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TIDF】與現實協商: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一些想法

2016/05/04 ,

評論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兩年舉辦一次,每屆歷時十天,選映來自全世界近140部紀錄片,並規劃專業競賽、論壇、工作坊,吸引來自國內外三萬以上的觀影人次,是亞洲最具規模、也備受期待的紀錄片盛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正是因為這樣的影像對照,使我得以把這裡的紀錄片重新理解為一種「與現實協商」(negotiation with the reality)的造影過程,且最終仍得自問:(到底我)要或不要相信對真實的索求是可能的?

文:鄭文琦(數位荒原主編)

紀錄片《大同》(2015)裡的大同市長耿雁波支著額頭沈思的鏡頭【1】,總是讓我想到黑澤明作品《生之慾》裡的市公所課長渡邊勘志。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大同》導演周浩,跟著耿市長捕捉山西城市拆遷數多達萬戶的造鎮過程,直到他突然被上級調任他職為止。

看完這部片後,在腦海裡幾乎未留下任何嘶聲力竭的抗爭印象-與本地媒體常見的抗爭畫面相比,該片頂多是不成比例的不平之鳴。而《生之慾》主角渡邊勘志是在生命被告知到終點前,突然醒悟要為鎮上留下一座小公園,鏡頭下的格局和影響力當然無法跟造城巨人相比,但他的影像卻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有20年了。

並不是說《大同》裡關於拆遷的描述有多麼政治不正確,只是,我似乎感覺,就描述主角擘畫一座偉大城市的內心嚮往,與底層人民只求原地居住合法、卻難以撼動官方政策絲毫的卑微心願之間,在觀眾看來仍不構成一種對等的影像配置關係。影片到了最後,耿雁波留下令人咋舌的簇新城牆(和同樣令人咋舌但在銀幕上看不到的地方政府債),某原抗爭戶在最後年夜飯裡的寒酸影像,或許也讓觀眾只能在心裡喟嘆:

啊,至少他/他們算是盡力了!(或者要說,導演也盡力了呢?)不然,到底拍到什麼程度才算得上「真實」?

何者為「真」?這個紀錄片不斷探求的母題,似乎也是在影展裡不斷被耳提面命的探問。儘管不同作者沿著截然不同軌道逼近,卻永遠到不了那個最終真實的極限。如同在實驗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真實的歷史顯然不只是關於史冊文獻、詩歌作品的日治時期文人事蹟,更必須仰賴大量重建的無形時代輪廓,不斷再三商榷該特定時空座標下的知識份子心靈,其所思所見的集體投射影像。儘管只是一種虛構的表演性構成物,卻讓人不斷思考著文學/藝術的真實與虛構。【2】

就個人的興趣而言,從來就不在於追逐那道真實/虛構的邊界。不過,拜紀錄片影展試映之賜,得以一窺今年影展特別介紹的作品系列。其中當然少不了備受期待的雨貝•梭裴「非洲三部曲」,還有「台灣切片|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單元。

Photo Credit:蔡明德

Photo Credit:蔡明德

截至目前為止,先是看了三部曲的《達爾文的噩夢》(2004),劇情描述尼羅鱸魚引進非洲湖泊造成生態浩劫,更戲劇化如木馬屠城記一般成了西方企業走私軍火的關防漏洞。

更好奇的是綠色小組,在今年的特別單元之中:在諸多政治立場或意識型態的次紀錄片類型裡,紀錄片所給出的真實又會是什麼呢?

無論如何,這些紀錄片在銀幕上總是不乏感性而多元的樣貌-它們或是凝視黑暗大陸的人性考驗(「非洲三部曲」)、傾注東南亞紅樹林的膠園童工的《貓狗、家畜、生魚片》,甚至是大量鏡頭跳接的散文敘事手法,從怒海上死生一線到街頭苟且偷生,並看見折射自身的電視屏幕新聞影像,令人震撼無言卻又沒道明任何對其命運負責的政府/對象的《行過天堂之火》。種種觀看的殊異經驗都指向莫衷一是的現實理解,也都從內部到外部不斷進行著影像的鬥爭。

對我來說,最深刻的一幕或許是《達爾文的噩夢》鏡頭捕捉到在魚肉加工廠的小村子裡,流落街頭的貧困病童藉著吸食有毒的熔融膠質溶劑(取自魚肉加工包裝的副產品)以逃避現實的迷幻片刻。或許是類似的多重困境所致(經濟/種族/階級/地理條件),我和工作人員談到這一幕時,不禁聯想起《冰毒》裡洪興被女主角誘惑以身試毒的那一幕(他們克難地用打火機在鋁箔紙上加熱晶體並吸食其氣體)。

Photo Credit:TIDF提供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如果虛構的《冰毒》劇情可與本片的紀實性相提並論,那麼,影展裡其他強調有新聞般客觀性的影像紀錄又該如何對待?儘管現實不會只有一面,關於真實的答案也不會只有一個。

正是因為這樣的影像對照,使我得以把這裡的紀錄片重新理解為一種「與現實協商」(negotiation with the reality)的造影過程,且最終仍得自問:(到底我)要或不要相信對真實的索求是可能的?答案或許正存在於敘事框架的來回刺探之間:那既是從鏡頭向外的覺知,也是從銀幕向內的窺探。

儘管導演和觀眾所見或不相同,但紀錄片仍有那反覆錘鍊的厚度;於是在那反覆窺探之後,似乎又讓人重新看見了真實的可能性。

【1】關於紀錄片《大同》主人翁耿雁波任大同市長的事蹟與引發爭議,在維基百科上皆有記述。但不僅僅是片中主題,本片奪得金馬最佳紀錄片的過程,同樣備受關注
【2】見《藝術家》第294期特別報導:〈重返風車詩社—「日曜日式散步者」的文學影像意義〉,陳佳琦。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日期:2016年5月6日至5月15日
地點: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李念修《河北臺北》踏上外省老兵從未實現的返鄉路



2016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兩年一次的紀錄片盛會-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在2016年邁入第十屆了。作為亞洲重要的紀錄片盛事,TIDF期許自己在形塑獨立視野的同時,也能同理觀眾的需要;在與世界對話之際,兼具與在地的連結。而關鍵評論網也很高興能與策展單位合作,記錄並刊登本屆影展重要的評論。希望藉著這樣的專題,能讓各位更加認識紀錄片的世界,回應策展單位「與世界對話,與在地連結」的使命。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