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導彈科技的日新月異,防禦計畫也早已改變。1960年代的地下碉堡或許仍舊屹立著,然而卻早已無法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某些汲汲營營於災難防備的人們或許仍繼續建造他們的地下碉堡,然而美國國內大致已無人談及後院地堡了。
文:Lily Rothman
翻譯:許鈺昕
假如你是個核武焦慮者(比起在21世紀,這是一種在冷戰高峰期更普遍出現的心理狀態),在看了近期的新聞後,也許正焦慮的思考該如何為最差的狀況做準備吧!
針對北韓威脅攻擊關島一事,川普(Donald Trump)在推特上發出「已準備好軍事作戰計畫等著你來!」的貼文回應。事實上,夏威夷早已宣布相關禦敵計畫。儘管夏威夷當局澄清所謂的禦敵計畫並不是50年前常見的笑話——「請臥倒並尋找掩護」,有鑑於北韓核武的報導,使人不難聯想到從前人們用來抵禦核武的手段。
不過,某些過去象徵性的禦核措施,如今早已被棄之為一般性的安全計畫了。比方說在過去,「後院地堡」曾長存於美國人的想像中,然而現實生活中它的全盛期僅如曇花一現。
根據《時代雜誌》早前的報導,1950年代的人們已證實在接近原爆點處,後院地堡根本無益於事,畢竟最初它是被設計用來保護城市居民的。1957年,Gaither委員會向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總統發表了一份報告書,裡頭列舉多項地下避難所可能引發的問題。首先,後院地堡所費不貲,令人望之卻步;其次,就算要蓋地下避難所,除非等到核子彈降落,我們永遠不知道該將其設置於何處;最後,即便將它放在一個對的地方,人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逃到避難所內。(當然,私人後院地堡的建造者和聯邦政府的考量不同,畢竟家就是個人理所當然的避難處)。
儘管如此,對於不是核爆直接攻擊點的人們而言,比起直接抵禦爆炸的避難所,某些人仍相信,防放射性塵埃的地下碉堡具有保護作用。畢竟對於非核爆直接攻擊處的人們而言,真正致命的是爆炸後的降塵。Gaither委員會聲明,「以相同基準的預算來看,專家小組找不到任何防衛性措施是真正能夠幫助更多人的」。儘管聯邦國防署曾鼓勵人們在核爆兩週後簡單自製地下避難所(當時他們相信核爆兩週後人們就能夠安全無虞的回到地面上活動),對於這些不同的防衛措施會達到什麼不同的防衛效果,人們並沒有共識。
《時代雜誌》1961年的報導顯示,1960年代前期,冷戰情勢急速緊繃,人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自行建造防放射性塵埃避難所。當時政府索求2億760萬美元(經通膨相當於現今的17億美元左右)來建造,並且在社區原有的避難所中囤積補給物,幫助人們準備好進入地下避難。與此同時,在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的呼籲下,人們開始自行建造自家的地下碉堡,因而使得相關機械必須品的價格飛升。

1961年,美國國防部發行了一項政策文宣,裡頭教導人們該如何防範放射性塵埃。儘管國防部強調公共避難所才是最理想的防衛點,小冊子裏頭也教導人們可以如何使用不到150美元的成本,建造自家的避難所。根據國防部的推估,這樣的避難所至少可以幫助人們減低100倍的的放射性塵埃攻擊力。
文宣裏頭還寫道:
當遇到核彈攻擊時,請事先準備好在地下避難所藏身至少兩個禮拜。若非必須,請勿輕易上到地面。放射性塵埃會在核爆後的頭兩天最具危險性,而且儘管在地下避難處仍不免會吸收些許輻射。必須注意,在危險期過後,您的自由行動權,取決於您接收了多少的輻射照射。因此,請不要無謂地將自己暴露於輻射中。
弔詭的是,不到一年,地下碉堡的風潮繁華落盡。
「當原子彈或氫彈爆炸,地下避難所無異於事先準備好的棺材和墓穴。沒有那種能讓人們在核爆期間噤聲待著的地下碉堡!」蘇聯國防部部長於1962年時說道。
對此,並非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上述說法。然而,人們開始達成一種共識——核爆所釋放的輻射以及同時必發生的破壞,並不是建造一個地下碉堡就能抵禦的了的。人們必須在地底下待超過兩個禮拜的時間才能夠確保安全,而那種人們被鼓勵製作快速又便宜的地下碉堡,顯然不足以抵禦核彈攻擊。
舉例而言,1961年的政府文宣中指示人們在地下碉堡中放置至少一個有蓋金屬桶,以作為衛生所需。不過試想一下,一群人們一同待在地底下數個月共用一個金屬馬桶,夠用嗎? 除此之外,日新月異的核能科技也意味著小型的防禦所將被淘汰。最重要的是,隨著冷戰結束,美國遭遇立即核武攻擊的可能性降低,想當年禦核計畫在國會中還被視為燙手山芋呢。
後續的幾年,隨著導彈科技的日新月異,以之相應的防禦計畫也早已改變。1960年代的地下碉堡或許仍舊屹立著,然而卻早已無法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某些汲汲營營於災難防備的人們或許仍繼續建造他們的地下碉堡,然而暫時而言,美國國內大致已無人談及防放射性塵埃的後院地堡了。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耶穌是王》:肯伊威斯特找到了上帝,卻失去了靈感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