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LGBTQ政治運動以石牆起義作為開端,然後以婚姻平權完美收場,讓我們省去了幾十年的基層政治行動讓這些轉變得以成真,連帶現今持續的許多同志運動也同樣獲益良多——而這些受到石牆酒吧記憶所啟發的種種行動,也將永存於LGBTQ的歷史檔案中。
文:Jason Baumann
譯:劉松宏
今年適逢石牆起義(stonewall riots)的50週年,這起事件是LGBTQ族群公開對抗恐同症和跨性別恐懼症、警察無端騷擾及組織犯罪剝削的時刻。該衝突始於1969年6月28日凌晨,並且持續了將近一週的時間。石牆酒吧是一間非法俱樂部,沒有販酒執照且由黑手黨控制,常常會有警方前來搜查。石牆酒吧經常吸引LGBTQ客群的光顧,主要是男同性戀者居多,也會有女同性戀者、變裝皇后、變性人以及性別不一致的客人。除了俱樂部本身的客群外,石牆酒吧更位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時空背景下,那裡有許多同性戀和跨性別青年流落在街頭,普遍都被家庭及社會所拋棄和排拒。
有鑑於LGBTQ同運分子在近幾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們很難回想起1950、1960年代LGBTQ多元性別人士在美國所遭受的欺凌壓迫。當時同性戀幾乎在美國的每一個州都是違法的,其刑責範圍從紐約的入監三個月到內華達州可能被判處終身監禁不等。同性戀也被精神科專家歸類為一種精神疾病;許多LGBTQ人士被迫接受長時間的精神分析以求痊癒,也可能受到來自精神科醫生和不願接受事實家庭的電擊治療或強迫住院。在紐約,LGBTQ人士還可能會被酒吧拒絕提供服務,或者因穿著與其法定性別不符而被逮捕。
1969年6月在石牆酒吧,那個決定性的夜晚,LGBTQ人士再次遭受迫害,俱樂部和街頭的LGBTQ人士自主地發起反擊。這場衝突象徵著美國LGBTQ政治運動的一個轉捩點,進而激起同志和跨性別解放運動的誕生。
該衝突過後,這個日期被社會大眾銘記於心,每年的LGBTQ同志遊行都適逢石牆起義的週年紀念日。但記憶往往不可靠,LGBTQ族群、各學者甚至石牆起義倖存的當事人都否認石牆酒吧發生的事情及其重要性。關於當事人、事件暴力程度、衝突背後的原因以及事情變化的方式與原因,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分歧。這些分歧都是由於缺乏事發當時的原始資料以及在學校和大學鮮少講授LGBTQ族群歷史的可悲事實所造成的。
幸運的是,目前仍保留一些紀錄當時事件始末的關鍵原始文件,包含政治傳單、海報、小雜誌和口述歷史訪談等等。紐約公共圖書館保留了這段歷史的大部分內容,並在「愛與反抗:石牆50週年紀念展」及全新精選集《石牆讀者》(The Stonewall Reader)中展示了一系列原始文件。這些資源使我們能夠親自接觸這個歷史性的一刻,並深入理解當事者的感受和事件本身的最終涵義。
這些文件中的其中一項是下面這張傳單:「當克里斯多弗街發生暴動時,你在哪裡?」這是石牆酒吧事件發生之後不久,由紐約的馬太辛協會(Mattachine Society)製作。

在社會大眾的記憶中,石牆起義通常會被認為是LGBTQ政治運動的開端。事實上從1950年代開始,LGBTQ族群就有了一個政治先鋒部隊,其中包括「馬太辛協會」和「比利蒂斯女兒」(The Daughters of Bilitis)等同志團體,以及艾利克森教育基金會(Erickson Educational Foundation)這種在美國各地成立小型機構的跨性別組織。此外,石牆起義也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同志運動;在更早之前,整個1960年代美國各地的LGBTQ族群都有與警察發生過類似衝突,包含洛杉磯、舊金山和費城。
這張傳單顯示石牆起義象徵著同志族群政治轉變的關鍵時刻。這起事件勾勒出1960年代LGBTQ同運人士的政治關注範圍,包括警察的無端騷擾、組織犯罪的剝削、同性戀的迫害和《性悖軌法》(sodomy laws)的不公正。同運人士也呼籲LGBTQ族群應多多參與政治,利用石牆起義作為團結的理由——從而幫助我們更能理解半世紀前的那個時刻。正如同志團體已經存在於當時並製作這張傳單的事實所表明的:這不只是一個開頭,而是一項新事物的開端。
早期的同志和跨性別運動人士經常仰賴異性戀專家,包括精神科醫師、律師和神職人員來證明同性戀的存在。這些先驅的裝扮服飾通常較為古板保守——男士穿著西裝、女性穿著合宜的裙子——並且經過精心設計。這張傳單也呼籲LGBTQ族群,包括城市裡的同志和跨性別青年人,在石牆起義的鼓舞下一起加入同志運動——而他們也做到了。這些新興的同運人士受到反主流文化以及反戰份子、黑人運動和女權主義運動的啟發,以激進的批判和對抗精神開啟了LGBTQ政治運動的新階段。例如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瑪莎・雪莉(Martha Shelley)等人組成了馬太辛行動協會,並迅速蛻變成「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接著又催生了一系列運動,包括同性戀行動聯盟(Gay Activists Alliance)、同志青年協會(Gay Youth)、基進女同志(Radicalesbians)、第三世界同性戀革命和街頭變裝行動革命者(Third World Gay Revolution and 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
發生在石牆酒吧的事件刺激新一代LGBTQ人士熱情踴躍地參與政治,並且改變了美國和全世界。有關石牆起義的許多軼事中,這些是被世人所遺漏的。LGBTQ政治運動以石牆起義作為開端,然後以婚姻平權完美收場,讓我們忽略了,是幾十年的基層政治行動讓這些轉變得以成真,連帶的許多抗爭也延續至今——而這些受到石牆酒吧記憶所啟發的種種行動,也將永存於LGBTQ的歷史檔案中。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耶穌是王》:肯伊威斯特找到了上帝,卻失去了靈感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