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看電影吧!有時候我們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缺乏想像力!
文:周于萱(2016台灣國際勞工影展策展人、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
隨著社群網站及媒體的發展,加上手機和攝影器材的普及,影像不再是專業人士的專利。現在幾乎人手一機,隨時隨地都可以記錄身邊發生的事物,拍照或錄影、上傳、按讚、轉發,人人都是記者、導演也是觀眾,影像的傳播幾乎變成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除了媒體製造的新聞畫面之外,人人都能「自導自演」,用照片或影片來闡述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從那個映像管電視、查資料要到圖書館的年代,七、八年級的我們已經飛入雲端資訊時代,生活中的大小事幾乎都仰賴科技產品和網路,有什麼問題只要上網Google一下,或是拜臉書大神(在臉書上發問請網友回答問題)幾乎都能迎刃而解。但生活中總有幾件事情不是臉書跟Google可以解決的,例如說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世界,不再是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年代,但我們仍然努力、創新,試圖在紅海中創造一片藍海。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社會也毫不留情地滾動,輾壓那些被體制遺忘的人們,只能繼續在讓人望之卻步的房價、都更迫遷、低薪和高工時、過勞、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的夾縫中求生存。
台灣社會不太平靜,不論是誰執政,幾乎每年都有工人抗爭:1988年桃園客運罷工、新光紡織關廠抗爭、1989年遠東化織罷工、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1995年正大尼龍罷工、1996年東菱電子、聯福製衣關廠抗爭、2004年信州化學罷工、2005中華電信罷工、台灣中小企銀罷工、2011年太子汽車罷工、2012年華隆罷工、2013年國道收費員抗爭、2015年華潔工會罷工、2015年南山工會罷工、2015年韓國Hydis來台抗爭、2016年高鐵工會合法休假罷工,直到最近的華航空服員罷工,我們或多或少被捲進其中,或在旁搖旗助陣。但是在我們心中,卻有一股無法言表的陌生跟迷惘。這條路該怎麼走?
所幸有一些台灣的紀錄工作者及社運工作前輩,用紙筆、用相機、用攝影機記錄了台灣工人的歷史,讓我們得以透過文字和畫面,稍微碰觸到過去的經驗。儘管如此,在勞動這一塊我們的認識還是非常少:至今我們仍然鮮少在主流文化中,看見以勞工及勞動為主體的影像,加上勞動教育在教育體制中缺席,使得我們對勞工、勞動法令和工會的了解普遍都相當淺薄。面對生硬的勞動法規,連我自己都會忍不住打哈欠。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式能讓更多人以輕鬆,但深刻的方式去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

2011、2012台灣國際勞工影展
2011年底,應加拿大國際勞工影展(CLIFF)之邀,我和「高科技冷血青年」(現已轉型為「流水線上-血汗企業監督平台」)的夥伴,在「桃園群眾服務協會」和「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協助下,催生了一個屬於台灣草根人民的台灣國際勞工影展,共邀請7部國內影片、8部國外影片,以四個主題「在地故事」、「品牌背後」、「移住勞工」、「國際視野」在台灣做巡迴放映。
影展的首映在桃園的咖啡店及教堂,隔年在台北的NGO會館進行兩日的放映及座談,邀請朱學恆、世新社發所副教授陳信行、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時任綠黨中執委的王鐘銘、工會組織者杜光宇、田奇峰,從影片的內容延伸,以各種角度剖析勞動問題。
我們也與大專院校合作,在6間大學(輔大、政大、文化、世新、師大、東華)進行巡迴放映。獲得官方的肯定,與新北市勞工局合作連續四週放映及座談。影展期間播映超過80場,與超過3,500人次互動。觀眾對影展的反應熱烈,最後甚至代理了部分影展影片版權,讓錯過影展的台灣民眾之後仍然可以在圖書館借閱精采的影片。
透過這些來自美國、加拿大、菲律賓、中國的勞工影像,對照台灣的工人運動軌跡,我開始慢慢拼湊出這個世界的樣貌,看見世界各地的工人因全球生產鍊而發生關係,也得以一窺對我來說有些斷裂的工人運動史。
海外打工 VS 在台移工:看見青年處境
2012年6月週刊報導:「清大畢業生淪為澳洲屠夫」引發社會議論,一連串關於「台勞」「存第一桶金」「壯遊」「尋夢」的討論,讓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麼樣的異鄉壯遊及勞動,引起社會大眾如此極端的反應。於是我決定離開台灣,實際到澳洲體驗打工度假,卻隨即在該年年底爆發勞資爭議。雖然我透過澳洲及台灣的工會朋友協助,自行尋求澳洲的官方申訴管道解決了問題,卻發現這樣的勞資爭議案件並非個案,而我只是幸運獲得資源才能解決爭議。
