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整體而言我同意人類太空旅行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在於它無形的影響。以及,雖然過去幾十年不像以前一樣能真實看到那些影響,但那些影響也一樣重要。
文:John Logsdon(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的榮譽教授,也是《The Penguin Book of Outer Space Exploration》這本書的編輯)
譯:洪新翰
約在60年前於1958年10月1日,美國太空總署(又稱NASA)正式開始營運時,它已經準備好回答這個問題: 「即使人類太空飛行有極高的成本和風險,為何仍要派人到太空?」
在這60年間,NASA派出超過400個不同的人,許多人都不只有一個任務。這樣的數字底下,僅24個人離開地球軌道外到月球然後回來;有3個人執行這樣的任務2次。其他人則留在地球附近。雖然私人投資的太空飛行,無論是否進入地球軌道,近幾年都正在發展當中,但到目前為止只有NASA及相對應的俄羅斯與中國政府發展技術來進行太空任務。
這60年的經驗應該足以讓大家看見投入公共資金將人們送進太空所帶來的成果。不過,也可能沒辦法。顯然人類太空飛行的好處一直有爭議。例如,由享譽社會的美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於2014年執行的一份觀察評估發現,「沒有任何有形、可被量化的好處——衍生的技術、吸引人才加入科學產業、科學知識等等——有辦法證明這些大量的投資有正向回饋。」研究的作者表示只有「無形的好處」可以證明「國家這些創新且持續的重要投資」是值得的,也觀察到「美國持續進入太空主要不是因為社會大眾希望他們這麼做,反而是因為由其他國家的設備和太空人進行太空探勘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現在人類進行操作和調查為太空活動增添了很多重要的價值。但整體而言我同意人類太空旅行的重要性一直以來都在於它無形的影響。以及,雖然過去幾十年不像以前一樣能真實看到那些影響,但那些影響也一樣重要。
長期以來,這是被元首層級認可的。甚至在NASA成立之前,由艾森豪總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在1958年6月發表的太空政策聲明宣布:「對一個外行人來說,真人探勘才能代表真的征服太空。沒有任何無人實驗可以取代真人探勘在世人心中的地位。」而在1961年5月甘迺迪總統建議以登陸月球作為國家目標,他的首席官員們表示「這不只是機器,而是一個真實的人在太空抓住了大家對世界的想像。」
當然,由阿波羅8號的太空人Bill Anders所拍攝的「地出」(Earthrise),這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讓大家重新認識到我們居住的家園,在漆黑的太空中僅是一塊脆弱的綠地。就如同詩人Archibald McLeish當時寫下的,這張照片讓我們「看見地球真實的樣子,在永恆的寂靜中漂浮,一顆渺小、蔚藍而美麗的星球」,並「看見我們一起身為地球上的一份子」。

自冷戰期間阿波羅計畫啟動後,美國太空飛行計畫的背景確實有很大的改變。太空人不再因為「做對的事」而瞬間變成名人。如今大部分美國人可能無法叫得出這些太空人的名字。即使如此,進入太空仍是個「抓住想像」的經驗。每當太空人和大家見面,穿上他們藍色的飛行裝,就會散發出「黃金般的光芒」,讓那個人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我們許多人都想自己走進太空裡。當NASA在2017年6月宣布消息時,有超過1萬8千個人申請成為12位進入太空的候選人。
團隊裡大部分的人都期待接下來10年能踏入月球表面,或在2030年成為第一批踏入火星的人類,再一次讓太空人變成探險家,而非只是訓練有素的工作者,離家數百哩進入太空執行任務。如果事情發生了,那麼人類進入太空的價值將會和阿波羅號太空人在1972年12月最後一次離開月球時有所不同。10年前,我和麻省理工的同事一同參與起草一篇報告談論關於「人類太空飛行的未來」,我相信這個報告的結論仍然是對的。
我們總結認為人類進入太空的最主要的理由是「探勘」。我們將其定義為「一種人類經驗所及範圍的延伸,帶領人類認識新的土地、情境與環境,擴張及重新定義這些事物對人類的意義。」我們認為「人類的存在及其伴隨的風險,讓太空飛行引起許多共鳴。探勘也有其道德意涵,因為它事實上是一種文化上的對話,存在於大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意義當中。」
如果按這個定義,從1972年12月阿波羅任務後,大部分美國於太空中做的事並不是探勘。多次發射太空梭和國際太空站的停留絕對有它的意義,但也許就像國家學院發現的,它無法完全證明這些成本是有價值的。不過,自從布希總統2004年發佈一項新計畫來「探索太空和發展人類在太陽系中的存在」,美國已經陸陸續續準備恢復人類在月球上或其他地方的探勘。2017年12月,川普總統簽署一份指令,呼籲NASA「和商業與國際上的夥伴合作,領導一個創新且可持續的探勘計畫,協助人類在太陽系中的發展」。
對我來說,執行這個指令後,將能證明太空探勘計畫付出的成本和風險是有價值的。明年夏天,我們將紀念人類首次踏入新天地的50週年,這也是時候採取下一步行動了。
© 2018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耶穌是王》:肯伊威斯特找到了上帝,卻失去了靈感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