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1960年代的示威抗議,揭露了美國陳抗者的下一步

2017/09/18 ,

評論

TIME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TIME

TIME

時代雜誌是全球最受信賴的新聞來源,透過卓越報導、文字與攝影捕捉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事件。時代集團旗下擁有100個經典品牌如時人(People)、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時代(Time)、與財星(Fortune)等雜誌,以及其他如英國創立的Decanter、Wallpaper等超過50個各式各樣的媒體品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維吉尼亞州夏綠蒂鎮發生的事情則昭示美國正處在一個新的抗議時代,雖然已經過了將近五十年,1968-70年間產生的模式可能正是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的抗議方式。

文:David Kaiser
譯:王國仲

大衛.凱薩(David Kaiser),一位歷史學家。曾在哈佛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威廉斯學院與海軍戰爭學院任教。他是七本書的作者,包括其最新著作"No End Save Victory: How FDR Led the Nation into War"。他住在麻薩諸塞州的敦特沃。

在1968年春天哥倫比亞大學爆發抗議活動後的兩年多,美國大學校園中暴力示威、霸佔校舍、警察逮捕與校園暫時關閉的事件層出不窮。現在,維吉尼亞州夏綠蒂鎮發生的事情則昭示美國正處在一個新的抗議時代,這次地點在街道上和大城市的公園中。雖然已經過了將近五十年,1968-70年間產生的模式可能正是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的抗議方式。

1968-70年之間,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對美國在越南及寮國、柬埔寨的軍事行動日趨反感。一次稍早(1964-65年)在伯克利發生的大規模抗議主要是與校園規範有關;到了1968年,學生的示威抗議則專注在反戰。學生們逐漸將敵意轉向校園中與戰爭有關的象徵,如替國防部做研究的研究機構和儲備軍官訓練團(ROTC)。最激進的學生-少數中的少數-加入了「爭取民主社會學生」組織(SDS)並將抗議行動提升至新的層級。各校的儲備軍官訓練團,包括肯特州和哈佛都遭到縱火;從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學生也跟上同樣的破壞性步伐,佔領行政大樓且破壞文件。1969年春天,我看到哈佛的學生們也在做一樣的事情。

這種佔領行為從未得到大多數學生支持,哈佛發生的事情甚至沒有得到大多數SDS成員的同意。但這些破壞激起學校的回應,召集警察(某些校區甚至有國民警衛隊進駐)以驅離占領者。警察們常以暴力解決問題,於是引起更多學生反彈——不少學生本來就認為SDS在這重大議題上站在對的一邊,只不過不認同他們的策略,也就是反抗行政單位。示威抗議的擴大常常導致校園必須關閉數天甚至幾周。

發生在夏綠蒂鎮的事件點出了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會在現今發生——對較小武裝組織行為的壓制導致更多群眾響應。

RTS1BNKX2
Photo Credit: Justin Id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夏綠蒂鎮事件的導火線-拆除聯邦紀念碑-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幾個月前,新紐奧良市市長蘭德里歐(Mitch Landrieu)在移除他們的紀念碑時表示「記得歷史與仰慕歷史是有區別的」,並認為南部邦聯在歷史與人性上都選錯了邊(個人認為所謂「歷史」,有時候代表著要保存他們,但紀念碑的拆除可說是姍姍來遲),但這些紀念碑對極右派組織與為數不少的南方白人來說仍有深刻的情感意義。

包括三K黨在內的極端主義團體聚集在夏綠蒂鎮,反對將李將軍的雕像從公園裡拆除,自由主義者則表明自身立場,做出回應。為了夏綠蒂鎮街頭主導權的對抗從一開始的非暴力轉變為兩派人馬的鬥毆事件,夏綠蒂鎮因此取消右派遊行。但反對遊行與抗議持續;一輛衝向遊行者的車輛奪走了希瑟.海耶(Heather Heyer)的生命;遭指控為肇事司機的男子被他以前的老師形容為「希特勒的崇拜者」;總統川普對此事件的反應充滿爭議性,他支持保留聯邦紀念碑的態度只會鼓勵並激起更多右翼組織的遊行。

全國各地現正計畫的遊行和反遊行部分和聯邦紀念碑的拆除與否有關,有些則不然。爆發嚴重暴力行為的可能性無窮無盡,而如果沒有在當地,甚至全國發布某些緊急狀態,是沒有辦法停止這些遊行的。在試著將暴徒繩之以法的同時,新的爭議必然隨之而來。正如過去發生的那樣,抗議者與反對者將彼此影響,讓情況越演越烈。

一九六零年代末期的經驗對中止這樣的循環並不抱太大期望。

當時有兩件事阻止了大學中的抗議事件:許多大學加入抗議活動,而且戰爭確實中止了。1970年春天,在尼克森入侵柬埔寨、四名學生遭肯特州國民警衛隊殺害後,大學行政部門加入了學生的陣線。他們先發制人的關閉各學院、取消考試並告訴學生把他們的時間拿來反對戰爭。到了第二年,美軍在越南的作戰已幾乎結束,也不再徵兵。當尼克森在1972年五月再次發動空中作戰時,校園抗議行動沒有再出現。

然而這一次的抗議並非針對可以被修改或放棄的政策。縱使所有雕像都被移除,我們仍會因為對「美國人」身分的不同意見而被撕裂(也是因為這個不同,才會有立場相反的兩大黨存在)。或許我們可以像在小羅斯福時代一樣,團結一心,成就一番大事業來度過這迫切的危機。星期三,川普總統在內華達州里諾的演講呼籲眾人團結一致,但很難相信此舉會有什麼效果——尤其是他才剛在前一天晚上藉攻擊對手來凝聚自己的支持者,還對一道有極高爭議性的牆念念不忘。

我們顯然缺少在七零年代使抗議循環結束的因素。除非發生了不可預見的事件,否則大概只能等待衝突的烈火燒盡,將對團結的追求留給新的世代。

© 2017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金磚五國前景如何?五個事實供你參考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關鍵評論網》獨家獲得時代雜誌與財星雜誌全球中文數位版授權,將每日提供兩大媒體品牌文章的中文譯文,題材涵蓋國際政治、財經、科技、文化、歷史、生活、娛樂等各領域。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