2014年10月,九五聯盟再度接到台灣打工度假青年的申訴,這是的對象是台灣企業85度C在澳洲開設的分店爆發欠薪問題,我們跨海協助青年向澳洲政府申訴,卻直到2015年7月才澳洲官方才公布調查報告,嚴懲澳洲85度C並要求登報道歉。過程中也有許多台灣青年前來諮詢類似問題,突顯我國青年在海外面對勞動問題苦無資源及人力協助處理。
台灣每年有近兩萬名青年到澳洲打工,在語言、文化等隔閡的情況下,遭到剝削,求職詐騙、欠薪、缺乏工作保險、惡意開除、以工作為要脅的性騷擾、性侵害等案例層出不窮。我在澳洲的時候曾經私下詢問一些同為背包客的打工度假青年,發現為數不少都是為了還學貸、改善家境、尋求未來發展機會等經濟因素而離鄉背井。
返台後我在移工庇護中心工作了一陣子,接觸到很多與我年紀相仿的菲律賓、印尼籍移工,他們各自有不同的生命故事,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需要工作來養家。看著這些來台工作的青年移工,同樣在異鄉遭到剝削、欠薪、沒有工作保險、職場性騷擾等,再回頭看看海外打工的台灣青年,我發現這其實是這個世代許多年輕人的共同處境。
2013鐵馬影展:一道給自主公民的練習題
2013年,我在前輩的帶領下加入成為鐵馬影展策展成員,重啟沉寂3年的鐵馬影展,一方面將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與相關課題引介到台灣,一方面期許自己能夠為台灣本地長期與社會運動攜手的影像工作者,與亞洲及世界各地類似情境創作者,提供互相聯結、提攜、砥礪的舞台。

2013年鐵馬影展一共邀請國外影片21部、國內影片26部,以「進擊的自由主義」「食物政治/正智」「核能/不能」「台灣精選」四個主題,共放映46場。2013鐵馬影展亦與校園密切合作,除了辦理放映活動之外,亦配合舉行電影討論會、映後座談,校園放映總數近30場。
此外,由志工主導的開放策展放映亦多達40場,不只捲動自己居住所在的社區居民,也讓參與者了解鐵馬影展的在地多元精神。影展期間共邀請17位導演參與影片放映後的座談,包括1位印尼導演進行深入對談。配合影展主題,我們安排了五場專題座談:「新自由主義與在地影像培力」「好好吃~最初與最終的革命」「動物與我-關於牠的權利」「都更與影像記憶紋理」「開放策展衝三小」,一共邀請17位與談人,以專題方式與觀眾深入對談。
開放策展是我們在2013鐵馬影展的嶄新嘗試,期待透過志工的深入參與,真正讓影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我發現透過影片說故事,我們更能細細體會他人的處境,從中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而放映跟座談的過程中,更體會到除了既定形式之外,影展還能夠有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2014年全球勞工影展策展人大會
2014年,我獲邀參與由美國勞工聯盟(AFL-CIO)主辦的全球勞工影展策展人大會(Global Labor Film Festival Organizers Conference),美國勞工聯盟理事長Richard Trumka在策展人大會上的開幕致詞說明,發揚勞工文化之於社會的重要性,並且勉勵在座來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除了每年固定引進勞工影像之外,在影展期間亦應該透過更多元的形式觸及更多社會大眾,讓參與者能夠更深刻的體驗勞工文化並且看見勞工的歷史。
在這個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勞工影像是一塊敲門磚,從故事延伸擴大,讓參與者看見勞動者的身影,進而思考相關勞動議題,開啟社會對話才是社會改革的開始。
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
經過這一串的軌跡,我開始慢慢看見台灣與世界勞動的圖像。今年,我們有幸承辦臺北市政府勞動局的影展活動,題目訂為「青年貧窮:全球化下的窮忙世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回應我過去幾年的經驗,也試圖在低薪、彈性化的勞動市場裡,提出更多元的社會改革圖像。透過影像故事,我們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反思我們自身的處境,激發出更多的創新巧思來扭轉社會。
2016台灣國際勞工影展要做的是持續深耕並反思台灣的勞動文化,透過影像延伸成為工人與社會對話的介面,也讓影像能讓社會大眾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勞動、工會與社會運動。這是我所期待的2016台灣國際勞工影展。
來看電影吧!有時候我們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缺乏想像力!
影展資訊
名稱: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
時間:2016/08/26-09/04
地點:光點華山、慕哲咖啡、TEDxTaipei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青貧世代】《教師大聯盟》:從教師、家長、學生大團結出發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