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哈格拉夫斯說:「『緬懷與祈禱』根本一點屁用也沒有。」重複使用相同的字句只會讓人覺得大規模槍擊案變得越來越尋常,而且不值得持續深入的關注,後續也就不會採取更積極的立法作為。
文:Katy Steinmetz
譯:黃獻寬
週日(11/5),德州索塞蘭泉教堂發生了一起駭人的槍擊事件,為此,官方舉辦了一場悼念式的網球比賽,一些政治人物因這起大規模槍擊案發表了一些「緬懷與祈禱」(thoughts and prayers)的言論,有人則批評這種「以緬懷與祈禱代替實質性作為」的態度。週三(11/8)晚間播出的《薩曼莎比之全面開戰》(Full Frontal with Samantha Bee),主持人薩曼莎・比(Samantha Bee)甚至找來了一個福音合唱團演唱這句話。這些批判者(通常是自由主義者)又會因為他們摒棄「緬懷與祈禱」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們被認為是以偏見維護偏見。
圍繞著(緬懷與祈禱)這句話的爭論甚囂塵上,以槍枝管制、宗教管制為主,這兩者是導致美國社會分裂的核心議題。但這和言語的重複使用也有關係,當我們遇到一些敏感的議題,耳中聽到的總是這些陳腔濫調,自然而然會產生一些複雜的情緒。
「不論是漂亮話、垃圾話,『老生常談』(cliché)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It’s Been Said Before: A Guide to the Use and Abuse of Cliches》的作者奧林・哈格拉夫斯說:「悲劇發生時,說出口的總是一些漂亮話。」
不過,這種話聽多了還是可能會膩。
這個詞最早是來自印刷:1800年代,一塊能用來製造印刷板的板模〔板模(block)一開始的名稱是刻板(stereotype),這個稱謂的流變顯然不是巧合〕被命名為cliché,這個詞後來演變成為我們現在使用上的意思,通常是負面形容一種表達方式因為過度使用而不再深刻,當你在考卷上看到這個評語,大概就知道自己為此丟了一些分數。
正如哈格拉夫斯在他的書中所述,要明確指出何者為老生常談實非易事,畢竟也沒有一個全球性的投票,供英語使用者表決什麼用詞已經不具原創性了。即使人們同意某些詞彙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真的在適合使用的時候,他們總會忽略這一點。當你第一次聽見「勇往直前」( throwing caution to the wind)或者「赴湯蹈火」( hell or high water),總是會為其精鍊與詩意的表達感到讚嘆,自然不會覺得那是被過度使用的老生常談。甚至聽過上千次之後,仍舊覺得這樣的用法是最好的,要精準表示一個狀態或者現象,實在沒別的更好的選擇。「最初、第一次使用的時候,通常都是極為恰當、精妙到了極點,且具有原創性」哈格拉夫斯說:「這也是大家開始模仿使用的原因。」
政治人物或者記者,由於他們工作性質之故,用詞上時常會出現陳腔濫調。像是荼毒大眾一般地不斷重複使用這些詞彙,是因為他們要向一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人傳達訊息,為了避免自己的意思被誤解,甚至露出言語破綻被人攻擊(雖然這對他們來說大概很習慣了),他們只能這樣。老生常談老被拿來用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精巧準確,更因為用起來很安全。使用老生常談的時候,你大可以預設別人都能瞭解你想表達什麼,畢竟在你之前,已經有無數的人講過同樣的話,使這些用詞變成人們嗤之以鼻的老梗。
同樣的,沒有人想在悲劇發生的時候,堆砌詞藻,組合出複雜的言辭來吸引旁人的注意。悲傷常會使我們脫離邏輯,甚至語言本身,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一些慘案發生後,會選擇簡單表示「這種悲痛難以言喻」。但在人們失去至親的時候,使用老生常談也有其風險,就像我們使用了數個世紀之久的「緬懷與祈禱」。
哈格拉夫斯指出,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特別喜歡將這句話放入哀悼儀式的總統致詞裡頭(現在他還是很喜歡講這句話)。這句話隱含的情緒是具有正面意涵的,表達傷痛的同時,也充滿療癒的希望,政治人物或者政治性言論使用這句話的次數多不勝數。「面對悲劇,沒有人想講錯話。」哈格拉夫斯說:「因此把其他人說過的話,或者人們早就了然於心的句子再說一遍,感覺就不會說錯話。」
他指出,也就是說,除非在那個場合還需要講些別的話,否則對很多人而言「那就是該點明的問題」。
他參考了那些在致命慘案發生後,嘲弄這類用語的網路幽默(memes),像是Netflix某一集的《馬男波傑克》(BoJack Horseman),還有一個線上遊戲的玩家們嘲諷地邀請別人一起用「緬懷與祈禱」阻止大規模槍擊案。「那些在網路上流行的想法是這樣的。」哈格拉夫斯說:「『緬懷與祈禱』根本一點屁用也沒有。」重複使用相同的字句只會讓人覺得大規模槍擊案變得越來越尋常,而且不值得持續深入的關注,後續也就不會採取更積極的立法作為。
因此,儘管失去親友的人會接受「緬懷與祈禱」的安慰,不管他們有沒有因此感覺好一點(這個反應就像收到慰問卡片,而卡片上面除了寄件者的姓名之外沒別的東西),其他人卻可能因此感覺受辱。在人們遭遇憾事,心如刀絞的時刻,對他們說些老生常談,可能讓人感覺他們的悲痛不值得更深刻、具體的言語去描述。尤其是來自於政治人物的嘴,更容易教人感覺那只是表面的同情,而非真正要同理受害者的感受。
那究竟該怎麼辦?在下一次難以言喻、教人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時,他們還應該說出「緬懷與祈禱」這樣的話嗎?當然,只要他們想講,他們就會講,畢竟這是人們所能想到最合適的用詞。但是他們也要有所警覺言語所能導向的不同方向,老生常談就是一柄雙面刃。
同時,對「緬懷與祈禱」的批判可能也代表他們正落入一個形式化的陷阱。就這一點來說,「緬懷與祈禱」受到的批評只比政治人物所受的非難輕微一點。「厭惡『緬懷與祈禱』的反應現在也已經成了一種陳腔濫調。」哈格拉夫斯說:「對於這個面向,我們很需要深刻地從根本去思考。」
© 2017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專題下則文章:
不論迪士尼與福斯的收購交易是否成真,先來看看背後的可能原因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