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波希米亞狂想曲》沒有刻意「掰直」墨裘瑞,但應該也相去不遠

2018/11/26 ,

評論

TIME

TIME

TIME

時代雜誌是全球最受信賴的新聞來源,透過卓越報導、文字與攝影捕捉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事件。時代集團旗下擁有100個經典品牌如時人(People)、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時代(Time)、與財星(Fortune)等雜誌,以及其他如英國創立的Decanter、Wallpaper等超過50個各式各樣的媒體品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墨裘瑞是自願沉溺於同性性愛或只是一個過客,這件事從未被充分探索。同性戀觀眾可能知道答案,但仍然對同性戀性愛感到噁心的異性戀觀眾永遠不會被迫面對這個問題。

文:Rich Juzwiak
譯:劉松宏

讓佛萊迪・墨裘瑞(Freddie Mercury)成為如此迷人的公眾人物的原因,同樣也讓他成為一位難以百分百呈現在電影之中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廣大粉絲群。單單考慮他的性傾向,你會在一個身材嬌小的男人身上看到各種謎團。他從來沒有正式出櫃,但是他的奇怪之處刻劃在他參與並命名為「皇后合唱團」的樂隊上。據說他對與男人發生性行為有著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但他最持久的關係似乎是一位他曾經與之訂婚的女人瑪麗・奧斯丁(Mary Austen,1991年因佛萊迪・墨裘瑞愛滋病去世後繼承了大部分財產)。他流暢地呈現出剛柔並濟的特質,同樣令人著迷的變裝皇后打扮以及1970年代起源於舊金山卡通風格的男性化「Castro clone」服裝(緊身牛仔褲、背心上衣、濃密的鬍子與誇張的肌肉)。

將墨裘瑞傳奇一生濃縮到好萊塢傳記電影本身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然而,新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的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和編劇安東尼・麥卡騰(Anthony McCarten)企圖完成這一目標,而且作為一部搖滾音樂劇電影,其故事跨越1970年代早期皇后合唱團的起源,再描述到皇后合唱團1985年慈善音樂會Live Aid的成功演出。更複雜的是強加於這部電影的無聊劇情,這些無聊劇情可能是考慮到最終的特別輔導級而設計的(這是有點令人困惑的地方:考慮到現在這部電影與當初的樂團全盛時期相距了幾十年)或是剪輯電影來保證分級。從各方面來看,墨裘瑞(和他的樂隊成員)並沒有過著特別輔導級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在《波希米亞狂想曲》中看到的只是一位傳奇男人的小部分輪廓。這部以皇后合唱團的標誌性歌曲命名的電影——一首被稱為有如瘋狂科學家式的原創歌曲,在電影中也有令人極度興奮的延伸創作——再觀看時會有個縈繞心頭的疑問:這是現實生活嗎?還是只是幻想出來的?

然對墨裘瑞同性戀生活的描述不是災難,一些網路評論家在今年早些時候,也就是這部電影的第一部預告片釋出時曾預測,電影劇情可能與墨裘瑞對抗愛滋病魔並去世一事有關。在電影中會提及他的愛滋病,但是有經過編劇創意的劇情修改:儘管墨裘瑞的愛滋病據說實際上是在1987年被診斷出來的,《波希米亞狂想曲》描述其診斷發生在1985年,也就是在演出Live Aid的時候。為了兼顧所有層面,《波希米亞狂想曲》有時候必須做些更動。

然而當你在觀賞這部電影時看到LGBTQ的歷史,會與同性戀觀眾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他們可能會被打動。這部電影至少不會讓觀眾輕易地忽視〈We Will Rock You〉這首歌背後的同性戀真實生活,因為這首歌曾在各大體育場的喇叭中響徹雲霄。在皇后合唱團第一次美國巡演期間,墨裘瑞在卡車站遇到了一個強壯熟男。後來,因為〈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在1980年獲得迪斯可愛好者的喜愛與共鳴,墨裘瑞探訪了一個可能以其紅色燈光和身穿皮革服裝男性代表Mineshaft的同性戀酒吧。(墨裘瑞最終於1985年因紐約市愛滋病危機不斷加劇而做出的無效措施,而被迫停止登台演出,但當時的報導卻刻意扭曲事實。)

你現在開始興奮到坐立難安了嗎?那就試著習慣吧。墨裘瑞是自願沉溺於同性性愛或只是一個過客,這件事從未被充分探索。同性戀觀眾可能知道答案,但仍然對同性戀性愛感到噁心的異性戀觀眾永遠不會被迫面對這個問題。

《波希米亞狂想曲》並沒有特別著墨於墨裘瑞的同志身份,但是透過於集中描述對於匿名、隨興性愛的喜好而產生的痛苦(寂寞與威脅生命的疾病)而非快樂,這部電影裡對墨裘瑞感情生活的相關描述不幸被扭曲了。

儘管如此,在這種龐大預算的傳記電影中尋找細微差別,就像在同志軟體Grindr上尋找真愛一樣;有可能發生,但機率很小。雖然墨裘瑞被認為是個同性戀者——在拍攝期間被解僱並被德克斯特・弗萊徹(Dexter Fletcher)取代的導演辛格——這部電影是為了與大眾對話。這部電影試圖讓全世界知道墨裘瑞的故事並不是完全不合理的:畢竟,他是一位超級巨星。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拼湊他作為一個同性戀者感受到的特別和帕西人將其視為流浪者冠軍這兩件事。

《波希米亞狂想曲》持續在音樂劇觀賞人數上有著耀眼成績,其中以拉米・馬立克(Rami Malek)引人入勝的演技精確演繹出真實的墨裘瑞。墨裘瑞的魅力是一種自然的力量,他的吸引力如此普遍以至於成為一個客觀事實。當墨裘瑞確實讓《波希米亞狂想曲》變得膚淺時,這部電影真的就像開口唱歌一樣,但這也正是重點。一個關鍵的場景是馬利克飾演的墨裘瑞在舞台上向瑪麗(露西・博恩頓〔Lucy Boynton〕飾)解釋道:「我就是那個我一直想成為的人。」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專題下則文章:

為何擁有強大魅力的領導人,並非正值混亂的美國所需要的?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關鍵評論網》獨家獲得時代雜誌與財星雜誌全球中文數位版授權,將每日提供兩大媒體品牌文章的中文譯文,題材涵蓋國際政治、財經、科技、文化、歷史、生活、娛樂等各領域。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