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蘇弘恩《靈山》祖父的山林、祖靈

2016/05/11 ,

評論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兩年舉辦一次,每屆歷時十天,選映來自全世界近140部紀錄片,並規劃專業競賽、論壇、工作坊,吸引來自國內外三萬以上的觀影人次,是亞洲最具規模、也備受期待的紀錄片盛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靈山》是蘇弘恩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身上留著太魯閣族與閩南人血液的他,穿梭在這兩種身份認同之間,讓他得以雙重視角來觀察台灣的原住民。

採訪、撰稿:柯沛青、陳芷儀

《靈山》是蘇弘恩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身上留著太魯閣族與閩南人血液的他,穿梭在這兩種身份認同之間,讓他得以雙重視角來觀察台灣的原住民。藉著記錄自己外公(太魯閣族)的部落生活,並在片中穿插描述原住民的歷史片段(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的政宣影片),與原住民正名的社會運動影像,這些不同時空的畫面,帶領觀者重新思考,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經歷。

難得的是,本片使用16mm底片拍攝,是目前紀錄片裡極為少見,其優美的畫面質感與一般數位拍攝的紀錄片明顯不同,導演用心營造觀者氛圍,是一部具「電影感」的紀錄片,深入帶領我們進入原民長者的部落生活與山林、獵物的互動,試著打破一般人對原住民的既有印象。這部作品,亦已獲得若干獎項的肯定。以下是導演訪談紀要:

Q:想拍這部紀錄片的起因?

一開始只是想做文化記錄。狩獵、祖靈文化,或是祭祀儀式,這些部落文化,一直慢慢地衰弱中,懂的人越來越少了,也找不到年輕一輩的接班人。我覺得如果這些東西以後都看不到會很可惜,應該把握機會為它做一點記錄。後來我去問舅舅有沒有適合記錄的角色,舅舅說:「拍你外公就好了啊!」就這樣開始了第一階段的記錄。

我記錄完外公的生活之後,很好奇是怎麼樣的經歷讓他有這些技能,我深入做了一些田野訪談,越來越瞭解他從小的求學、工作、再回到部落的過程,這可能跟他的生活背景有關,他的訪談終究會透露出一些跟當代政府政策相關的事情,所以我找了舊的資料、新聞畫面來對照,逐漸了解當時的情況,為什麼當時要做這些低階工作,我才慢慢地把這些東西加入影片裡。

初衷其實很簡單,就只是想做文化記錄而已,但後來就慢慢延伸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Q:為什麼選擇以16mm的底片拍攝?

一開始用數位器材拍了很長一段時間,也試圖用數位的素材剪接一些東西出來,可是我覺得達不到期望的效果,我想表現出山上很安靜、神聖的感覺,但是數位器材比較小,很多時候用手持拍攝影像會晃,感覺反而比較急促。後來覺得應該要換一個方式拍攝,所以變成大部分是定鏡拍攝。

在材質上,因為數位的影像還是沒有辦法呈現出那麼立體、漂亮的顏色,用數位拍攝的山上畫面有時候會覺得太銳利了,現實感太重,沒辦法傳達出外公在山上的那股靈性。後來攝影師給我看他以前用底片拍過的三分鐘左右的片段,畫面很安靜卻很有生命力,於是我就決定試著改用底片做接下來的拍攝。因為之前有用數位拍攝很多次的經驗,所以大概知道外公的活動方式、走位,這部片也等同拍了兩次,才有辦法做到現在這樣;另一方面是我外公開始習慣了有人在旁邊拍,他不太會理我們,很專注的做他的事,我們幾乎不會打擾到他。

Q:你怎麼看從日治時期、國民政府到今日,不同政權的統治對原住民的影響?

