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此措施目的本在於減少系統複雜性,但對某些人來說,反而增加額外阻礙。因為指紋與虹膜掃描的強制性要求,使得一些缺少手指或眼睛的痲瘋病患原有的政府福利被取消。
文:Billy Perrigo
譯:吳舜文
2018年9月26日,印度為世界上最大型的生物識別身份系統Aadhaar劃下一個重要里程碑。
當該計畫於2009年啟動時,印度政府為每位公民提供一組可供生物識別的身份編號,成為世界首度實施此措施的國家。印度政府表示,這些生物識別紀錄(虹膜掃描與指紋記錄)會與公民的身份編號連結,並用於國家與公民的實際互動,例如避免身份詐欺、更有效率地執行稅收,最終希望能節省政府支出。
全世界國家都在關注該計畫的成與敗。時至今日,印度12億人口都已記錄在生物識別系統內,其中包含近99%的成年人口。
然而,批評者表示該計畫雖採自願性,但卻日漸強加於印度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舉例來說,若公民沒有Aadhaar身份編號,幾乎不可能簽訂手機合約,或者開設銀行帳戶。
2018年9月26日,情況開始有所轉變。印度最高法院在一項頗具里程碑的裁決中表示,私營公司不該要求使用者提供Aadhaar資料以作為服務條件。
整體而言,最高法院支持Aadhaar系統的合法性,並稱該系統沒有違反印度人民的隱私權,因此可以持續運作。法官說道:「Aadhaar能讓邊緣群體享有尊嚴,而這樣的尊嚴勝過了隱私權。」
以下是關於Aadhaar系統的資訊:
Aadhaar是什麼?
Aadhaar在北印度語的意思是「基礎」,而該系統主要是以12位數的身份編號與指紋和虹膜掃描互作連結。登錄系統的每個用戶都擁有一張印有身份編號的卡片,作為掃描生物識別資料庫中的前後參照。Aadhaar卡並不能當作身份證明,但印度公民必須出示卡片以申請政府的福利金及社會服務。
Aadhaar背後動機在於打造一個全印度通用的單一識別集中系統,而不像舊款出生證和配給卡易受損或遺失的過時設計,使得農村貧困的邊緣人口在老舊系統下難以取得社會福利。
目前,越來越多印度的私營公司開始利用Aadhaar身份編號,以快速又省錢地「加載」新客戶。換句話說,銀行、電子錢包公司與保險公司,只要將顧客的Aadhaar卡與指紋機上讀數做確認比較,便能快速認證身份並提供客戶服務,而不像以往須經過冗長且昂貴的手續來確認身份,還要審查資料的正確性。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London’s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南亞研究所(South Asia Institute)主任愛德華・辛普森(Edward Simpson)教授表示:「這個計劃最初被視為是一種具成本效益又符合現代化的方式,能將龐大且記錄不完整的人口全納入一個單一數據庫。」
Aadhaar系統真的有用嗎?
廣義上來說,Aadhaar系統的技術確實適用於大多數印度人,因此可說是有用的。根據印度身份識別管理局中負責該計劃的一位官員指出,系統使用至今,已為印度政府省下多達124億美元。
但該系統也同時受到其他批評。辛普森說道:「計劃初期所產生的困難及官方迂腐,再加上身份識別經紀人(買賣Aadhaar系統中資料洩漏的中間商)的出現,都阻撓了Aadhaar計畫的順利實施。」此外,藉由登記Aadhaar身份編號來取得政府服務,目的本在於減少系統複雜性,但對某些人來說,反而增加額外阻礙。
以現有報告舉例來說,一些從未取得出生證明的移民與鄉村兒童,由於無法證明其身份並登記Aadhaar卡,因此沒辦法順利入學。再者,亦有報告指出,因為指紋與虹膜掃描的強制性措施,使得一些缺少手指或眼睛的痲瘋病患原有的政府福利被取消。
此外,維護隱私者也進一步提出其他問題。今(2018)年1月,印度《論壇報》(Tribune newspaper)聲稱,其手下記者試圖向身份識別經紀人購買Aadhaar資料庫中洩露出來的資訊,並發現僅需500盧布(相當於七美元)就能買到個資。
其他人亦提出擔憂,認為將個人生物識別資訊用於身份辨識系統上,不是個良好的奠基。一名律師米奇・克德里(Mishi Choudhary)在BBC文章中寫道:「就這樣一個資料庫而言,稍微有一點資料外洩的情況發生,對人們影響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因為任何人都沒辦法改變自己的基因,來因應資料外洩的情況。」
辛普森教授則對《時代雜誌》說道:「一方面而言,Aadhaar系統是對政府迂腐行政的一種介入,並確保公平且準確分配社會福利機制。與此同時,它也被視為隱私權的侵犯,因為政府得以介入私人及日常事務中,作為加強監控人民的一種手段。」

印度最高法院怎麼說?
