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小兵1961年才到台灣,足足比1949年撤退來台的晚了12年。此時保密防諜的氛圍已減弱,讓他們的反共意識特別突出,但弔詭的是他們又不如1949年那群老兵正統。
採訪、撰稿:李怡欣、呂美慧
「我們是游擊英雄,有滿腔的熱血,做反共的先鋒」1949年,少數反共救國軍轉入滇緬伺機反攻,為了在動盪不安的異域求生存,10歲的馬有福和15歲的趙全英加入救國軍,開始連打帶跑的流離歲月,直到1961年台灣迫於國際壓力二次撤軍,成為了最後一批撤守的反共救國軍。
馬有福和趙全英來台後被安置於高屏「反共義民」社區。50年過去,社區中的國父銅像、「光復大陸國土」標語與「金三角美食」招牌,依舊保留滇緬的生活文化,以及反共的戰時氛圍。《南國小兵》是李立劭導演「滇緬游擊三部曲」的第二部,以兩位「小兵」的故事重現這段鮮為人知的滇緬游擊戰。來台逾50年,當年的小兵已步入遲暮,從早年漂泊滇緬,到後來長居於台灣,不同時空背景下的生活條件,如何形塑他們的國家與族群認同?以下為與李立劭導演的訪談紀要。
Q:為何以游擊戰經驗作為切入點?
因為我不了解游擊戰,想藉由馬有福與趙全英的回憶,從小孩與女性的角度看游擊戰,回顧那段攜家帶眷連打帶跑、沒有政府補給、要自力更生或與當地民族交易的苦日子。
這些小兵1961年才到台灣,足足比1949年撤退來台的晚了12年。此時保密防諜的氛圍已減弱,讓他們的反共意識特別突出,但弔詭的是他們又不如1949年那群老兵正統。他們是棋子,政府給他們資源叫他們留在泰緬邊境,等待時機反攻,後來又說留在異地的孤軍是叛逆份子,自己不想回來,不給予國籍。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小兵來台有兩種選擇:還想當兵就到特戰部隊,不想當兵就讓你自願退伍,安置在清境、高雄農場與屏東農場等地墾荒。馬有福加入特戰部隊,升到少校後退役;像趙全英這樣的女性則給予三年美援。
Q:選擇美濃與里港拍攝的原因為何?為何紀錄片後半段從游擊隊故事轉向當地環境問題?
就人數而言,桃園龍岡才是最大宗,那邊是1953年第一批撤回台灣,已經融合且經過改建,沒有顯著特色。里港那邊比較封閉,物件及人際行為模式比較完整。剛去的時候我覺得那裡鳥不生蛋,不減速的卡車比人還多,後來才知道有砂石場。
1990年放領政策實施後,他們擁有土地所有權,但砂石無法耕種農作物,就賣給砂石業者,也有人從事砂石業。開採砂石要有限度,砂石業者卻挖出了一個「大峽谷」。這就是一個典型台灣土地淪陷的故事,雖然放入片中會有影響主軸的危險,但我是在拍紀錄片,這是馬有福現在最關心、氣憤與無奈的事情,不放我會有點對不起,放了覺得還不錯,讓這部片不只是說故事,能把我們拉回現在式。
馬有福說「人生處處是青山」,但他的青山卻被挖了一個大洞,剛來時什麼都沒有,50年後又一無所有,短短的人生就有這樣的循環,這是我們難以體會的。對應到他的話語之間有很多「有無」這種佛教語彙的東西,恰巧與這樣的命題有關,我就把它合併在一起。
Q:為什麼片中有很多馬有福與趙全英參與宗教的片段?
宗教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力量。當年美援物資會經由教會系統發放,基本教育也由教會負責,趙全英是很虔誠的基督徒,宗教佔她生活很大的比重。里港的佛教信仰也很強,馬有福佛教徒,他很多朋友都跑去信佛,靈鷲山的心道法師就是他同學。我覺得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游擊戰時經歷太多可怕的事情,留下陰影,必須靠宗教得到救贖。我覺得不用怕宗教可能會塑造意識形態,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應該要深入面對宗教加諸於他們的生命厚度。
Q:導演最開始是如何接觸到泰緬孤軍議題拍攝滇緬三部曲的?
