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台北電影節】搖滾即救贖:《極道爆音龐克奧義》的血腥涅槃

2016/07/20 ,

評論

沈 伯丞

Photo Credit:台北電影節提供
沈 伯丞

沈 伯丞

讀書、寫字、觀展、看作品的輕大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極道爆音龐克奧義》可以說是由一連串破碎、離散的不完整敘事結構所構成的影像不和諧音。將「搖滾」躁動的精神本質,以騷動、倒錯的視覺感,傾瀉而出。

青年大黑在車站置物櫃中竊取了某樣東西,黑社會小角頭惠比壽恰巧發現大黑的偷竊行為,鏡頭搖曳下,快節奏的電吉他尖銳地劃過整個天空,猶如螢幕上那高對比的刺眼日光般,直戟觀者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大黑和惠比壽開始了一場彷彿沒有盡頭的奔跑、追逐,直到汗出如漿、氣喘如牛;直到胃液翻攪,直到嘔吐⋯⋯。

所謂搖滾的精神就在這場看似無厘頭的追求中給呈現出來:搖滾就是奮力地奔跑逃離現實壓迫的掌控。喧囂、狂亂、無序貫串了電影自頭至尾的每一刻。

極道爆音龐克奧義》從視覺影像及敘事邏輯,從未有過要清楚呈現或表達意義的意圖。片中描述:少年大黑在被逮捕後的拘禁空間裡,巧遇了另一位同樣遭拘禁的少女阿彌,於是逃脫和奔跑從此不再孤單,同是天涯淪落人,走上了一段猶如《我倆沒有明天》的歷程,當奔跑、逃離成為不可能時,兩人決定也以暴力對抗加諸身體及生命的壓迫與剝削。

大黑從黑道手中偷竊到手的是「身分」的資料,這是黑道規則制定者同時也是大黑親兄長的「千手完」,其掌控一切權力及利益的核心秘密,大黑作為一個戶籍被賣掉、沒有身分的黑社會傀儡,隱喻了某種「自我」失落後的頹唐與無序,而少女阿彌則是一個因遭到家庭暴力而逃家以身體賺取生活的援交妹,其象徵了身體權力的喪失狀態,搖滾樂正是從他者身上奪回自己的身分與身體的方法。

極道奧義龐克
Photo Credit:台北電影節提供

當大黑和阿彌兩人清楚明白無法從惠比壽以及豬神這兩個看似壓迫者實則僅是協助權力系統壓迫他人並藉以苟活的「大人」身上獲得保護,並發現自己終將無緣通過逃離而取回「自我」的時候,大黑和阿彌走上了對抗極道王者千手的道路,然後在暴力、血腥和失序的如影隨形之下,電影來到了千手爆腦的盡頭,剎那間一切歸於靜止。

電影《極道爆音龐克奧義》可以說是由一連串破碎、離散的不完整敘事結構所構成的影像不和諧音。將「搖滾」躁動的精神本質,以騷動、倒錯的視覺感,傾瀉而出。嘶吼的喉音和快速、急躁的弦樂器以及尖銳、高亢的電子音,將原本就急促、不穩定的運鏡,營造得更令人不安,絕對嘈雜後的靜謐,忽然讓人感到一陣通透和釋放,原來這就是一種解脫呀。

「奧義」二字源自於秘教傳統,指稱那不公開傳授的秘密真理,是一種唯有親近者方能體悟的實在。爆音龐克的奧義正恰恰是那喧囂後的寂靜呀。爆漿、血腥和狂亂在這一刻寂然而止,於是觀者在最後那猶如當頭棒喝的一幕中究竟涅槃。

從禪宗勘透的思維角度上看,其英文片名《That's It》(此即是)或許更為精準地貼近了導演嘗試表達的:如何得以在那顛倒夢想、既充滿罣礙又血腥、恐怖(對於主角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恐怖的經歷)中解脫的法門。片終的那一刻,這充滿宗教寓意的故事帶領觀者走進了某種靜謐的超脫中,那一刻「涅槃」似乎短暫地在觀者身上片刻留駐。

大黑的身世與Grunge搖滾的傳奇

那一年他才8歲,與父親同住的時期,時常遭到父親的鞭打,就此一個原本天真快樂的小孩…,脾氣變得乖戾暴躁,經常讓人無法掌握…破碎的家庭給了他一個極為悲慘的童年,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少年的人格與個性,也在這個時候養成,造成了他日後無可挽救的慘痛結局…...

