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的紀錄片風格漸漸轉向於表述特定的導演觀點,透過個人生命與社會歷史的參照,導演與觀眾一同參與了質疑和批判的視覺經驗。
過去四十年來國際電影紀錄片製作顯著增加,電影學者勞拉・拉斯卡羅利(Laura Rascaroli)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數位影像與網際網路的廣泛影用;二方面是反映當前人類經歷後現代和全球化世界裡日益碎片化的反應和後果,以及設法反映對這一碎片化的需求和慾望。
觀看紀錄片的觀眾,往往被要求把電影當作導演的主觀反省,和導演建立關係,並分享或拒絕作者/導演的推理思路。同時,由於傳統紀錄片的權威被削弱,客觀性的光環也不再站得住腳,因此近年來的紀錄片風格漸漸轉向於表述特定的導演觀點,透過個人生命與社會歷史的參照,導演與觀眾一同參與了質疑和批判的視覺經驗。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從內容和形式上來看,2016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名單的十五部影片中,可分成三類,第一類為社會寫實敘事、第二類為日記和傳記錄像、第三類為自反性實驗影像。
社會寫實紀錄片,敘事工整且條理分明,這類紀錄片則像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展覽室,明確點題並適當配置歷史影像檔案,陳述差異性,客觀地梳理論述的因果關係,儘管這些紀錄片背後的故事總是動人心弦。
個人生命書寫則以人物為中心,挖掘日常背後複雜的網絡關係,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如同在星圖上定位座標的影像敘事裡,尋找有機的連結與情感的依存,將語言的陳述與生命的經驗放置於不同情境下重新反省。
自反性的實驗影像,則具有明確的傳記風格與體現導演的主觀性,確立後設的批判位置,或以角色扮演重回歷史現場,或游移於虛構與寫實的邊界內外,這種主觀性延續了新浪潮和歐洲、北美前衛電影的作者主義與反體制主義 。
寫實敘事是解嚴後台灣紀錄片的傳統類型之一,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與社會批判的觀點。李惠仁過去曾執導《不能戳的秘密》(2011)與《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2014)以調查式記錄揭露禽流感疫禽,其具爭議性的拍攝手法,新作《蘋果的滋味》(2015)大體為觀察式紀錄片,主要梳理台灣千禧年之後的媒體亂象,以黎智英與壹傳媒十年多來在地化的發展為主軸,以比較性的視野反思媒體壟斷、新聞專業與政商結構千絲萬縷的共生關係。

1933年第九回台展評審與畫家在李梅樹邸交流。Photo Credit:TIDF提供、立石壽美女士授權
郭亮吟繼前作《綠的海平線》(2006)後,與日本導演藤田修平合作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2015)剛好可與去年上映的紀錄片《灣生回家》(2015)互相參照,灣生議題不僅僅是重新定位日治在台日人的身分認同,也對殖民文化中台日藝術家的交涉活動有更深入的描繪。片中的主角立石鐵臣不僅是灣生畫家,也以其細密畫的繪畫技巧為戰前戰後台灣民俗文化留下豐富生動的作品,並與早期台灣學術界的互動甚密。
廖建華仍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研究生,曾參與文學創作的他,為其參與型紀錄片《末代叛亂犯》(2015)加入了後設的觀點,儘管分章分節的論述結構難免限制了歷史拼圖中意外的插曲,但同時也試圖奪回當時黨外政治運動充斥男性沙文主義激情下,刻意被遺忘的女性與原住民身影。
曾拍攝《瘋癲狂書道館》(2013)、《南島盛宴之花》(2014)的盧彥中,善於捕捉社會邊緣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此回與說書人吳樂天共處年餘,《就是這個聲音》(2015)蒐羅其親戚好友對這位奇人的不同觀點,同時也對照了吳樂天曾自編自導自演的《台灣英雄廖添丁》(1987)的片段,當年意氣風發,在盧彥中的鏡頭下反而是一個創傷纏身、把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重疊的靈魂。

