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eishi_青年畫家立石於展覽會場__立石壽美女士授權.jpg?auto=compress&h=90&q=80&w=15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影片製作從構想開始接近十年,第一次拍攝是訪問立石鐵臣的妻子立石壽美女士,當時她已經90多歲。立石鐵臣本人已經過世、找尋立石鐵臣留在台灣的重要畫作也相當難。
採訪、撰稿:田中美帆、梁以妮
郭亮吟與藤田修平導演的作品《灣生畫家-立石鐵臣》,透過立石鐵臣的畫家之眼與特異的灣生身份,帶出日治時代前後的台灣文化美術歷程,同時入圍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及「台灣競賽」。
立石鐵臣1905年出生於台灣,為當時臺灣總督府財務局事務官立石義雄之子,年少曾受過日本畫與西洋細密畫的訓練,也從事版畫、插繪、裝幀設計等創作形式,在當時可謂才氣洋溢的藝術家,並受邀成為「臺陽美術協會」創始成員之一。在極力壓制台灣本土文化的皇民化時期,立石鐵臣手執畫筆,在《民俗台灣》中細細描繪台灣的民俗文化與庶民的生活日常,至今仍影響深遠。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以立石鐵臣的故事,帶領觀眾以不同視角更細緻地看待台灣歷史、文化及美術史。以下為與郭亮吟導演的訪談紀要。
Q:郭導演長期關注台灣與日本的歷史連結一路延伸出多種台灣與日本國族間的思考,這樣的角度有特別的意義嗎?
藤田修平和我合作的劇情片和紀錄片,每部影片皆橫跨了台灣在戰前戰後的時期,每次拍攝,每次追尋,看似走過同一路徑,卻不斷有新的認識。透過不同族群、不同面向的探索,國境、時空的軸線,經緯穿梭,歷史的扇面緩緩展開,雖然它的面貌終究不可能完整,這也是台灣社會、歷史、族群的複雜性所賦予的命運。我們撿拾補綴,透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回看,歷史終將一次又一次向我們展現它嶄新不同的面貌。
Q:記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的契機為何?
2000年時,藤田修平和我都還是美國南加大電影系的學生時,他從美國來到台灣協助我拍攝,關於我阿公在戰後將日本人留在台灣的軍用飛機拆解機體製成鋁鍋的家族史。藤田因為協助史料搜尋和日語訪談等,有機會接觸台灣史,也對台灣多樣的族群社會文化等產生興趣,之後,他在台灣花蓮林田山籌備拍攝劇情片《寧靜夏日》,我擔任他的製片。

1942年台灣大學全體留用日籍人員合照。Photo Credit:TIDF提供、立石昭三先生授權
當我們在花蓮作田野調查時,得知花蓮曾有過日本人移民村,認識了「灣生」的歷史背景,我們一邊拍攝劇情片,同時也拍攝灣生日本人的口述訪談。因緣下,我們接觸到日本人畫家立石鐵臣所創作的台灣民俗圖繪,瞭解他和灣生日本人命運相似,然而他經歷戰爭,戰後被迫離開台灣失去大部分畫作,以及被遣返日本從新開始的創作人生卻又是獨特的。
他戰後追憶台灣生活,曾畫過《台灣畫冊》,其中一篇是畫他看台灣人在基隆碼頭送行一景,題名為《吾愛台灣》,內文最後也是「吾愛台灣,吾愛台灣」,不但重覆兩次,並加上紅點強調,台灣人的我初次讀到這裡時,內心十分撼動。

立石鐵臣畫作《稻村之崎》。Photo Credit:TIDF、寄暢園提供
藤田修平和我一起看立石鐵臣的油畫,可以強烈透過作品感受到他戰前的熱情濃烈,而戰後的冷烈抽象,這截然不同的畫風,引起了我們的好奇,開始探尋台灣風土到底如何深刻影響了立石鐵臣,這是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契機。
此外,2006年,製作完成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後,剛好有一個關於台灣美術前輩畫家系列紀錄片的製作計畫,黃明川導演邀請我製作其中關於立石鐵臣的部份,雖然那計畫最後沒能納入立石鐵臣,但我和藤田決定以自己的力量慢慢將影片完成。
擔任《綠的海平線》台語翻譯的王昭華小姐,正是雄獅出版社《灣生•風土•立石鐵臣》這本書的編輯,她介紹我認識作者邱函妮小姐,之後我邀請她們兩人擔任影片的諮詢顧問。
Q:為什麼紀錄片中出現了立石鐵臣孫女的聲音,但未在紀錄片中看到她的身影?
影片製作之初,我們即開始討論旁白該由誰來擔任。在立石家的一次訪談拍攝,和立石鐵臣的孫女立石彩子小姐初次見面,她提到因為這部紀錄片的拍攝,讓她有機會進一步認識自己素未謀面的祖父立石鐵臣,尤其是台灣時期的部分。立石彩子對立石鐵臣的印象,如同年輕世代對立石鐵臣的認識:熟悉又陌生。她本人並非專業的配音員,但她的聲音沈穩溫暖,讓我印象深刻,萌生請她擔任影片旁白的想法。

1933年第九回台展評審與畫家在李梅樹邸交流。Photo Credit:TIDF提供、立石壽美女士授權
立石鐵臣本人已經過世,若能由親族擔任影片旁白,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也遠比專業配音員的聲音令人感到親切。她代表了年輕的世代,在影片中沒有出現具體的形象,只藉由她的聲音帶領觀眾來認識立石鐵臣,她在片尾從以孫女的角度訴說的個人故事,拉近了年輕世代和立石鐵臣的距離。
Q:《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前後拍攝製作歷時多久?期間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影片製作從構想開始接近十年,第一次拍攝是訪問立石鐵臣的妻子立石壽美女士,當時她已經90多歲。最大的困難是面對現實境況,立石鐵臣本人已經過世、找尋立石鐵臣留在台灣的重要畫作也相當難,立石鐵臣和其家人也不知道畫作流落何方,我們雖曾透過許多收藏家和典藏單位的管道詢問,最後未能有收獲。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將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放映,詳細資訊如下: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Wansei Painter-Tetsuomi Tateishi
郭亮吟、藤田修平 2015 /日本、台灣 / 59min / 彩色 / DCP灣生,即日治時期出生於台灣的日本人。畫家立石鐵臣,1905年出生於台灣,曾親歷台灣戰後的秩序混亂,他在台期間的作品,記錄了台灣風土、人情和民俗。本片以獨特觀點切入二戰前後的台灣歷史,透過孫女旁白、遺留畫作與當事者的親身證言,追索政治、經濟、家庭之於其創作的影響,耗費近十年終於完成。
2016/05/07 15:20-16:20 華山光點(導演映後座談)
2016/05/11 13:00-14:00 華山光點(導演映後座談)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的幻夢歷史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