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研究:牙膏的化學物質會累積在牙刷,殘留時間可長達兩週

2017/11/12 ,

評論

TIME

Photo Credit: Kenneth Lu@Flickr CC BY 2.0
TIME

TIME

時代雜誌是全球最受信賴的新聞來源,透過卓越報導、文字與攝影捕捉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事件。時代集團旗下擁有100個經典品牌如時人(People)、運動畫報(Sports Illustrated)、時代(Time)、與財星(Fortune)等雜誌,以及其他如英國創立的Decanter、Wallpaper等超過50個各式各樣的媒體品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新研究發現,牙膏中的化學物質會累積在牙刷中,而且即使你更換了其他牙膏品牌,這些原先殘留的物質並不會消失。

文:Alexandra Sifferlin
譯:許睿洋

最新研究發現,牙膏中的化學物質會累積在牙刷中,而且即使你更換了其他牙膏品牌,這些原先殘留的物質並不會消失。

研究人員檢驗了具抗菌性的化合物「三氯沙」(triclosan)。由於製造商無法證明長期使用該化合物的安全性,以及是否能比肥皂或清水更有效地預防感染,美國聯邦當局已於2016年下令禁止在非處方藥品(如抗菌肥皂和洗手乳)中添加三氯沙。曝曬於高劑量的三氯沙之下可能會增強細菌的耐藥性,並導致人體的荷爾蒙與腸胃健康等問題。然而,三氯沙仍被用於一些牙膏當中,研究人員表示它會累積在牙刷刷毛和刷頭的其他部分。發表於本周三(編按:原文發表時間為10月25日)的最新研究指出,即使人們改成使用不含該成分的牙膏品牌,堆積在牙刷中的三氯沙仍會微量地釋放到人們的口腔中。

研究人員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不認為口腔接觸含三氯沙的牙膏為一種健康風險,但消費者仍會想知道在他們更換成不含該化學物質的牙膏後,是否還會暴露於任何他們不想要的成分之下。

三氯沙主要被發現於標榜「抗菌」的牙膏中,而高露潔(Colgate)正是目前唯一生產含三氯沙牙膏的品牌。

在發表於知名期刊《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建構了一個刷牙模擬器來再造一個每日建議的刷牙規律:每次兩分鐘、一天兩次、長達三個月。他們測試了22款銷售最佳的牙刷,包含4種兒童牙刷,並且搭配使用不同牙膏:6種含三氯沙牙膏與其他不含的牙膏種類。

在經過模擬刷牙後,他們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牙刷累積了大量的三氯沙在其刷毛之中。研究人員表示,即便使用者已經改用不含三氯沙的牙膏,這些成分仍可能會釋放到他們的口腔中。牙刷中累積的三氯沙含量大約是人們刷牙時接觸到的7至12.5倍。他們也發現,在換成不含三氯沙的牙膏後,該成分仍會留在刷毛中長達兩周。

若想要避免刷牙時接觸三氯沙,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可以換成沒有三氯沙的牙膏品牌並購買新的牙刷。該研究的作者、也是麻州大學愛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博士後研究員Jie Han說:「人們沒有注意到三氯沙會從牙刷釋放回他們的口中。」他們還指出,丟棄的牙刷可能是造成環境中含有三氯沙的來源。

關於此研究,高露潔寄了以下的評論給《時代雜誌》作為回應:

「高露潔全效牙膏」(Colgate Total toothpaste)的獨家配方中含有0.3%的抗菌成份三氯沙,用以對抗有害的、且會造成牙齦炎的牙菌斑,該成分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證實有效且安全。而根據此研究,作者聲明他們不認為三氯沙的口腔接觸是健康風險。而其研究也顯示,從牙刷釋放出的三氯沙成分僅是單次使用含三氯沙牙膏標準劑量的一小部分,且遠比含三氯沙牙膏的安全用量3.0毫克還要少。

研究人員還發現牙膏中的其他化學物質也會累積在牙刷中,只是不知道它們會造成哪些危害。他們也指出,其他個人護理用品(如沐浴海綿)會吸收並卡有化學物質。總的來說,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引起大眾對於這些產品是如何被設計的廣泛疑問。他們目前正著手研究這些產品如何吸收化學物質。

該研究的作者、也是麻州大學愛姆赫斯特分校助理研究員的Wei Qiu說:「我們希望科學家、消費者和設計人員都能回過頭來,看看他們的商品和看看自己都接觸到了哪些化學物質。(關於化學物質的)吸收與釋放是否會在日常的使用中發生?」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小熊維尼背後的真實人生



【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關鍵評論網》獨家獲得時代雜誌與財星雜誌全球中文數位版授權,將每日提供兩大媒體品牌文章的中文譯文,題材涵蓋國際政治、財經、科技、文化、歷史、生活、娛樂等各領域。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