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利斯表示,二次大戰期間,隨著音樂與錄音系統的進步,在球場上播放錄製好的音樂成為可能,演奏國歌活動便因此標準化,並從七局結束後的伸展時間移到於賽前播出。這項傳統也延伸至美式足球。
文:Olivia B. Waxman
翻譯:王國仲
週末,隨著川普(Donald Trump)總統繼續批評運動員在唱國歌時下跪抗議,全國的NFL球員也面對當《星條旗》在賽前奏起時該有何反應的問題。超過兩百位球員選擇坐著或跪下。
但國歌是如何成為美國職業運動賽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份呢?
「最早(關於在棒球場上演奏《星條旗》的)文獻紀錄可以追溯到1862年5月15日,於紐約布魯克林聯合球場(Union Baseball and Cricket Grounds)舉行的開幕戰。」馬克.菲利斯(Marc Ferris)在其著作《星條旗:美國國歌的不尋常故事》(Star-Spangled Banner:The Unlikely Story of America's National Anthem)中寫道。不過他稍後向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解釋,當時聘請樂隊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國歌演奏只有像開幕戰等「特殊場合」才會進行。
所謂「特殊場合」的其中一個例子是1918年9月5日舉行的世界大賽開幕戰。
根據世界大戰百年委員會(World War I Centennial Commission)的統計,當時美國人對世界大戰感到極度震驚和憂慮,以至於那場比賽「差點打不成」。「為對士兵表示尊重,相關單位原本想取消芝加哥小熊和波士頓紅襪之間的世界大賽。不過當消息公布後,在法國作戰的美國士兵表示渴望知道比賽結果,所以比賽繼續進行。」(若以地方層級看來,芝加哥居民在聯邦大樓遭到攻擊,造成郵局內四人死亡後,懷疑勞工分子介入與反對工會的聲浪已達爆發邊緣。)

紅襪隊三壘手、准假中的海軍水手佛雷德.湯瑪斯(Fred Thomas)對《星條旗》的表現是如此動人,以至於紐約時報把原來報導比賽結果的篇幅拿來描述湯瑪斯的反應:
和棒球史上發生的任何事件截然不同,今天下午於柯明斯克球場舉行的世界大賽開幕戰——芝加哥小熊對波士頓紅襪,在七局結束的伸展休息時間迎來了偉大的一刻:19,274名觀眾站起來伸展身軀,樂團中響起《星條旗》的旋律。
所有人停止哈欠、脫帽露出頭頂,球員快速轉身面對音樂。美國海軍佛雷德.湯瑪斯正在致意,他站得直挺,目光緊盯右外野在高聳旗桿頂上飄揚的旗幟。剛開始有些人跟隨,稍後有更多人加入。當剩下最後幾個音符時,氣勢磅礡的旋律橫過球場。最後,旁觀群眾中爆出振奮人心的如雷掌聲;本日最熱情的吶喊聲直衝雲霄。
所有球迷都心繫戰場。由國歌爆發的愛國激情吶喊遠超過在波紅襪隊左投貝比魯斯(Babe Ruth)技壓「河馬」馮恩(Hippo Him Vaughn),以1:0勝出後的歡呼聲。
然而,縱使泰唔士報把它稱為國歌,當時在技術上還不算是。《星條旗》當時不過是美國陸軍和海軍的軍歌,但將一路傳唱至今(就連小熊隊的世界大賽紀錄都不會)。美國職棒大聯盟官方歷史學家約翰.索恩(John Thorn)在七月的一則報導中告訴美聯社:「1918年世界大賽上的真情流露、熱情和愛國情操對《星條旗》成為美國國歌功不可沒。」
胡佛總統(Herbert Hoover)於1931年簽署一項法案,確立了《星條旗》的國歌地位,也是美國史上第一次有了國歌。
菲利斯表示,二次大戰期間,隨著音樂與錄音系統的進步,在球場上播放錄製好的音樂成為可能,演奏國歌活動便因此標準化,並從七局結束後的伸展時間移到於賽前播出。這項傳統也延伸至美式足球。
在二戰結束、日本宣佈投降後,NFL專員艾莫.雷登(Elmer Layden)呼籲所有球隊都應該在賽前演奏《星條旗》。他宣稱:「國歌應該和開球一樣都是比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能因為戰爭結束便棄之不顧。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它代表的意義。」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