印度最高法院表示,政府能繼續有效使用Aadhaar系統,但私營公司不能再輕易利用該系統來「加載」新用戶。
最高法院指出:「我們得到的結論是,Aadhaar法案是一項有益於人民,並旨在賦予數百萬印度人權利的法案。與此同時,這項法案也得確保資訊的安全,以避免資料遠程外洩的可能性。」
儘管資料外流貌似是印度政府在此系統上的缺失,但實際上Aadhaar仍發揮了原先預期的效用。然而,Aadhaar資料庫得以部份揭露給私營公司的操作,讓印度政府將十億多印度公民的資料公開給外人,而許多人也開始懷疑,就是這樣的資訊開放才導致2018年1月發生的危害性洩漏事件。
辛普森教授表示:「印度政府作出資料公開的決定,對於視Aadhaar為侵入或監視手段的不肖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勝利。」
其他觀察者怎麼說?
曾任Aadhaar系統負責人的南丹・奈里坎尼(Nandan Nilekani)表示,印度最高法院對該計畫作出「具里程碑的肯定判決」,並指出法院的決定再次「驗證Aadhaar的創立守則。」
其他觀察者則較具批判性。印度前議員桑賈伊・尼魯帕姆(Sanjay Nirupam)批評執政的印度人民黨,稱應該向那些「在政府壓力下,被迫讓手機與銀行帳戶連接Aadhaar系統」的印度人民道歉。
如同其他與印度最高法院有關的分歧,這場關於Aadhaar的辯論,背後隱含更多的是黨派政治。莫迪政府將Aadhaar系統視為促進發展,以及消除貧困的一種方式。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曾在今年1月份表示:「印度的發展因Aadhaar強而有力。」5月,莫迪更引述Aadhaar為印度人民黨在科技上領先在野黨的例證。(Aadhaar於2009年由印度國民大會黨推出,該黨作為莫迪為首的印度人民黨對手,一直執政到2014年為止,但自莫迪政府上台後便大大擴展了Aadhaar的功用。)
儘管如此,在野黨不斷強調到,「發展」常被用作是鞏固社會中富人利益的藉口,而在Aadhaar系統的情況下,這樣的發展卻是強迫大多數人進入一個受監視的系統,並更進一步排除被邊緣化的少數群體。
Aadhaar對其他國家意味著什麼?
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此形式的身份識別集中系統對印度而言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印度長期不斷致力於確保其龐大且多元化的人口,均能受到中央政府一致的公平對待。
如今,與生物識別技術類似的系統逐漸廣傳與便宜化的情況下,其他國家也開始對這樣的作法產生興趣。目前許多國家都會將指紋與虹膜掃描整合至護照中,不過尚未有國家像印度一樣,致力於將系統整合至公民與國家互動的基礎上,但或許未來將有所改變。
印度最高法院的裁決表明,若將國家身份識別系統與市場整合在一起,可能會引發隱私與資料安全的問題。至少目前對民主國家來說,這種作法可能會導致系統受到隱私法所限制。然而,與中國同樣作為威權主義的許多國家而言,則無須克服如此障礙。
辛普森教授最後表示:「在Aadhaar辯論中所提出的種種問題,不僅屬於印度政府的難題,更攸關了身份、資料,以及個人、公司與政府權利的全球性問題。」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暢銷歷史作家Joseph J. Ellis解釋美國開國元勳為什麼錯了?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