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山上很多地方沒有訊號,或是沒有清楚指標或是布條,用離線地圖是很重要的,登山之前可以先下載好,就算沒有網路訊號也能找路,並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定位是否有在正確的路線上。
從2015年到2020年8月間的統計來看,所有山難案件中,迷路一直都是最大宗。隨著2020年的登山熱潮,迷路求援的件數在2020年也和山難事故件數一樣暴增,甚至比去年同期增加1.5倍以上。
消防署分析指,2020年迷途事故增加的主因是「新手上路,經驗不足」,因為從救援實務上發現,所接觸到的求援者許多身著輕便服裝、心理因素不敢下山,且任意求援的態樣多於過往。如何預防迷路?在山上迷路時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會迷路?
登山危險的不見得是山,而是準備不足的人。大多數的迷途並沒有特殊的生理或其他因素,也並未顯示什麼性別或是身心狀況的人特別容易迷路,而是和登山者本身的安全準備及教育有關。
陳先生大學時加入登山社開始接觸山林,畢業後也還是常和學弟妹、校友們一起爬山;某次登山社活動中,他和幾個畢業學長、學弟一起攀登雪山;在過程中學弟脫隊失聯,而他在去找人時也陷入迷途,且因不慎掉了頭燈,在沒裝備的情況下單獨在山稜上露宿。
陳先生回憶,當時他們走到集合點,發現在隊伍中的學弟遲遲未出現,作為領隊他當下認為自己有責任,加上天色未晚,心急下就決定出立刻出發去找學弟。他放下大背包,只背著小背包帶著少許乾糧、飲水就單獨出發。結果由於天色漸暗,他走著走著,不但沒找到學弟,也找不回原本的路徑;他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迷路的情況下依然不停往上走,想找回原訂露宿的山頭,直到看到「對面」山頭隊友的燈光,才發現自己上錯了山。
當下他已沒辦法摸黑回程,只好在稜線上的斜坡過一夜,他吃光了身上的水和食物,因為下雨很冷,他把自己縮起來,抱著揹包在斜坡上過了一晚,好險因為帶著無線電和隊友重新取得聯繫,隔天早上則靠著樹葉上的露水補充水分,摸索正確方位後,走了好一陣子和隊友們會合。
他坦言,自己發現學弟不見時心情慌張,在沒有太多準備的狀況下就出發,也沒有考慮到露宿的可能;而且因為匆匆忙忙,他一開始就將頭燈掉在路上,還因此滑倒了幾次,就在這種情況下越走越遠,偏離了路徑。
而隊友們通報失聯後,他也才發現,他們對學弟的登山經驗不了解,甚至連學弟的裝備、穿著都無法確切回答,學弟走在隊伍中間,最前方帶路者和後方壓隊的人都沒人和學弟結伴走,從最後一次看到學弟到發現學弟失聯,中間長達1個半小時。好險學弟運氣極佳,最後在2天之後獨自平安走下山。
另1名山友王小姐,在今年5月單獨攀登北部1座中級山時迷路。她回憶,當天本來約好的山友臨時都有事無法出席,所以她一早獨自開車前往,當時她開始接觸登山的時間僅有2個月,經驗並不多,而且也是第1次單獨爬山;一開始她就因無法找到確切登山口感到困惑,後來向路人詢問並選擇一個新的登山口開始爬,沿途也都沒遇到人。
一直爬了4、5個小時,王小姐大概在中午抵達第1座山的山頂三角點,發現是她事前準備做功課時從沒聽過的山,而且附近也沒有指標指向原本的目的地,她開始猶豫,如果繼續爬,走入森林中可能會更難找路,於是當下決定用在稜線上還有訊號的手機求救,向消防局通報她迷路了。
消防局後來透過她對山頂的描述和手機定位找到她,而這段時間她就在山頂上一直等待。王小姐說,自己才剛開始接觸登山,所以當時她在山上觀察、判斷路徑的經驗都不足,加上是獨攀心情也較緊張,不過好險是這樣的緊張讓她選擇謹慎報案,等待救援約7小時後平安獲救。
迷路的時候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
王小姐和陳先生2人,1個人被隊友找到、1個人被消防員所救,最後都幸運平安下山,沒有釀成悲劇事故。2人在事故之後,也都持續爬山;王小姐甚至在山友的陪同下,再次重爬迷路的那座山,這次她帶了手機、行動電源、頭燈,學會使用了離線地圖的app。而陳先生和學弟的迷路經驗也讓整個登山社重新檢討山難通報留守機制,他在工作之餘也積極投入戶外安全教育推廣。
消防員指出,迷路時有幾個重點必須注意:
1.STOP原則
Stop:先停下來,慌亂找路跡只會使人離原來的路越來越遠,而增加救難隊的搜索範圍。一旦意識到自己迷路了,就應先立即停止前進。救難隊通常會先沿著步道搜索,只要一發現迷途就立即停止前進,被成功救援的機會就相當地高。
Think:思考整個過程,有沒有機會回到原路,機率高不高,若有任何遲疑就放棄找路,轉而考慮長期抗戰。
Observe:觀察周遭環境,哪裡是安全的,有什麼自然物是可用;如果要紮營,在大樹下會提供好的遮蔽及安全感,樹葉上的露水也可以讓人補充水分,若具備對野生植物的知識,也會對求生有利,但如果沒有經驗,不要嘗試去抓獵物來吃。
Plan:計畫長期待援,須有「超過10天」的心理準備來分配糧食飲水,並做好保暖及防水。一般而言,只要不缺水、不失溫,即使沒食物,人都可以活超過10天以上。
2.不要在通報後又任意移動,停留在原地通常是最佳方法
在通報搜救後,因為搜救隊員已經掌座標定位;所以不要再自己走到其他地方去,會增加搜救的難度和時間。
