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拍紀錄片就像是還原很多的拼圖碎片,我把它慢慢還原,把歷史的空白把它填起來,我覺得是ㄧ件很重要的事情,有這個能力去做,過程中又很快樂,且對社會有貢獻,何樂而不為?
採訪、撰稿:林子強、陳芷儀
李惠仁導演近年來在《不能戳的秘密》系列作品中,追根究柢、鍥而不捨,揭露台灣政府官僚層層相護面貌的精神令人敬佩。此次入圍TIDF台灣競賽的新作《蘋果的滋味》費時三年拍攝,透過長期在壹傳媒辦公室的實地觀察,以及與創辦人黎智英先生對談的過程,記錄了造就壹傳媒許多藝人群起圍攻的「狗仔文化」,以及到2012爆發的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歷程,導演也以此來切入、反思,探討台灣媒體界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
李惠仁導演的紀錄片總是給人很真實的感覺,而拍攝方式也深受他過去擔任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影響。而與李導演訪談的過程則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對紀錄片的熱情及使命感。以下針對《蘋果的滋味》向導演提出幾個問題,也讓觀眾可以進一步了解台灣媒體與社會的變化。
- Q:導演起初以《蘋果日報》為拍攝主題的想法是什麼?拍攝過程中是否有改變方向?
起初的想法很單純,當時(2011年)《蘋果日報》在台灣已經10年,而《壹週刊》也有11年了。我發現《蘋果》對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造成很大的影響,也改變台灣原有的媒體生態,既然十多年來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我應該來拍一部片做記錄。
一開始我去找公視的《紀錄觀點》提案,想拍狗仔隊和《蘋果》對台灣媒體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去設定議題。這勢必得取得壹傳媒黎智英的同意,才能進入拍攝公司內部的運作,否則也只能從外部拍攝,所以能否進入到他們新聞產製的現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其實我去公共電視提案時,黎智英還沒有答應。

Photo Credit:TIDF提供
2011年底開始拍攝,2012年《蘋果》和「米果」(旺旺中時)打起來,這件事以拍一部紀錄片的角度來講非常有趣,兩家媒體和兩個生意人(蔡衍明和黎智英)的糾葛-一邊親中,一邊反共。後來「米果」竟然要買《蘋果》,這整個攤開來從歷史脈絡來看實在太有趣了。也因為變化太大了,原本一小時的片子也延長為兩小時,主軸也略有不同,我想以更大的面向談台、港、中媒體的演變及幕後黑手。
這部片最後向高瑜(中國記者)致敬,因為我認為《蘋果的滋味》是一部很荒謬的片子。中國是一個沒有民主自由的國家,可是他們的記者,願意為了講真話被抓去關那麼多次;反觀台灣是自由民主國家,記者卻做很多賣新聞、置入性行銷新聞;不做置入性行銷的蘋果出現後,做的是煽色腥;當快要賣掉給親中的商人時,又出現一個聲音說「你們要捍衛新聞自由」,相當矛盾。
- Q:導演對台灣媒體未來的走向有什麼想法?是不是中國對台灣媒體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
若不是網路的興起,中國對台灣媒體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我們常講說「政治不斷地想控制媒體」,這是一定的。戰爭時,最先摧毀的就是媒體,因為它是ㄧ個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在黨政軍時代,控制媒體是為了掌控言論。雖然中國目前無法用政治力控制台灣媒體,但它能用經濟力來控制,《蘋果的滋味》中也有看到出現大量置入性新聞。

Photo Credit:TIDF提供
中國市場很大,如果台灣人想在中國繼續做生意,他們就會掐著你說:「你的報導方向是不是要做點改變?」甚至會用很多的利益誘惑。之前就有很多關於「台灣的媒體是不是要開放中國的廣告進來」的討論,其實很多媒體很期待,因為這塊餅很大。
我當記者時也歷經過多次的媒體改變,早期只有無線電視三台,廣告主得拜託、送紅包才能登廣告,但後來廣告都被那些有線電視拉走,三台營收慘淡。當然,現在又是另一個階段了,網路興起,廣告主都不再只在傳統的電子媒體下廣告了。
大概1998年時,台灣最大的廣告主是瘦身公司,他們當時不讓消費者退費,想投訴的民眾和我們幾個電視新聞記者跑到瘦身公司門口,有人出來問我們是哪些電視台,問完就走回去了,結果過了二十分鐘,每個新聞記者都接到電視台打電話來,說這則新聞不要採訪,因為這麼大的廣告如果一抽掉,電視台收益一定會受影響,所以透過經濟力控制媒體是必然會有的,中國也用同樣方式控制。網路媒體目前還沒有,但將來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也是一樣。
網路有力量改變傳統媒體,但如果中國同樣控制網路平台,那就是另外一個警訊了,而且我們無法去審查網路。所以我覺得台灣必須規範這方面的商業行為,網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同時也看到了隱憂。
- Q:拍這部片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阻礙或困難之處?怎麼解決?
《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之間的競爭關係一直都存在。尤其《蘋果》和《中時》之間的買賣交易案,其實我很想去《中時》,針對這件事情拍攝他們的產製過程,理解兩者打起來的原因,但都被拒絕了。我其實問了《中時》的公關一些基本中性的問題,例如《蘋果》進來台灣後,對他們的影響,但他們也不願意接受採訪,非常保守。《聯合報》也拒絕了,只有《自由時報》接受採訪,所以《蘋果的滋味》就少了這個拼圖的區塊,多少有些缺憾。
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中間產生很多變數,2013年時黎智英一度不願意受訪,但怎麼能缺少他這麼關鍵的人物呢?所以我寫了文情並茂的長信給他,他被打動之後又開始受訪,那個部分真的很驚險。
另一個是我以後拍片要注意的事情,因為黎智英說話有香港腔,當時我沒聽清楚一個很重要訊息,導致我沒有繼續去追問下去。我問他:「你當初找金溥聰是不是要拿壹電視的執照?」他說:「不是,如果是的話,他要的我都可以給。」這個回答我後來重聽時才聽懂,若當下有聽清楚,我一定馬上追問:「他要什麼?」
- Q:接下來會關注哪方面的議題?下一個拍攝計畫?
現在有三個計畫,一個就是《不能戳的秘密3》,一個是向公共電視提的案子,叫《邁向權力之路》,談立法院,談國會,這兩年內會拍攝,然後另一個我已經拍很久了,談吸毒,目前是在拍這三部片子。
- Q:拍紀錄片最幸福快樂的時刻是?什麼支撐著你繼續拍紀錄片?
可以閱讀很多的生命,多快樂呀!拍紀錄片很重要,重點是很快樂。拍紀錄片就像是還原很多的拼圖碎片,我把它慢慢還原,把歷史的空白把它填起來,我覺得是ㄧ件很重要的事情,有這個能力去做,過程中又很快樂,且對社會有貢獻,何樂而不為?重點是快樂。
《蘋果的滋味》將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中放映,詳細資訊如下:
《蘋果的滋味》The Taste of Apple
李惠仁Kevin H.J. LEE|2015|台灣|118min|彩色|HDCAM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香港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成功移植壹週刊、蘋果日報到台灣;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壹傳媒進軍電視,然而在港、中、台詭譎的政治壓力下失敗。沿著歷史,導演深究壹傳媒的羶色腥與狗仔文化,帶出新聞自由的價值捍衛,既精彩又諷刺。蘋果咬一口,滋味如何,台灣人最懂。
2016.05.09 16:10-18:10 華山二廳(導演出席映後座談)
2016.05.11 10:40-12:40 華山二廳(導演出席映後座談)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再見•真實:簡述2016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