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Google成立滿20年,我們與訊息互動的方式卻愈脫節

2018/09/17 ,

評論

TIME

Photo Credit: 377053@Pixabay CC0
TIME

TIME

時代雜誌是全球最受信賴的新聞來源,透過卓越報導、文字與攝影捕捉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事件。時代集團旗下擁有100個經典品牌如時人(People)、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時代(Time)、與財星(Fortune)等雜誌,以及其他如英國創立的Decanter、Wallpaper等超過50個各式各樣的媒體品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詹姆士.科爾塔達,《字字為真:美國自1870年以來的資訊演進史》一書作者而言,作為搜尋引擎龍頭的Google,在許多面向上不過是延續了數世紀以來的趨勢,而非真的做出創新。人們搜尋資料的方式便是一個例子。

文:Lily Rothman
譯:王國仲

要說Google在1998年9月4號成立至今的20年內改變了世界,相信沒有什麼人會反對。Google和它的母公司Alphabet,從發展無人汽車到和川普總統的糾葛,幾乎無所不包。

不過,對詹姆士.科爾塔達(James W. Cortada),《字字為真:美國自1870年以來的資訊演進史》(All the Facts: A History of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一書作者而言,作為搜尋引擎龍頭的Google,在許多面向上不過是延續了數世紀以來的趨勢,而非真的做出創新。人們搜尋資料的方式便是一個例子。

例如,其中一個趨勢是:關於任何你想搜尋的資訊,基本上都已經安放在某個角落,等著你去發掘(這也是Google的老本行)。

「懂得識字之後,你會學到有些資料和訊息,是以邏輯、架構性的方式,儲存在叫做『書本』的東西中。你不只學習書中內容,更了解到資訊架構的方法。」科爾塔達解釋,「人們讀得越多,他們寫下的東西也越多,建構的訊息架構也更龐大。在一段時間後,我敢肯定,到了18世紀,人們都會假設說:『我不知道有什麼書在討論這個議題,但肯定有關於本議題的書存在』。」

就美國而言——歷史脈絡大致與大眾識字率相呼應——,國會認知到此趨勢,並鼓勵其傳播。政府早期藉由郵資低廉的送報服務;晚近則主動發行免費資訊(如家政學),以促進大眾對新知的吸收。同時,科技進步也意味著資訊傳遞變得更便宜且容易。愈來愈多的答案不僅僅存在於「某個角落」,他們變得唾手可得、人人都能獲取。對科爾塔達而言,搜尋引擎和Google對技術的革新,只不過是朝趨勢方向邁出的另一步。唯一的區別,只在於頻率和數量。我們今天搜尋的訊息內容(健康撇步、食譜、新聞),也是另一個長期趨勢的延續。

「Google出現後,最新鮮的是它提供一個不同的平台和模式,讓人們能繼續找尋過去200年內他們一直搜尋的資訊。」他表示。也就是說,搜尋網路年代還是有些新東西——它也正改變我們和訊息的互動關係。

他解釋:「現今的搜尋模式,就好比我們翻開書本,先查看索引而非目錄。」

科爾塔達這麼認為:假設你想知道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是哪一年當選總統的。如果手邊有本百科全書,你可以查看JFK的條目並找到答案(1960年),不過同時你也得瀏覽他的出生日期、地點,以及其他更多的資訊。另一方面,如果手機在身上,只要刻意Google他當選的那一年,答案就會出現在第一條搜尋結果。愈常使用Google這類的服務,我們的大腦就愈傾向基於索引方式,來組織這個世界。同時也代表著,靠提供資訊為生的人們,將更著重於展示索引中的具體細節來吸引眼球。

導致的結果是,和祖先相比,我們與訊息互動的方式可說相當脫節。

「索引當然沒錯,我也經常使用,和我用Google搜尋的理由相同。但我們可能會碰上一個問題——沒有責怪Google的意思,這就是網路的特性——,人們只會獲得一小部分的漂流資訊(你愛怎麼稱呼都行),如同汪洋中漂浮的小碎塊。除了你想要的那部份之外,彼此沒有任何連結。」

舉例而言,如果你是個甘迺迪專家,「1960年」這個答案就夠你延伸許多相關內容。但如果對他一無所知,單一年份就無法給予太多資訊。此外,如果得到的答案是錯誤的,我們也沒有理由特別去懷疑它的真偽。就算搜尋結果為真,只要它和之前獲得的錯誤資訊相斥,你可能就會認為答案是錯的。你用有效率的方式得到答案,卻得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識來消化。

要有效使用搜尋引擎,了解電腦演算法的重要性早已不是新聞。就好比在請教鄰居一個困難的問題之前,先了解他們的教育程度。另外,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可能影響人們看待新訊息的方式。對你、對那些撰寫演算法、提供搜尋結果的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不過,當我們的消息來源愈獨立且分散,意識到這點就更加重要。

科爾塔達認為:「要生活在索引導向的世界中,我們將需要另一種識讀能力。新的識讀方式不可或缺,但我們對這種方式,卻還沒有完整的認識。」

或許我們能借助人工智慧。科爾塔達希望有一天,人工智能得以判斷你是否了解關於甘迺迪的一切——但他認為靠人類自己達成也是有希望的。

「資訊傳遞和接收受社會影響甚深,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運作索引導向的系統?我不確定現在大家是否有了答案。我已經71歲了,讓我告訴你一個小秘密:隨著時間演進,你能更具洞察力和識別力,明白要去哪裡獲得新訊息——訊息是可以被創造、形塑的——進而變得更聰明。在腦袋裡堆積更多垃圾,無助於此。」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科學研究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擁抱,有些人不喜歡?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關鍵評論網》獨家獲得時代雜誌與財星雜誌全球中文數位版授權,將每日提供兩大媒體品牌文章的中文譯文,題材涵蓋國際政治、財經、科技、文化、歷史、生活、娛樂等各領域。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