3.不要下切溪谷
很多登山者迷路時會因為想要補充水分,或是認為找到溪流沿著走就能找到村落,選擇下切溪谷。然而台灣的山林地勢陡峭,而且許多乾涸的溪溝路徑難以辨識,在下切過程容易發生墜崖摔落意外造成受傷,或是往下走之後發現沒路卻回不來。如果最後在溪流附近受困,水聲也容易讓救難隊的聲音、自已的求救聲都難以被聽見,所以不建議下切溪谷。如果有體力,想要獲得訊號和更容易被看到,往上走到稜線會比往下走更好。
4.讓自己放大,以利被發現
利用燈光、哨子、在環境中做各種人為記號如疊石頭、在樹枝上綁東西、留下紙條等,可以讓自己的足跡被「放大」,進而被搜救隊所發現和掌握足跡行蹤。
5.待援333原則
333原則就是失溫、缺水、缺食物不能超過的時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 失溫不超過3小時
- 缺水不超過3天
- 不吃東西不超過3周
如無法在短時間內脫困、需要長時間等待救援到來的情況,那就必須做好保暖措施,保暖比飲水和食物都還要重要,可以透過身上的背包、防水套、求生毯等各種裝備來加強保暖,避免失溫。
6.保持冷靜,維持求生意志
在發現自己在山區迷途後,通常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驚慌」。當人驚慌時,腎上腺素分泌,很容易就加快腳步;不過如果「跑起來」,反而容易讓人陷入更糟的處境,因為在驚慌中通常會判斷失準,更加偏離原本路徑外,也同時更難記得自己曾經過的地方,增加搜救範圍和難度。但這樣的驚慌是自然反應,能做的只有盡可能減少驚慌的時間與程度。
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立即停下腳步深呼吸,直到心跳與思緒都慢下來。這時才能仔細回想,怎麼做才能回到迷途前的位置或是如何通報和待援,評估各種可能的做法及其可能結果,決定並執行最佳做法。2位迷路過的受訪者也都異口同聲表示,「雖然很難,但一定要盡可能保持冷靜,不然就很容易做錯決定,甚至摔倒受傷」。
預防迷路,可以做什麼?
1.準備地圖、指北針或使用離線地圖
攜帶地圖及指北針等定位工具,或是有GPS功能的登山錶、智慧型手機。目前有許多可搭配GPS航跡圖使用的導航APP,例如Hikingbook、登山客、綠野遊蹤等,對於不熟悉傳統地圖指北針操作的人是不錯的定位工具。山上很多地方沒有訊號,或是沒有清楚指標或是布條,用離線地圖是很重要的,登山之前可以先下載好,就算沒有網路訊號也能找路,並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定位是否有在正確的路線上。
2.事前的登山計畫及路線研究
登山前一定要做好登山計畫,內容包括行程規劃、隊伍人員經驗及體能評估、時間表、裝備清單、路線圖、撤退路線、緊急事故處理規劃。除了準備路線圖之外,可以多看他人的登山紀錄,掌握要攀爬路線的最新狀況及可供辨識的地標等。
3.注意時間控管和氣候變化
如果開始爬山之後,發現不如原本排定的時程表(比預期時間晚抵達登山口或是山頂)、隊友或自己的身體有狀況、山上的氣候氣溫不如預期;這些情況下不要逞強堅持攻頂,保持隨時可以下徹的彈性空間。
4.不要沒告知就上山,找到留守人並留下相關資訊
出發前留下登山計畫書、照片給留守人。照片內容包含裝備、穿著、準備糧食、登山鞋紋路尺寸,這些線索在必要時可以提供搜索隊資訊。搜索隊會先訂出最後已知點,作為搜救計劃的開始點,可能是最後被其他人看到的地點,也可能是在登山口。並依據計劃路線展開搜索,找尋迷途者所留的痕跡如裝備、垃圾、鞋印和足跡等。並對報案者、留守人進行訪談掌握資訊,所以留守機制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人,也可以將資訊上傳到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
5.不要脫隊
脫隊是造成登山迷路的主因,如果並非獨攀,應該要隨時保持在前後都可以看到隊友的情況下前進。如果隊友間的體能落差很大,登山嚮導、領隊也應該定時清點人數,確保所有人都到齊。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黃筱歡
最新發展:
-
「棕熊攝影機」救人一命!網友發現健行者求援,阿拉斯加搜救隊成功將人救出2週前
-
122人走桶後步道1人受困後獲救,12人登唐穗山1人至今未尋獲,登山脫隊迷路怎麼辦?1月前
-
法官陳伯均登山失聯今早尋獲已無生命跡象,專家:山上迷路勿隨意下切,待在原地等待救援1年前
-
坦尚尼亞宣布把網路帶到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海拔5900公尺也能打卡上傳IG1年前
-
(更新)新手高山協作員登戒茂斯山斷聯11天,溪谷尋獲已不幸罹難身亡1年前
-
預防迷路還是污染環境?外籍山友登嘉明湖拆登山塑膠布條引論戰1年前
-
跨年探訪「南湖大山冰河遺跡」,卻因嚮導的不專業,我差點在山上面臨生命危險2年前
-
登山迷路怎麼辦?8個問題看你能不能平安下山2年前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