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一天都要說再見》涵蓋了導演過去10年間陸續拍攝的家庭影像,也拍下家人隨著生命歷程的推演,以及談論這話題的心態變化。以下為與李珮毓導演的訪談紀要。
採訪、撰稿:陳庭舜、郭彥岑
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卻包含了我們生命中最深刻的生老病死。生命旅程中,家人的死亡是我們永遠必須面對,卻也難以直視的議題。導演李珮毓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記錄二姊過世後,家人卻不願意再談起這段傷痛的情感,而刻意地不去談論,也讓家人間如同埋下一個禁忌。但,不說出來真的好嗎?導演抱持著這種疑問,以這部影片為契機,開始讓家人娓娓說出二姊離去後潛藏的種種思緒。
《有一天都要說再見》涵蓋了導演過去10年間陸續拍攝的家庭影像,也拍下家人隨著生命歷程的推演,以及談論這話題的心態變化。以下為與李珮毓導演的訪談紀要。
- Q:請問導演拍攝花了多久的時間?
應該有超過10年,但不是一直都有在拍,我一開始拍也算是家庭錄影帶,因為我爸買了一台攝影機,我就很自然會拿起來亂拍,所以裡面有出現最後我二姊的那個鏡頭,那其實是我大學的時候拍的。
後來我開始念紀錄片,當然會對拍攝這件事情有比較多思考,我研一的時候去看了那屆的紀錄片雙年展(TIDF),看完影展就覺得其實甚麼類型的片都可以拍,只是看你要怎麼去呈現。所以我就去買了一台HD攝影機,有攝影機後,就開始拍一些家裡重要的事件,或家庭生活之類的。
那時候並沒有意識它最後會變成一部片,雖然不知道那些東西之後要幹嘛,但可能因為我姊的關係,會覺得想要留下一些什麼,所以就陸陸續續拍,算是有10年吧。
- Q:這部片子要切入家人對這件事的回想跟心態,拍攝時家人對這件事情有沒有抗拒?
他們也習慣我常常會拿著攝影機在拍了。抗拒的點也扣著我這個片子的主軸,就是我們不談這件事情。一開始我非常緊張,因為我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談,其實我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如果他們還是不願意談那也沒關係,那就是一個真實的狀態,就在片子裡做這樣的呈現,因為這確實是他們的狀態。
可是後來談了之後,發現並沒有我想的困難,可能一方面他們也知道我想問的是甚麼,也知道我這個拍攝主題大概是甚麼,所以真的去談的時候,狀況是還OK的。還有一點是,我想,如果他們真的不願意談,那至少我要把我想要說的話說出來,扣著這個片的主軸:為什麼我們總是避免談這個事情,談出來真的不會比較好嗎?

Photo Credit:TIDF提供
- Q:在拍這部片的時候,比較多的呈現都是家人的反應,導演你自己的反應好像沒有佔那麼多?
不是我沒有談,是比例上沒這麼多。我一開始在想結構的時候,有思考該怎麼把我自己放進去。要說製作上的困難,就是在後面「如何把我自己放進去」這件事情:我要怎麼進去?我要放多少進去?
在後面的訪談裡,我覺得我出現的方式就是一個與家人對談的人,雖然我有試過自拍,可是後來我沒有用,因為並不是一定要出現在鏡頭前面才叫「有出現」。我還是回到一個當事人的角度,且要跳出來看這件事。我盡量在中間取得平衡,如果還是不夠,可能是我現在還沒有辦法可以更跳出來。
或許我還會繼續再拍下去,或許在下一部片會看到我把關於自己的部分講得更清楚。
- Q:拍攝這部片的時候,很多拍攝角度好像是從貓或寵物的低角度去拍攝,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設計?
其實並沒有特意去設計,這是一個很直覺的拍法,因為牠們就是很矮小,而我的攝影機很小,要放在地上拍很容易。我知道從鏡頭語言的角度來說、來解讀,當然可以說這是一個寵物的視角,會想說導演是不是有甚麼特別的意思。我理解會有這種解讀,可是當時我這麼拍,其實就是個很直覺的拍法,要拍清楚牠們就是要這麼近啊。
後來在剪接的時候,我也有發現這個角度是有趣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裡面出現的貓跟狗對我而言並不是寵物,牠們是家人,我覺得那個視角是平等的,我自己在剪的時候,是這麼思考這件事情。
- Q:在剪輯上,有好幾幕都是前一幕拍攝對象還健在,下一幕馬上串接到逝去,在看的時候覺得蠻震驚的,這樣的安排是刻意想讓觀眾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嗎?
我做這樣的處理時,並沒有特別想到觀眾會這樣覺得。我的重點是談死亡,死亡是一個非常重的東西,那裡面有好幾個死亡的事件,我一開始在處理片子時,就有一個很清楚的點是:我不要用很重的方式來處理它。因為你已經在講一個很重的東西,如果再讓它很重的話,包括影片敘事,我覺得都會太重。
而且,我不曉得「很重」到最後會不會變成沒有重量,所以我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不要用死亡的影像來看死亡。我覺得我只是要讓這件事情基本上就這樣發生,而不談死亡的細節。你拉長來看死亡,它就是其中一個點,這也是敘事的考量。
- Q:請問導演拍紀錄片有沒有最快樂的時刻?
我覺得能分兩個部分,如果是在拍攝的時候,是知道自己拍到很重要的東西的時候。如果是片子已經完成的時候,就是當你的片子播放出來,你想要表達的想法跟放在片子裡面的東西,觀眾有感受到,然後觀眾還可以解讀出自己沒有意識到的部分。我覺得你真的盡力去做,觀眾是會讀到的,而觀眾有你想不到的解讀那也很不錯。
《有一天都要說再見》(Still Life)將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中放映,詳細資訊如下:
李珮毓 LEE Pei-yu|台灣 Taiwan|2015|DCP|Colour|70 min
2014年某天清晨的夢境,我坐在汽車的後座,突然,副駕駛座的人回頭跟我說:「為什麼妳沒有在拍片?」那是已經過世的二姐。
二姐過世後,我開始持續寫日記、拍照,有了攝影機之後,開始拍攝家人的生活,那是一種對於死亡和失去的恐懼,要在一切都消失之前留下記錄。時間並沒有因為死亡而停下來,而那些在家人之間,總是不經意在迴避的悲傷,卻久久不退。
二姐過世的10年後,導演藉著影片梳理10年來的心情,曾經不停出現的夢境,生活裡交替的新生和死亡,都變成日常的一部分。訪談家人與拍攝生活的過程,像是慢慢地的解開包袱,那些一直不敢談的,都在過程中漸漸釋懷,透過這個片子,其實像是在準備下一次死亡的來臨,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的。
2016.05.08(日)12:50-14:00 光點華山(導演出席映後QA)
2016.05.09(一)19:20-20:30 光點華山(導演出席映後QA)
導演簡介
李珮毓,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一直從事影像幕後的工作,現為自由影像工作者與專職剪接師。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趙德胤《挖玉石的人》濃縮我們的驚惶、他們的日常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