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你沒想到的5G時代隱憂:更多、更多的電子垃圾

2019/07/09 ,

評論

TIME

TIME

TIME

時代雜誌是全球最受信賴的新聞來源,透過卓越報導、文字與攝影捕捉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事件。時代集團旗下擁有100個經典品牌如時人(People)、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時代(Time)、與財星(Fortune)等雜誌,以及其他如英國創立的Decanter、Wallpaper等超過50個各式各樣的媒體品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鏡頭只有800萬畫素的智慧型手機、容量只有12G的平板電腦,工人拿著鐵鎚敲擊體積龐大設備或拆除危險零件,輸送帶上擺滿了等待毀滅的設備,一個個被送入機器裡,被分解為一堆銅、鋁、和鋼。

文:Alana Semuels
譯:Phyllia Hsu

身為一個對科技充滿渴望、資金充裕、準備將通訊技術全面升級進入5G時代的國家,美國還必須考量令人驚訝的環境成本:堆積如山的廢棄裝置。

回收龍頭ERI在加州弗雷斯諾(Fresno)的工廠,每個月要處理約600萬磅(約272萬公斤)的廢棄電子產品,像是鏡頭只有800萬畫素的智慧型手機、容量只有12G的平板電腦,每天都有許多這類產品抵達此處。有些工人拿著鐵鎚敲擊體積龐大的設備,有些人則負責拆除像是鋰電池這種具危險性的零件。整個場景就像一部扭曲的皮克斯電影,輸送帶上擺滿了等待毀滅的設備,它們一個個被送入機器裡,然後被分解為一堆銅、鋁、和鋼。

「在我們的社會,人們總是必須擁有最新、最棒的產品」亞倫·布魯姆(Aaron Blum),ERI的共同創辦人及營運長帶我們參觀工廠時這麼說。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在2017年美國人共花了710億美金在電話及通訊設備上,這幾乎是2010年的五倍,即使將通貨膨脹率計算進去後結果依舊如此(僅僅是Apple,去年就在國內售出6000萬隻iPhone)。當我們購買新產品時自然會淘汰舊的,這種消費週期使得電子產品成為世界上增加最快速的固體垃圾。

RTS2IZHM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當世界的網路技術升級到5G時,這一趨勢預計會增長得更加快速。

5G將為人類帶來更高速的網路及許多其他好處,但專家表示,這也將導致電子垃圾急遽增加,上百萬隻的智慧型手機、數據機及其他與5G網路不相容的設備將遭到淘汰。「我不認為人們真的瞭解這項轉變的嚴重性」,ERI的共同創辦人及董事長約翰·舍格里(John Shegerian)說。「在許多層面上,這是比黑白進入彩色、類比進入數位還要更大的轉變」。

這對ERI來說是一門好生意,他們向客戶收取電子產品並幫他們安全地刪除所有資料;另外,他們也靠翻新並轉售電子產品賺錢。但根據聯合國統計,美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電子垃圾被回收,其餘的不是被焚燒就是進了垃圾掩埋場。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電子垃圾往往含有汞或是鈹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

部分問題在於管理。美國只有19個州立法禁止將電子產品丟入一般垃圾,在沒有這條法律的地方,例如內華達州,電子產品往往被丟在普通的垃圾桶或回收箱,傑瑞米·華特絲(Jeremy Walters)說,他在一間專門處理固體廢棄物的公司Republic Services擔任社區關係經理。撇開環境問題不談,將紙類與易燃鋰電池放在一起壓縮本身就具危險性,回收中心的報告顯示,火災次數變多了。

即便有電子垃圾的相關法律,還是需要靠消費者來對這些老舊設備進行適當處理。但回收電子產品可能會帶來麻煩,人們不能只是將不需要的手機丟到房子外的垃圾桶,他們必須把這些電子產品送到商店,而店家有可能會支付一些錢,但也可能會向消費者收取處理費用。許多消費者不想帶給自己太多麻煩、或是不想要有多餘開銷,他們選擇將不要的設備丟進垃圾桶,或將它們藏進抽屜裡,幻想有一天這些電子產品會自己消失。「我們沒有辦法確保人們不會丟掉它」Walters說。

其中一種解決方法是讓電子產品像過去一樣長壽。

RTX1IUQQ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在ERI的工廠,Shegerian向我們展示了數十台1970到1980年代製造的電視機,這些電視機直到最近才停止運作;相反的,現在的科技公司則在加快汰換機器的腳步。大部分的智慧型手機沒辦法輕易更換電池、新的筆記型電腦與舊式充電器不相容、軟體公司推出在舊設備上無法運作的更新。

「現在的科技產品不如過去長壽,這是廠商為了迫使消費者加快更換速度的手段。」iFixit的創始人凱爾·溫斯(Kyle Wiens)說,該公司發表了許多教導大家如何自己修復、拆解電子產品的指南。以Apple的AirPods為例,它在使用兩年之後可能會出現充電問題,但Apple拒絕對此作出回應。

有些環保團體認為像Apple和三星這樣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應該自行承擔回收成本,在歐洲、加拿大及美國的部分地區已通過生產者責任延伸(EPR)之相關法律,規定製造商必須資助及成立報廢電器的回收系統。「全球性的EPR規範能讓競爭環境更公平,因為這沒辦法在自願的基礎上進行。」史考特·卡索(Scott Cassel),Product Stewardship Institute的創辦人說,這間機構是EPR法律的倡導者。「但美國拒絕改變現有的法規」。

儘管如此,有些公司正在加強自己的回收機制,不管是為了經濟利益還是為了推動公共關係(開採新的礦產會造成財務、環境及人力成本)。舉例來說,Apple於2018年推出Daisy,這是一款能回收智慧型手機的機器人,它每小時能拆除200部iPhone,且他們宣稱去年它從垃圾場掩埋場轉移了48000公噸的電子垃圾。

但與去年全球共5000萬噸的電子垃圾相比,這只是九牛一毛,而當消費者準備要將設備替換成最新的5G設備時,這個數字還會繼續飆升。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各國有可能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承諾嗎?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關鍵評論網》獨家獲得時代雜誌與財星雜誌全球中文數位版授權,將每日提供兩大媒體品牌文章的中文譯文,題材涵蓋國際政治、財經、科技、文化、歷史、生活、娛樂等各領域。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