Photo Credit:TIDF提供
日記和傳記錄像是另一類本屆入圍名單裡引人注目的次類型,多以個人生命經驗的書寫為主軸。李珮毓《有一天都要說再見》(2015)與李念修《河北台北》(2015)以家庭紀錄片形式出發,前者花去十年時間記錄家庭成員對因病去世的家中成員(導演的二姊)訴諸情感與語言的影像追憶,後者則以記錄外省老兵父親生命最後階段,作為其一生漂泊戰場與兩岸間的生命終曲。李珮毓的家庭錄像捕捉日常的生活空間與家庭成員活動的路線,導演與家中成員的對話與追憶填補了缺席者的空白。
李念修《河北台北》(2015)則為了理解父親來台前因國共內戰的顛沛流離,回到父親故鄉拍攝那從小聽聞卻陌生疏遠的地理空間。同時也在充滿裸女照片的父親臥房裡,尋獲躺在床邊的充氣娃娃、女扮男裝的意氣風發,和特寫鏡頭下充滿反共標語的老朽身驅。
同樣是家庭錄像,蘇宏恩的《靈山》(2015)追隨太魯閣族長輩的腳步老回顧其一生的生命經驗與早期日人宣傳影片、原住民運動的檔案互相參照,不多話的主角在鏡頭內的山林共同呼吸,是政權更迭之外,沈默堅毅的見證者。李立劭的《南國小兵》(2015)是其「緬甸游擊隊」系列第二部曲,一男一女兩位角色自述當年參與緬北游擊隊的過程,侃侃而談來台後重新開始的人生,以及在地化與當地社群的互動和觀察。特別是兩位角色所處的高雄農場近年來因為砂石開採以至於破壞了當地地景與生態,是本片另一個隱藏在歷史條件背後的批判觀點。

Photo Credit:TIDF提供
除了日記生命史與檔案影像之外,本屆有相當突出的自反性紀錄片。柯金源《海》(2015)透過大量海底攝影,近距離呈現壯美的深海景觀之餘,也反省漁民自海中獲取利益的同時對於魚群生態無形的破壞。黃信堯《雲之国》(2015)以距離台灣最近的那國島為主題,沒有人物和旁白,以大量長拍空鏡頭記錄島上的地景風貌,體現此島作為日本國土的邊緣性位置與台灣近代史的近似性命運。
趙德胤《挖玉石的人》(2015)延續對故鄉緬甸的攝製主題,貼近其兄長所組織的挖玉石團隊進入禁區,此片沒有多餘旁白,以固定式長拍鏡頭建立敘事,放大佛經音樂、收音機、電鑽等環境音的音畫配置,立體化挖玉勞動者日常的氣味。林婉玉的《台北抽搐》(2015)讓人驚豔的不只捕捉聲音藝術家林大旺的心靈日常,那些散落的詩文與表演,或甚至是林大旺自拍下的影像,乃是被攝者與拍攝者之間共同經歷的即興過程。
陳界仁的《殘響世界》(2015)以樂生療養院的歷史為其訴說的主體,不使用檔案影像,而是安排演員重回現場「扮演」和「重演」,在黑白影像裡重新如鬼魅般經歷院民反迫遷運動下,超現實與現實的演繹中試圖碰撞的體制與大歷史的所不願面對的靈魂。如果《殘響世界》是控訴不公義的集體吟唱,而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則是華麗耽美的現代主義史詩。

Photo Credit:TIDF提供
延續《物的追尋》(2008)、《待以名之的事物》(2010)兩部實驗電影對日常時間與物件的眷戀,《日曜日式散步者》(2015)回溯台灣第一個超現實集團「風車詩社」於日治時代的發展過程,一樣以「重演」與「扮演」的敘事策略,但切去頭部只剩身體和手部的演繹,輔以大量檔案影片、圖片、書籍的視覺地圖,以及日記、評論和詩句的日文獨白,勾勒日治時期台灣現代詩人受到超現實主義美學的洗禮,並搭建出詩人創作的空間與地景,在虛構與寫實之間圖繪那段被遺忘的台灣文學前衛運動。
台灣紀錄片在解開檔案的行動中看到多種可能,不但實踐在解構歷史、重寫歷史的策略上,也透過日記和自傳體影像的多元發聲,修補國族歷史敘事的不足與缺憾。
本屆台灣競賽影片中,囊括了個人家庭史、社會政治史、邊緣人物和文化批判等內容,形式上大多為觀察式或參與式紀錄片,部份遵循觀察式和參與式紀錄片結構,強調個人觀點與社會批判之餘,形式上則略為保守。反觀反身性的實驗性作品則跳脫傳統非劇情片的框架,可視為自傳性與反思性的散文電影(Essay Film)。
在當前日漸複雜的非虛構影片領域裡,紀錄片和劇情片正以富有挑戰性的方式進行融合,而這正是這類電影的範疇,他們都是作品中的強勢發聲者,他們主導音畫配置,並要求觀眾把它視為非常個人化的作品。這些作品表述導演個人的意見,重視與觀眾的直接對話。如果你硬要我推薦三部必看的佳作,那應該會是《日曜日式散步者》、《台北抽搐》和《殘響世界》。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日期:2016年5月6日至5月15日
地點: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TIDF】台灣競賽導演專訪:蘇弘恩《靈山》祖父的山林、祖靈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