這個敘述用在電影主人翁大黑砂真男,沒有任何一個看過電影的人會覺得突兀更遑論錯誤,即使將這個敘述用在他邪惡的大哥千手完身上,也不會有任何違和感。這悲慘的童年故事並非導演杜撰,而是搖滾樂傳奇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真實身世,而他正恰恰是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紅極一時的Grunge搖滾的超脫樂團(Nirvana)的主唱。

Nirvana梵文的原意正是涅槃。Grunge搖滾是硬蕊龐克(Hardcore Punk)、重金屬與獨立搖滾的延伸,普遍使用猛烈的破音電吉他作演出與歌曲力度、淡漠或滿斥憂慮的歌詞形成強烈對比。在科特.柯本眼中,他們的音樂正是新世紀(New Age)【1】的涅槃法門,還能有比這個更「奧義」的嗎?

從人物設定與科特.柯本生平傳奇的高度相似開始,我們似乎可以推測導演石井岳龍在基本電影敘事和其核心意涵上的某種企圖。而這個電影概念企圖的核心乃是通過搖滾,特別是Grunge搖滾的精神來貫徹、實踐的。

科特.柯本的不幸童年,解釋了他灰澀黑暗的個性,多半都是負面的情緒,這種高負數的情感背景,成為了他開創新搖滾類型的基礎。Grunge搖滾(油漬搖滾或稱垃圾搖滾),刻意使用破音以及模糊強烈的吉他聲響,並且充滿強烈的個人情緒。儘管音樂風格病態、不健康但卻意外的引人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Grunge並非一味的反社會、反主流;也有些諷刺中參雜了幽默感的作品。就像人們對於時事的感想,有時候悲傷憤怒還有無奈,也不足以表達心情,只好用冷冷的態度面對,到底什麼時候生氣才是真正的渲瀉。Grunge搖滾代表一種精神與信仰,堅不可摧的信念,不只是抱怨生命的陰暗面,也同時把美好與痛苦的事物當成是人生的一部份,既然無法避免那就用正當的態度來擁抱。

從Grunge搖滾其基本的音樂信仰上回看,砂真男這個戶籍被賣掉沒有身分的黑社會傀儡,以及阿彌這個遭到家庭暴力的援交妹,兩人處在一個充滿剝削的世界,不管如何求助,得到的都是更多的出賣。儘管氣憤、無奈於自己身世的蒼涼,卻依舊有著幾許勇氣嘗試去對抗、改變些什麼的反抗態度,似乎也就更可以理解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無論是油漬還是龐克,都存在著該時代底層青少年對於扼殺其生命及生存權力體制的反抗態度。面對生命的不公應該如何? 正是(That's It)以龐克、搖滾的態度面對就是了。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導演所選擇的樂團「嗜血屠夫」(Bloodthirsty Butchers)其樂風更是展現了十足的油漬滋味。從這一點上,似乎可以看出導演對於Nirvana的著迷。甚至連主人翁的結局都一如科特.柯本般早殤。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

這句話是Neil Young〈Hey Hey, My My〉的歌詞,出現在科特的遺書上。科特對於搖滾傳奇有著高度的死亡著迷,他相信所有的傳奇都是早殤的(27歲)從吉他神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到蜥蜴王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他們的生命全都結束於27歲,也因此科特在27歲結束了自己。這種「寧焚毀不凋萎」的姿態,對照至大黑和阿彌,寧可冒著死亡也要一搏而不甘苟延殘喘存活的姿態,也有了幾分理解。

大黑和阿彌沒有選擇逃脫或者投降而是「造反」,「造反」正是搖滾和龐克的基礎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造反」並非只是抱怨生命的陰暗面,卻是接受陰暗面並嘗試扭轉自己,因此故事中大黑和千手最大的差異,乃是面對那個不在場的「父親」和「暴力傷害」的態度。大黑以嘗試去理解的姿態要找出那個生命創傷的原來,而千手則是以逃避的姿態去抹殺並否認那創傷的曾在和存在。

