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經歷一年半的籌劃,2016 TIDF即將於5月登場。自2014年起,TIDF不再採取每屆主題式的策劃,改以「再見•真實」作為核心精神,正如字面上所呈現的雙關意思,無論是「告別」或「再次見到」,都是希望透過紀錄片打開對真實的想像與視野。
在策劃節目時,「引介」與「爬梳」,成為最主要原則。競賽單元強調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紀錄片新作,國際影人們在影展期間也將來台交流;觀摩單元則聚焦在回顧與策劃概念上,彼此相互對話呼應;相關活動則從節目延伸,也試著拉長觸角,舉辦跨領域的工作坊。不固守單一價值,拓展既有定義,呈現多元多樣性,成為TIDF最重要的事。
在今年12個單元,134部影片中,其中篇幅最大的,也最具代表性是兩大觀摩單元:「『我』的行動:民間記憶計劃」與「台灣切片|如果紀錄片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
「民間記憶計劃」自2010年起由「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所發起,鼓勵年輕導演(主要是1980之後出生者)自發性加入。若不知道要拍什麼,就拿起攝影機回到自己的村子,問問老人家對於三年(1959-1961)自然災害/大饑荒的回憶,特別是當歷史課本僅以一句「自然災害」輕描淡寫這段超過三千萬人死亡的事件。吳文光說:「記憶不被記錄,就永遠被深埋。」

Photo Credit:TIDF
每部影片中,導演們會先告訴老人們自己的身分(姓名、住哪裡、是誰家的小孩),經過多次的拜訪後,老人們逐漸打開心房,願意談論那段不能說、不該說、不想說的悲痛記憶:有人因飢餓產生幻覺,誤以為母親有食物卻不給吃;整個村子裡的樹皮都被扒光了,留下一片光禿禿的駭人景像;好不容易有東西可以吃,卻因吃得太急被噎死;饑荒嚴重到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餓死……。
年輕作者們的回村,意味著記錄行動的開始,考驗著作者們對「關係」的重新梳理;計劃中的所有作品,幾乎都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也以個人身份見證、表達、揭露這一段段飢餓歷史,亦有許多坦誠的心情和赤裸的臨場反應。
吳文光曾以「滾雪球」來形容民間記憶計劃,個人與現實的有機互動,成為作品源源不絕的魅力來源。帶著攝影機以個人行動涉入歷史與現實,所逼出的是紀錄片的核心底蘊:觀點、關係、記憶、真實。
至今,民間記憶計劃仍在持續進行,已完成約40部紀錄片,陸續採訪了250多個村子與超過1,000位老人,數百萬字的日誌在微博刊出;因為覺醒和參與,年輕作者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開始在這段大饑荒的黑暗歷史中閃爍光火,就像是宇宙中的微亮星辰,為迷失的人們帶來方向,抵禦遺忘,解放禁錮。本屆TIDF以「民間記憶計劃」作為焦點單元,共選映12部作品,邀請導演來台,進行專題講座與戲劇演出,完整呈獻!
而「台灣切片」可看作是對台灣紀錄片史的重新檢視與切入,本屆單元取名為「如果紀錄片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選映綠色小組21部重要作品,並與另一單元「時光台灣1980s:電視新聞」進行對照,重現台灣1980年代末期的風起雲湧。
「綠色小組」成立於1986年,結束於1990年,被認為是台灣解嚴前後最重要的非主流媒體,其秉持「記錄、傳播、戰鬥」的使命,拍下事件真相,透過錄影帶傳播,顛覆主流媒體的抹黑與扭曲,。其經典作品包括了《去年九月(林正杰街頭狂飆)》、《1130桃園機場事件》、《鹿港反杜邦運動》、《反五輕運動》、《水源里與李長榮的抗爭》、《生死為台灣(鄭南榕出殯詹益樺自焚)》、《遠東化纖罷工事件》等等。

Photo Credit:綠色小組
他們以家用攝影機記錄街頭運動,站在人民立場表達聲音,身體和影像成為對威權作戰的武器,正如其代表作《520事件》有一段衝突畫面沒有現場音,此時旁白提到:「這一段沒有聲音,因為我攝影機的麥克風也被警察打壞了。」
在30年後的今日,回顧這一部部影片,片中人民因事件群起抗爭而展現的力量,仍令人無比震撼。本屆TIDF特別將官方意識型態的電視新聞與綠色小組作品並置播放,是對話、對照,也是對抗,更可從兩端光譜中,發現立場、觀點、語言的歧異。觀眾們走進戲院,將透過這樣的放映安排重回1980年代,回到一代人的啟蒙起點,看見台灣是這樣長大的。
正如綠色小組成員王智章曾說過的:「街頭上的悲憤、吶喊,淚水或歡笑雖然早已隨風飄逝,但現在這些紀錄畫面終將被呈現,讓人們得以穿越歷史的牆從中學習與警惕」。
這兩大單元,可視為本屆TIDF的縮影,他們都不只是紀錄片作品而已,同時更是影響現實的行動,是個人電影的先鋒,並在同一議題中不斷深掘,隱含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性。
從1998年TIDF創辦至今,已邁入第十屆,作為亞洲重要的紀錄片盛事,TIDF期許自己在形塑獨立視野的同時,也能同理觀眾的需要;在與世界對話之際,兼具與在地的連結。
在本屆影展,我們嘗試著做到這些。
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兩年一次的紀錄片盛會-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邁入第十屆了!
本屆規劃競賽及觀摩共13個單元,選映134部來自全世界最優秀的紀錄片作品,包括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香妲•艾克曼的遺作、智利導演帕里西歐.古茲曼等大師強片。【焦點影人】雨貝梭裴,以「非洲三部曲」講述跨國企業、後殖民影響下的黑暗大陸。【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網羅中國、香港等地最大膽、犀利的獨立影像。而適逢台灣獨立媒體先鋒「綠色小組」三十週年,更特別規劃【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單元,回顧綠色小組的影像紀錄,見證自 1986 年以降,影響台灣民主甚鉅的各種社會運動。【民間記憶計畫】單元,則完整引介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與草場地工作站的年輕創作者,返回家鄉紀錄「三年大饑荒」的回憶,包含影像紀錄與劇場創作,都將會在今年的 TIDF 展映。
除了精彩放映外,影展亦邀請各國影人來台與影迷交流,更有大師講堂、日日談、咖啡時光、Morning Yoga 等各種活動,將給您最豐富的紀錄片體驗。
日期:2016年5月6日至5月15日
地點: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
票價:單場票券100元/張。套票500元/套,可兌換10張電影票券。
詳情請見官網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