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是保護不了環境的!一直以來,都是環境在保護人!
採訪、撰稿:呂美慧、李怡欣
採訪當天,我們跟著大家一同尊稱柯金源導演一聲「柯師傅」,在公視服務多年的他,辦公室儼然成為他第二個家。這位歷練豐富 、「視野」廣闊的導演兼製作人,年輕時的一個「想與社會的人們有更多連結」的想法,引領他逐漸從小我走向大我。他將青春投入在環境影片的拍攝,作品一路從「地下水」延伸至「大海」、從「海中珊瑚」至「陸上森林」,見證了台灣環境的樣貌。
柯師傅的最新作品《海》如同十幾年來台灣海岸與生物間的時間切片。在幾近無聲的畫面裡,觀眾可靜靜地驚嘆,從未見過及想像的海,卻也可看見人為破壞的景觀,例如,當水母不停拍踏向上游的純淨景象,接續而來的是透明塑膠袋在水裡拍打漂浮的畫面,儘管柯師傅在此片不加旁白,依然可感知他正喃楠訴說著什麼。

Photo Credit:TIDF提供
Q:《海》的片段其實是幾十年來的積累,導演將這些片段刪減、分類成海的樣貌、人與海的關係、人的破壞三大部分。請問導演怎麼挑選出最後的片段?在剪輯時的心情是如何?
其實已經先設定好拍攝的影片資源要分別放上網路與電視平台上作分享,所以在剪輯時不會太過掙扎,因為一些精彩片段就算被剪掉還可放入網路版。網路版由46部短片組成,目前在公視YouTube官方頻道上的「海洋專題」可看到。
在剪《海》的時候心情是平靜的,因為已經收集這些素材數十年,影像處理都很精煉,反而是希望能傳達到一般不會關心到環境的人、非同溫層同領域的人。在公視裡,早期文字採訪著重在資訊揭露、批判與監督,再來開始增加價值與道德的形塑,讓對環境無感的人也能引起同理心,後期開始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就像近期公民參與的興起,從自身、企業到政府循序漸進的做起。

Photo Credit:TIDF提供
Q:拍攝這麼多年海的相關議題,認為在線性時間裡海的變化是什麼?
從1994年開始環繞台灣與主要島嶼拍攝海的議題,1990年開始做田野調查,到後來1998年公視正式開播,開始製作《我們的島》節目,2004年拍完一部《記憶珊瑚》,以十週年為一時間尺度,在2014年再次籌備《海》來重新審視海洋,但這二十年來環境變遷,台灣許多海岸的生物多樣與豐富性都不復在,於是只能把一些畫面拉到南太平洋與大西洋拍攝,常常一個畫面在台灣等了好幾年,但是在南太平洋海域,一天便能捕捉完全部的鏡頭,環境的每況愈下,在此時感受特別深刻。
Q:導演過往的作品有許多新聞式的報導,過去的作品中有《黑》、《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這種以旁白控訴的作品,也有《海》、《命水》這種溫柔表達的面向,想請問導演在製作《海》這部紀錄片時,在哪個環節決定不以旁白、字幕的方式敘事?
在拍紀錄片時我會先設定模型,每部片都有它預先設定表達的方式,但大多是在後期製作才會漸漸發展成它的樣子。雖然剛開始拍紀錄片都會做田野調查,但在拍攝時或是最後一刻也可能都因訪談或是拍攝不順利而改變。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在我的領域裡,最關注的就是人與環境的關係,尤其是當人進入到環境之後產生的質變,像這部《海》,前面十幾分鐘去鋪陳海的原貌,中段就是人與海洋開始較共存和諧的一面,第三段則著重在人類加入後形成的自然破壞,第四部份才會做觀點的鋪述。雖然《海》裡面好像沒什麼人,但談的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海》這部片製作初期的設定是全知觀點,拍攝時間長達三年,因為影像素材的拍攝和收集很完整,所以剪接就從配樂下手。一開始構思音樂時,有想過找現成的音樂搭配或是請音樂家製作,但因調性無法媒合而作罷;後來我發現,大家對海的聲音除了所熟知的海浪拍打聲外,其實不太了解海更多樣的聲音,所以覺得可以讓大家直接聆聽我所收錄到的海洋訊息與聲音,並且可以心無旁騖地凝視這片海洋。其實捨棄音樂及旁白在一般電影或紀錄片裡並不算特別,但若是放在電視的呈現上則是比較大膽的挑戰,因為較不像觀眾所熟悉類似Discovery頻道的節奏與表現結構,那樣有劇情、音樂、節奏緊且有故事性。
Q:過去的作品,例如《黑》、《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還有這次的《海》,很容易看出導演對於人類發展破壞環境的立場,這樣其實很容易被歸類為「環境保護者」,這是導演認同的身分嗎?導演對於環境保護與人的發展有什麼想法?
人是保護不了環境的!一直以來,都是環境在保護人!
應該是說,我們儘量不要去破壞,要適度利用及永續發展,不要只想到當代的需求。憲法有說,當環境與經濟兩相衝突時,環境優先,若有衝突時應該先選擇保護而不是當前的當發。這幾年公民崛起有很大的契機,我的有些紀錄片其實在講企業社會責任,但最終講的還是選擇權:公民參與後要如何把選擇權拿回自己手上,由我們去決定政策怎麼訂,社會如何發展,讓選擇權與價值觀重塑。

Photo Credit:TIDF提供
Q:拍攝過程中印象最深刻,或最難忘的場景是什麼?
拍紀錄片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學潛水是為了拍片,潛到馬尾藻林裡,大約兩到三公尺高,猶如在陸地的森林裡穿梭,可與許多生物近距離接觸,是很震撼的體驗!也因為從小在彰化伸港漁村長大,門前有小河,到海岸只需兩公里,所以對海與農業非常熟悉與熱愛!
Q:那拍攝中遇到最困難的是什麼呢?
天氣!影響海洋紀錄片很大的因素就是風浪或海象,遇到颱風更無法出海,也會使預算增高。第二是設定拍攝地生物,常常很長時間在海上搜尋未果,也許因為環境變遷或被捕捉,因此反而要到南太平洋海域去補拍攝。記得我們去的第一天就把二十幾年來的畫面都補拍到了,台灣年年都等不到,像是陸蟹,原本南台灣恆春也很多,海邊滿地都是,現在整個海邊可能只剩零星幾隻。
《海》將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放映,詳細資訊如下:
《海》Ocean
柯金源KE Chin-yuan|台灣Taiwan|2016|HDCAM|Colour|58 min
20年的時間,35段影像故事,沒有旁白與配樂,極簡的漁人對話,以最質樸、純粹的紀錄影像與舖陳,簡單而直接的凝視,呈現海洋多樣的生命面貌。人類與海洋之間,亙古至今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乃至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海洋的反撲。導演跑遍三分之二個地球、剪輯超過300小時拍攝素材,濃縮了台灣諸島、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北美洲大西洋、澳洲印度洋、和東加南太平洋的海洋映象。在浩瀚的海洋面前,人類的言語已無意義,導演持著水下攝影機,以沈靜的表現回到「最初」,那屬於海洋自己的聲音。有別於以往作品的控訴力道,任由藍海呼吸吐納,拍打低鳴。
2016/05/08 21:30-22:30 光點華山電影館二廳(導演映後座談)
2016/05/12 10:50-11:50 光點華山電影館二廳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 陳界仁《殘響世界》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