650
Photo Credit:張馨云
越南新住民第二代蔡先生。

楊聰榮(師大應用華語系副教授)

談到新二代政策,假如台灣重視新二代,認為他可以發揮特殊角色的功能,理論上是對的, 他在台灣成長,可以協助台灣人跟外國人溝通的優勢,問題是很多嫁來台灣的家庭,他們沒有資源協助第二代跟母國的連結,至少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健全的體系,協助第二代學習母國語言和文化。

他們在成長過程,可能本來就在適應主流文化,而你現在又突然賦予他一個任務,要去學母語,協助我們跟東南亞溝通,假如沒有好的政策配套,本來是好意,現在成為更高的要求,反而會變成雙重歧視、雙重剝削。

相關連結:

實習編輯:張馨云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

專訪台灣第一位新移民立委林麗蟬:讓孩子尊重媽媽的家鄉,是新住民媽媽努力的目標



一路向南之後:新南向是出路還是曇花一現?:

關鍵評論網推出《一路向南之後:新南向是出路還是曇花一現?》專題,為你整理從2015年9月22日,蔡英文表示將推動「新南向政策」開始,這一年間對在台新住民、東南亞觀光、東協人才培育的政策規劃,並透過東南亞台商、在台馬來西亞華人、中經院分析師的觀察,從各方角度對此政策發表評論。 我們也採訪了菲律賓台商三大組織:「菲律賓台商總會」林在良會長、「菲律賓台灣工商總會」林家丞會長、「菲律賓台灣同鄉會」蔡子復秘書長,以及寮國台商總會薛明哲會長和嚮往東南亞發展的台灣年輕人,聆聽他們的東南亞經驗,最後,透過採訪〈新南向政策與移民人權〉座談會、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委林麗蟬並製作全台新住民據點圖表,盼政府在推動經貿的東南亞時,切不忘記高達50多萬的台灣新住民。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