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部分的真菌在室溫下都長得很好,但是只有小部分可以適應人體體溫的溫度。令人擔憂的是,室溫因全球暖化而升高後,某些菌種可能可以突破溫度限制帶。
文:SANYA MANSOOR
譯:彭于庭
致命的真菌感染病例出現在全球各個角落,一項旨在揭開該疾病神秘面紗的研究發現,罪魁禍首可能是全球暖化。
任何與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帶原者近距離接觸的人都有可能感染致死。第一起病例是日本一位耳部感染的病人,接著亞洲、非洲、南美洲的醫院也紛紛出現相同病例,但是病人之間並無明顯交集,因此找不出感染的原因。
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分子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系主任阿杜洛.卡薩德瓦博士(Arturo Casadevall)表示:「最奇怪的是同樣的菌種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全球3個大陸上,且它們基因並不相同。」卡薩德瓦博士也是星期二(7月23日)刊登在《mBio》期刊耳念珠菌研究的主要作者。
在過程中,卡薩德瓦博士的團隊仔細研究了耳念珠菌的進親。大部分的真菌無法在人體體溫的溫度生存,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耳念珠菌可能已經有辦法適應更高溫的環境。
大部分的真菌在室溫下都長得很好,但是只有小部分可以適應人體體溫的溫度。令人擔憂的是,室溫因全球暖化而升高後,某些菌種可能可以突破溫度限制帶。卡薩德瓦博士解釋,此溫度限制帶指的是在某些非常炎熱的地區,人體不會被真菌感染。但是一旦真菌可突破溫度的限制,耳念珠菌和其他菌類適應了較高的溫度,人類感染後可能死亡。
目前為止,已經有30個國家出現耳念珠菌病例,其中包含印度、南非和俄羅斯。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以下簡稱CPC)的資料,被這種帶有抗藥性的真菌感染的患者,超過三分之一最後會死亡。這種疾病在美國仍然少見,目前全國只有約680個確診病例,紐約至少有336起、伊利諾伊州180起,而紐澤西州有124起。
雖說如此,專家還是很擔心耳念珠菌。根據CDC,耳念珠菌很難偵測,因為它通常出現於已經感染其他病菌的人身上,症狀多數是發燒、畏寒,且用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免疫系統弱的人特別容易感染耳念珠菌。但是由於各國政府通常抱持謹慎態度,選擇不要明確報導此事以免製造恐慌,反而為此大規模感染事件更增添神秘感和混亂。
醫療工作者更擔心在照顧其他病人時,自己會不會也被感染;除了不希望自己感染外,也害怕再傳染給其他病人。去(2018)年5月,一名在布魯克林醫院接受腹部手術的老人感染了耳念珠菌,90天後死亡。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要替患者的病房整個消毒一遍,完全去除耳念珠菌得的痕跡很困難,因為「醫院需要特別的清潔設備,還要把天花板或地板磁磚換掉。」
更讓專家害怕的是,目前治療真菌感染的藥物有3種,但許多已知的耳念珠菌菌種至少對其中之一有抗藥性。CDC指出,超過三分之一的菌種對其中2種藥物有抗藥性,而某些菌種則對所有3種都有抗藥性。
卡薩德瓦表示,他的研究諭示人類可能即將面臨另一種因為真菌適應高溫後而造成的新疾病。他也表示,目前尚須更多研究來了解耳念珠菌的來源,也希望可以找到對抗該疾病的方法。他問:「我們該如何應對?在第一起案例出現10年之後,我們才慢慢把整個故事的拼圖拼湊出來。」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