故事的最後,大黑滿足的離世,千手則莫名、不甘地死亡,正是這個告別生命的差異,讓Nirvana(涅槃、超脫)有了意義。

腦補版的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導演石井岳龍在電影細節上都如實地遵守了龐克和搖滾的精神,甚至像是嗑藥後的運鏡和剪輯,都有著高度嚴謹的搖滾本格意義。看似過度誇飾的運鏡和剪輯,實際上回應了搖滾、龐克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元素-藥物,若說龐克搖滾是一種對於真實的吶喊,那麼迷幻搖滾恰恰是夢境裡的追尋,而這個迷幻文化在電影中變成了類似於《閃靈殺手》般的動畫表現,所有的血腥和爆漿以一種高度電玩視角的狀態呈現,而畫面則是粗糙手工的動畫人物,直到電影的最後當主角躺在即將被肢解、分割臟器出售的手術台上時,觀者才發現大黑和阿彌以及其盟友的反擊行動,其實從未在現實裡發生過。

極道奧義龐克2
Photo Credit:台北電影節提供

真正的故事是,在大黑第一次被千手打包丟入海中後,他便不曾醒來,真實的世界裡,阿彌沒有救援成功,豬神和惠比壽沒有被策反成功,那一切高度血腥的償債行動只是大黑在昏迷中的腦補劇情,正是在此我們看見了主角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中奮戰著,然後一躍而起,竟巧合地將千手送上了莫名的死亡,而主角在那一刻終於真正的寧靜與超脫了,兩個平行的世界也在這一刻交疊了彼此的真實,「千手」以及其所構成的規則,在彼端和此端全部化為泡影,狂躁、喧囂的音樂也在此時寂寥,一切回到了靜謐的狀態。「此即是」反叛和對抗,最終是與對抗的對象同歸寂然,還能有什麼比油漬搖滾的美學本質更具佛教精神呢!

搖滾即救贖

儘管龐克及搖滾文化中,充滿著離經叛道、荒唐頹廢的行徑與言語,更別說吵死人不償命的嘶吼及吶喊,乃至於尖銳的電子聲響。搖滾樂可能是當代最具宗教精神的靈魂吶喊,無論是死金(death metal)、黑金(black metal)、油漬搖滾和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這些音樂有著對於道學假面最深的批判,也有了最真實的宗教精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導演給了主角一個以破壞而護法的神祇名字。

大黑(Mahākāla)在梵文中,由摩訶(Mahā,意思為大)與卡拉(kāla,意為黑色,或時間)組成,字面意思為大黑或大時,也就是印度教裡的濕婆(Śiva),是世界毀滅者,同時也是守護之神。主角珍藏在天花板裡,總是拿來一讀再讀的漫畫就是《Destroyer》(毀滅者)。在各地的信仰裡,毀滅總是伴隨著重生。

阿彌代表的阿彌陀佛便是無量壽的意思。無庸置疑地是千手(千手觀音)、惠比壽乃至於豬神都是日本佛教及神道教裡的神祇。阿彌使大黑從破壞者的身分在死亡後昇華成締造者,那麼必須說科特∙柯本(Kurt Cobain)也有一個相應的愛侶寇特妮∙樂芙(Courtney love),兩人的女兒Frances Cobain或許正是科特的精神救贖。

搖滾即是救贖,在顛倒夢想中執抝的對抗著自己的罣礙、恐怖,以求究竟涅槃。石井岳龍以其影像顛倒夢想的訴說著這靨語的嘈雜開示。

【1】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又譯作新紀元音樂,是一種在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範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羊男鬥獸場》:當西蒙波娃說女人是被生成的,男人或許也是



2016 台北電影節:

自2007年底,台北電影節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影展單位,期望透過永續經營的理念,讓台北成為一個更親切友善的電影城市,同時也結合同屬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進行電影與城市行銷產業交流工作。藉由影展活動,廣邀國際重要城市電影委員會成員,舉辦電影城市論壇,以及電影與城市行銷經驗等相關交流,攜手拓展國際視野。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