其實我當初並不知道每一個政權怎麼看待原住民,是訪談我外公之後才從網路、國家電影中心找到這些檔案。

Photo Credit:TIDF提供

Photo Credit:TIDF提供

我在訪談時,問到外公對日本人的印象、對台灣人的印象如何,他覺得日據時代生活比較嚴謹,台灣人執政的時候就比較隨便,現在的話就大家都是朋友。他國小的時候是受日本人管教的那群人,但老師對他滿好的,他可能沒有意識到與日本人之間的對立關係;對立感比較嚴重的可能是在他中年時期,去都市工作的時候常常會受到一些壓迫,那些壓迫可能比其他族群的勞工更嚴重,所以他中年的時候過得不是很好。

實際上在片中看到的上對下關係很明顯,政府認為自己給予原住民恩惠,用文明去教化這群「野蠻的一群人」,我覺得那是對立比較嚴重的時期。現在可能沒有那麼嚴重了,但是那些刻板印象還是多少存在大眾心裡面。例如一般人對原住民的第一印象,大部分都是很會唱歌、跳舞、很活潑,我覺得這就是刻板印象,而無意識的思想比起有意識的作為更可怕;如果是刻意去做的,大家也會知道是故意的,但無心的觀念其實就是刻劃在你腦袋裡的內化思想。

如果不導正這些觀念,仍然陳述相同的價值觀,所謂的轉型正義或洗刷污名就沒有辦法達成,所以必須反覆去告訴民眾,顛覆這些看法。

Q:拍這部片及其剪接方式,想傳達給觀者的是什麼樣的想法?

第一個想要傳達的是,一些平常沒辦法看到的影像,像是上山打獵的過程,那是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的核心,而不是平常會想到的那些唱歌跳舞的祭典,或是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像是喝酒之類的,我想要呈現的是當地生活的面貌,去修正人們對原住民的想像,洗刷既有印象。

Photo Credit:TIDF提供

Photo Credit:TIDF提供

第二個是用這樣的剪接方式,透過那些現在去看會覺得很荒謬,聽起來很可笑的新聞或政宣影像,提醒觀眾在成長過程中,這些思維是不是烙印在腦海中,然後去反思現在是否還有這樣的想法。另外那些影像的口白,多少也反映台灣發展的現況,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到現在,那些經濟型態的轉變,或是原住民生活型態的改變。

這部片其實就是想給予觀者很多面向的思考,不是只有單一的面向,這是我最想要做到的事情。

Q:片名為什麼取為《靈山》?

一開始拍攝時是想聚焦狩獵,不過後來想把題材訂得廣一點,所以先把片名暫訂作《山》,因為山是他整個生活的場域,所有文化的核心都聚集在其中。然後加一個「靈」字,因為我很喜歡原住民的祖靈信仰。在片中他有一段在拜拜時是唸著「回去吧!回去吧!」,意思是他把祖先從另外一個世界請過來,將祭品獻給他們之後,再把他們請回去的意思,祖靈的概念也是原住民文化的核心。

一個是場域,一個是文化,所以我就把它取名為《靈山》。另外我也有稍微採用了高行健的書《靈山》裡的一點概念,他寫作的人稱是用「我/你」來寫這部小說。我在片子也用了這個概念,在第一段中的敘述方式是以旁觀者的角色,「你」在山裡面怎樣怎樣,然後到中間我外公的口白,變成「我」如何如何。

《靈山》將於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放映,詳細資訊如下:

《靈山》The Mountain
蘇弘恩SU Hung-en|台灣Taiwan|2015|DCP|B&W, Colour|60 min

鏡頭凝視一位深居山中的太魯閣族耆老,他開始以最熟悉的語言,緩緩道來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歷史記憶,過往的檔案影像宛如回憶穿插其中,真實的生命樣貌變得不再單純。歷來的統治政權在台灣島嶼留下許多痕跡,也帶來文化上的影響,親身經歷這一切的原住民族,如何才能以「正名」的主體姿態參與其中。

2016.05.07 13:00-14:00 光點華山(導演映後座談)
2016.05.11 10:50-11:50 光點華山(導演映後座談)
2016.05.14 19:30-20:30 離線咖啡(導演映後座談)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

專題下則文章:

【TIDF】泳渡口水流成的長河:《河流和我的父親》的美學與歷史圖騰



2016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兩年一次的紀錄片盛會-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在2016年邁入第十屆了。作為亞洲重要的紀錄片盛事,TIDF期許自己在形塑獨立視野的同時,也能同理觀眾的需要;在與世界對話之際,兼具與在地的連結。而關鍵評論網也很高興能與策展單位合作,記錄並刊登本屆影展重要的評論。希望藉著這樣的專題,能讓各位更加認識紀錄片的世界,回應策展單位「與世界對話,與在地連結」的使命。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