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詹姆士.科爾塔達,《字字為真:美國自1870年以來的資訊演進史》一書作者而言,作為搜尋引擎龍頭的Google,在許多面向上不過是延續了數世紀以來的趨勢,而非真的做出創新。人們搜尋資料的方式便是一個例子。
文:Lily Rothman
譯:王國仲
要說Google在1998年9月4號成立至今的20年內改變了世界,相信沒有什麼人會反對。Google和它的母公司Alphabet,從發展無人汽車到和川普總統的糾葛,幾乎無所不包。
不過,對詹姆士.科爾塔達(James W. Cortada),《字字為真:美國自1870年以來的資訊演進史》(All the Facts: A History of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一書作者而言,作為搜尋引擎龍頭的Google,在許多面向上不過是延續了數世紀以來的趨勢,而非真的做出創新。人們搜尋資料的方式便是一個例子。
例如,其中一個趨勢是:關於任何你想搜尋的資訊,基本上都已經安放在某個角落,等著你去發掘(這也是Google的老本行)。
「懂得識字之後,你會學到有些資料和訊息,是以邏輯、架構性的方式,儲存在叫做『書本』的東西中。你不只學習書中內容,更了解到資訊架構的方法。」科爾塔達解釋,「人們讀得越多,他們寫下的東西也越多,建構的訊息架構也更龐大。在一段時間後,我敢肯定,到了18世紀,人們都會假設說:『我不知道有什麼書在討論這個議題,但肯定有關於本議題的書存在』。」
就美國而言——歷史脈絡大致與大眾識字率相呼應——,國會認知到此趨勢,並鼓勵其傳播。政府早期藉由郵資低廉的送報服務;晚近則主動發行免費資訊(如家政學),以促進大眾對新知的吸收。同時,科技進步也意味著資訊傳遞變得更便宜且容易。愈來愈多的答案不僅僅存在於「某個角落」,他們變得唾手可得、人人都能獲取。對科爾塔達而言,搜尋引擎和Google對技術的革新,只不過是朝趨勢方向邁出的另一步。唯一的區別,只在於頻率和數量。我們今天搜尋的訊息內容(健康撇步、食譜、新聞),也是另一個長期趨勢的延續。
「Google出現後,最新鮮的是它提供一個不同的平台和模式,讓人們能繼續找尋過去200年內他們一直搜尋的資訊。」他表示。也就是說,搜尋網路年代還是有些新東西——它也正改變我們和訊息的互動關係。
他解釋:「現今的搜尋模式,就好比我們翻開書本,先查看索引而非目錄。」
科爾塔達這麼認為:假設你想知道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是哪一年當選總統的。如果手邊有本百科全書,你可以查看JFK的條目並找到答案(1960年),不過同時你也得瀏覽他的出生日期、地點,以及其他更多的資訊。另一方面,如果手機在身上,只要刻意Google他當選的那一年,答案就會出現在第一條搜尋結果。愈常使用Google這類的服務,我們的大腦就愈傾向基於索引方式,來組織這個世界。同時也代表著,靠提供資訊為生的人們,將更著重於展示索引中的具體細節來吸引眼球。
導致的結果是,和祖先相比,我們與訊息互動的方式可說相當脫節。
「索引當然沒錯,我也經常使用,和我用Google搜尋的理由相同。但我們可能會碰上一個問題——沒有責怪Google的意思,這就是網路的特性——,人們只會獲得一小部分的漂流資訊(你愛怎麼稱呼都行),如同汪洋中漂浮的小碎塊。除了你想要的那部份之外,彼此沒有任何連結。」
舉例而言,如果你是個甘迺迪專家,「1960年」這個答案就夠你延伸許多相關內容。但如果對他一無所知,單一年份就無法給予太多資訊。此外,如果得到的答案是錯誤的,我們也沒有理由特別去懷疑它的真偽。就算搜尋結果為真,只要它和之前獲得的錯誤資訊相斥,你可能就會認為答案是錯的。你用有效率的方式得到答案,卻得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識來消化。
要有效使用搜尋引擎,了解電腦演算法的重要性早已不是新聞。就好比在請教鄰居一個困難的問題之前,先了解他們的教育程度。另外,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可能影響人們看待新訊息的方式。對你、對那些撰寫演算法、提供搜尋結果的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不過,當我們的消息來源愈獨立且分散,意識到這點就更加重要。
科爾塔達認為:「要生活在索引導向的世界中,我們將需要另一種識讀能力。新的識讀方式不可或缺,但我們對這種方式,卻還沒有完整的認識。」
或許我們能借助人工智慧。科爾塔達希望有一天,人工智能得以判斷你是否了解關於甘迺迪的一切——但他認為靠人類自己達成也是有希望的。
「資訊傳遞和接收受社會影響甚深,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運作索引導向的系統?我不確定現在大家是否有了答案。我已經71歲了,讓我告訴你一個小秘密:隨著時間演進,你能更具洞察力和識別力,明白要去哪裡獲得新訊息——訊息是可以被創造、形塑的——進而變得更聰明。在腦袋裡堆積更多垃圾,無助於此。」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科學研究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擁抱,有些人不喜歡?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