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身後遺留在網路上的足跡,會成為人類共同的網路數位遺產,不只會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無價之寶,也有助於未來世代對歷史紀錄與自我認識的理解。
文:Rachel E. Greenspan
譯:曾勢喨
Facebook上已故的使用者遲早會比活著的還多,而我們也該藉此思考保存集體數位歷史的重要性。
根據牛津大學網路學會(University of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4月23日發表於《大數據與社會》(Big Data & Society)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這個現象可能會在50年左右(也可能會更久一些)發生。研究的作者卡爾.歐曼(Carl J. Öhman)與大衛.華森(David Watson)結合了聯合國預估人口死亡率與成長率和Facebook使用者成長率的數據,指出大概在50年多一點後,Facebook上已死亡與活著的使用者會出現交叉。作者承認,他們的計算是假設2018年後Facebook的使用者成長出現停滯,但公司仍持續成長,但不論Facebook的使用者是否持續成長,這樣的交叉仍會在22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發生。
歐曼和華森希望他們的研究能提供一個有效且周全的政策,回應這樣的問題,處理我們身後遺留在網路上的足跡。
「去世的人遺留在網路上的數位遺產,會成為——或至少部分成為——我們共同的網路數位遺產,」作者寫道,「未來不只會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無價之寶,也有助於未來世代對歷史紀錄與自我認識的理解。」
研究者表示,他們做這樣的研究並非是為了批判社群媒體,而是要啟動數位資產與自我認同的對話。「我們想要帶進一個更為社群式的觀點,反思人們死去後在網路上遺留下數位遺產這件事,對整個社群的意義是什麼。」歐曼向《時代雜誌》回應道。
一個Facebook的發言人在聲明中回應,雖然他們不同意這個研究所做出的預測,但了解他們試圖提出的議題。「我們對於每個人生活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有深度尊重,也會對於數位時代中建立起偉大遺產(legacy)這件事嚴肅看待。」
事實上,Facebook已經採取了幾種方式來因應使用者的消亡。首先,根據Facebook的支援中心,一旦Facebook主動發現或家屬通知該用戶過世,他們的帳戶就會變成紀念帳號,發言人指出,現在Facebook有數十萬的紀念帳號,「隨著Facebook和旗下系列軟體用戶與服務增長,我們會持續致力幫助人們應對他們失去親友的傷痛。」
Facebook也正在處理使用者的頁面跳出已故親友的資訊,造成使用者不舒服的問題:例如出現在「推薦好友」欄,或寄出活動邀請等等。Facebook的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4月9日的新聞稿則寫道,公司希望能保留一個「能稱頌與延續已故親友精神與回憶的地方。」

就像生前遺囑一樣,Facebook使用者可以事前設定死後誰能夠進入他們的頁面,也可以選擇要不要在死後刪掉這個帳號。但這個功能不適用於未成年人,因此若家長想要進入他們已故的小孩的帳號,他們必須另外申請。為了避免這個功能被濫用,讓還在世的人被標記為已故,紀念帳號的申請必須要有證明文件,家人必須提供訃聞或是其他的證明讓Facebook進行審查。
若經親友在使用者死亡後申請,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也有提供紀念功能,但是帳號會被從此被凍結而無法登入,也不會再出現在Instagram的探索頁面,但原本的隱私與可視性設定則會保留。而Twitter,只允許死亡使用者的親人來申請刪除帳號。
歐曼和華森則不只關注個人用戶的數位歷史,他們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這本反烏托邦主義的書,講述了一個萬能政府與充滿無所不在監視裝置的未來)中引用了一句話:
我們,黨,掌控了所有的紀錄,所有的記憶,然後我們就掌握了過去,不是嗎?
華森告訴《時代雜誌》,《一九八四》是一個適切的比喻,因為個人歷史的總和就成為了我們集體的歷史,「掌握過去的力量絕非小事,而將這樣的力量集結於一間或少數幾間公司,就如同把這樣的力量賦予極權政府一樣有問題。」
歐曼表示,引用歐威爾的著作並非是對Facebook的一種批評,而是一種警告,讓我們了解不小心看待集體歷史的可能下場,「我們需要建立適當的機構和基礎設施,來處理這個問題。」其中的部分工作需要請求歷史學家、檔案學者和政策遊說的幫助,」華森說,他相信這樣的工作對於Facebook來說太巨大了,「我們不能認為能夠依賴一間以追求每季營利為目標的美國公司,處理這樣的世界數位遺產,這不現實。」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權力遊戲》向世界證明,影集絕對可以比小說好看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