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青貧世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加拿大的《失業世代》

2016/08/28 ,

評論

勞工影展

Photo Credit:勞工影展提供
勞工影展

勞工影展

由臺北市政府勞動局主辦,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承辦的「2019勞工影展:你我她的勞力事」,精選18部來自臺灣、美國、英國、法國、南韓、新加坡、匈牙利等國的影像作品,透過不同行業的案例,探討勞動環境中的性別議題,回顧勞動歷史,呈現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影響你我的職場及生活。自10月26日至11月3日期間,假光點華山電影館、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及師大公館校區等地播映。歡迎民眾免費參加。相關資訊請上官網:http://www.tilff.taipe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業世代》這部影片忠實描述了加拿大年輕人的困境,其中有很多啟示,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文: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一所大學旁的餐廳,服務生都是該大學國際關係系、地理系、歷史系等科系的畢業生,這些畢業生都一致認為,企業根本都用不到大學所學的專業,且其大學學歷貶值,一直處於低度就業狀態,讓他們必須再進去讀研究所,但也不知道讀完碩士會不會找到工作。

你以為這餐廳是在台灣嗎?不是,是在加拿大。

《無業世代》(Jobless generation)這部片描述加拿大面對青年失業率為總體失業率兩倍,有三分之一大學畢業生未充分就業,並有60%背負平均2.7萬加幣(約65萬台幣)的學貸,學歷通膨貶值,就業市場的服務業低薪工作充斥,年輕人的困境。

片中加拿大年輕人一致認為服務業是一條死路、一個陷阱,沒有未來。因為低薪且沒有可預期的職業生涯發展。加拿大青年人的困境,簡直跟台灣一模一樣,而台灣青年失業率是總體失業率的三倍多,薪資水準更低,相比之下更加嚴重,台灣的政府官員都應該來看看這部影片。

無業世代1
Photo Credit:勞工影展提供
畢業等於失業不是我們的專利,加拿大的大學生同樣面對如此困境。

這部影片不是只批判勞動力市場的剝削,反而花更大篇幅去探索大學教育體系的改革。例如某大學提出畢業六個月後,若找不到工作,可以回校免學費再進修一年等方案,以及加拿大政府更掌握全體大學所有科系當年度畢業與入學人數,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關聯,以調整大學的科系增長,不要讓讀大學成了一個惡夢騙局。

《無業世代》更探討了「無薪實習」的現象,並認為此將加劇貧富差距擴大,因為能夠忍受「無薪實習」的青年,家庭經濟都較優勢,可以作為後盾,也因此更容易找到比較優質的工作,排除掉那些貧窮家庭子女。片子後段,探討起加拿大的學用落差之下,加國大學教育內部的問題,接著記者開拔到青年失業率低到只有2.8%的瑞士,去探討瑞士的學徒制,如何讓學校與產業需求之間達到平衡。

瑞士高中生畢業之後,只有三分之一會進入大學,三分之二會進入「學徒制」的技術學校,每周工作三天,二天回學校,可以領取津貼。瑞士的學制強調從「做中學」,不管是實際操作維修農業機械,還是到銀行學習基礎會計記帳,都能夠在畢業後直接被職場所接受。

無業世代_02
Photo Credit:勞工影展提供

瑞士學徒制的成功,筆者認為在於其產業結構走向高技術性的產業,例如鐘錶、精密機械等,而且雇主團體有意識地負擔起訓練成本,而非依賴國家,這使得該產業與學校之間,自然搭起合作橋樑。這與台灣的企業高度依賴國家訓練現成人才,而不自己投入人才培育成本的模式大不相同。

無論如何,《無業世代》這部影片忠實描述了加拿大年輕人的困境,並探索教育與產業兩大體系內部的問題與因應之道,是一部精簡卻又深入的影片,其中有很多啟示,相當值得台灣借鏡,是一部很有建設性的分析、報導與記錄。

影展訊息

《無業世代》將於2016勞工影展中播映
名稱: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
時間:2016/08/26-09/04
地點:光點華山、慕哲咖啡、TEDxTaipei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

專題下則文章:

【青貧世代】《NY路邊攤》女性移工的奮鬥:「歐巴馬先生,你到底做了什麼? 」



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

2016勞工影展由台北市政府勞動局主辦,委託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承辦,於8月26日至9月4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院、慕哲咖啡以及 TEDxTaipei 進行放映及座談,全程都免費入場!影展期間將播映台灣、法國、日本、加拿大、巴基斯坦、美國等,國內外共十八部勞工議題紀錄片及電影。

本次影展的核心主題是「青年貧窮:全球化下的窮忙世代」,依此展開四個題目來回應主題:「青蘋果失樂園」、「拉開世界生產線」、「無名英雄的冒險旅程」、「面向陽光齊步走」。從新貧世代、非典型勞工、全球化的跨國生產,循序漸進拉開序幕,並且以團結作為解方,引導觀眾深入思考勞動、工會及生活相關議題。本次影展也特別邀請外籍導演來台,與學界、勞工團體及工會代表對談,希望讓社會大眾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勞動、工會與社會運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