2000年我到泰國工作,萬仰中學邀請我們參加教師節典禮。校園裡面有孔子像,典禮開始先唱泰國國歌,又唱中華民國國歌,最後唱禮運大同篇。儀式跟台灣有點像又很不像,跟泰國有點像又很不像,時空與符號在那個場域交錯,混搭出有意思的東西,讓我開始有這個想法。2008、2009年深入研究,2010年拍攝。

Photo Credit:TIDF提供
我們可能對於泰緬邊境的歷史略知一二,但不知道這些儀式持續到現在,這讓我很震撼。這群人會讓我們有親切感,感覺很熟悉,但深聊後就覺得距離好遠,彼此截然不同。我想把這段歷史談一談,但因為太複雜,就開始走向不歸路了。
Q:滇緬三部曲很大部分在討論孤軍的「認同」,為什麼會想處理認同問題?台灣的認同是很混亂的,想藉著三部曲說些什麼?
其實三部曲就是要把孤軍的「認同」說清楚,你可以看到國、家、族彼此如何互相變化。以滇緬的孤軍為例,他們的國族認同是中華民國,族群認同是雲南民族。他們常說自己是嫁給泰國的一群人,乖乖聽話才能過好日子。這些老兵打仗的日子距今不遠,創傷與波折都還沒復原,加上台灣確實對滇緬的基礎建設有貢獻,他們會認同台灣、中華民國這點無庸置疑,只是法律將他們劃為泰國華人。下一代類似台灣的外省第二代,不一樣的是他們會講泰語,第三代就很像當地泰國人。
由此可見國家、族群、自我與土地認同是會轉變的,而且可能會交錯認同,像清境農場的孤軍第二代認同雲南文化,泰北孤軍第二代卻非常認同中華民國的文化,明明來自同一部隊,認同反而彼此錯置,我覺得認同問題台灣會一直面對,到最後要講的其實是台灣不是泰國。
縱使台灣的認同很混亂,我覺得也不需要有一個一定的答案,因為涉及個人的身處的時代背景等因素。念人類學理論就會知道認同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轉化的過程,沒有辦法說一定要認同什麼,也不用把你覺得對的答案強加於別人身上。
Q:拍攝滇緬三部曲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拍滇緬三部曲到後來會發現他們很多選擇之間開始出現矛盾,就會面臨是否放入影片的兩難。舉例而言,有個孤軍後裔來台灣念大學、學做咖啡,目的是要繼承帕黨的咖啡業,他有把帕黨山變成藍山的雄心。後來他想來台灣申請身分證,為了得到雙重國籍,未來做生意免簽很方便。他的選擇很務實,但是會讓人覺得是出自經濟考量結果,不是源自認同台灣。
如果被攝者的行為無法體現衝撞的力度,還會削弱觀眾對於人物的認同感,就會出現很多放與不放的矛盾。有的創作者會選擇不放,只讓他呈現一種面貌,但我覺得這是他們的現在式,應該要放,這樣就沒辦法像最開始的《邊城啟示錄》一樣強而有力。
《南國小兵》將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放映,詳細資訊如下:
《南國小兵》Southland Soldiers
李立劭LEE Li-shao|台灣Taiwan|2015|HDCPAM|B&W, Colour|55 min1961年,最後一批從緬甸撤回台灣的游擊部隊落腳荖濃溪畔。為求生存,男孩馬有福 ,10歳加入游擊隊,女孩趙全英,15歳擔任政工,他們四處征戰逃難;50多年來,叢林戰役已成回憶,他們擁抱宗教、開墾荒地,但開發熱潮帶來的砂石車卻在村庄裡來來 去去,對這群南國小兵來說,另一場沉默的戰役又將開始。
2016/05/05 19:30-20:30 慕哲咖啡(導演映後座談)
2016/05/09 21:40-22:35 光點華山(導演映後座談)
2016/05/10 17:10-18:05 光點華山(導演映後座談)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郭亮吟、藤田修平《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尋人、尋畫、尋史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