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中,由杜克大學領導的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可能已經培養出另一種能鎖定癌症的病毒──以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俗稱小兒麻痺病毒)對付腦瘤。
文:ALICE PARK
譯:許睿洋
病毒能夠「戴罪立功」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構想,研究人員其實已經嘗試控制病毒與細菌的能力超過一個世紀。疫苗就是利用細菌、病毒、腫瘤細胞等來啟動免疫系統以對抗疾病,產生對身體有益的效果。
但這些會引發疾病的病毒並不容易取得,且嘗試利用它們來啟動免疫系統以對抗細菌或病毒以外的健康問題(如癌症)也不是那麼成功。目前僅有一種以病毒治療癌症的方法被證明有效,即以皰疹病毒(herpes virus)對抗黑色素瘤(melanoma)。
然而,在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最新研究中,由杜克大學領導的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可能已經培養出另一種能鎖定癌症的病毒──以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俗稱小兒麻痺病毒)對付腦瘤。
杜克大學普雷斯頓-羅伯特-蒂施腦瘤中心(Preston Robert Tisch Brain Tumor Center)榮譽退休主任戴洛.畢格納博士(Dr. Darell Bigner),與他的同事改良了一種原本設計來對抗「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接受此次治療的61位患者先前曾接受各種其他療法(包含放射治療和化療),但都未見效果。使用「脊髓灰質炎病毒」療法後,21%的受試者存活了超過3年,而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僅有4%能活3年以上。
此種療法是畢格納的同事、也是杜克大學神經外科教授馬特哈斯.格米爾博士(Dr. Matthias Gromeier)20年研究成果的積累。透過基因改造,他移除了脊髓灰質炎病毒基因、並以類似且只會造成感冒的鼻病毒(rhinovirus)基因替代,因而成功地改良出能夠啟動免疫系統、卻又不會導致脊髓灰質炎的病毒。
脊髓灰質炎病毒變得越來越擅於感染特定的人類細胞,主要瞄準細胞上一種稱為CD155的分子通道進行攻擊。這樣的通道,或受體,被發現存在於腸道與脊髓的運動神經中,這也是為什麼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會造成癱瘓(但通常感染腸細胞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沒有過多能夠察覺的症狀)。CD155也存在於實質固態瘤(solid tumor)上,包含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當經格米爾改造的病毒感染了腦部癌細胞,它便會開始殺死部分的癌細胞。更重要的是,病毒也能連同其他免疫系統細胞對癌症發動攻擊。格米爾表示,脊髓灰質炎病毒會讓這些免疫細胞變得「極為憤怒」,這對對抗癌症而言是件好事──但只有在一定的程度之下才是如此。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可能會引起嚴重的發炎,而研究人員也因此需要降低病毒療法最初的劑量。在取得病毒與利用免疫細胞打擊癌症之間的平衡之前,他們曾好幾次直接將病毒注入腦瘤中。
然而,儘管免疫系統發動的攻勢非常強烈,但當病毒開始死亡時,它也消失地非常快。脊髓灰質炎病毒是被設計來感染細胞,且能持續繁殖長達數周。一旦它們完成感染細胞的任務,它們的抗癌效果也會隨之衰退。但畢格納與其團隊對此感到樂觀,他認為他們能利用近期免疫治療法的進步,來解決這個潛在的缺失。他們預計將病毒與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抑制」(checkpoint inhibitor)療法結合使用,此種療法會讓免疫系統對癌症腫瘤細胞的攻擊更加兇暴(一般而言,免疫系統並不會攻擊癌細胞,因為它們不像細菌或病毒一樣是外來的入侵者,而是人體內生長發生變異的細胞)。格米爾說,「這很明顯是我們會追求的組合策略。」
截至目前為止,在61位接受治療的病患中,有其中8位是畢格納認為的「長期反應者」,也就是在接受病毒療法後活得比原本(僅接受放射治療或化療等)更長的患者。他們其中有些人的腫瘤又再度增生,但在接受另外一劑脊髓灰質炎病毒後,應能阻止癌症繼續惡化。有些人在腫瘤再次增生的同時也接受化療。畢格納說,「許多人接受治療後的反應非常戲劇化:他們的腫瘤縮小了。」目前他的團隊也著手進行另外一項試驗,即是比較那些僅接受脊髓灰質炎病毒療法的患者,與那些同時接受病毒療法與化療的病患。
當前參與研究的患者們都曾接受過標準治療,但癌症的病情卻再度復發。畢格納博士希望,此次研究的結果能讓患者在癌症初期時就接受病毒免疫療法,因為那個時候患者的免疫系統仍然較強,較能對癌細胞發動有效的攻擊。他也相信這種療法能用以對抗其他癌症,並計畫對黑色素瘤與較難治療的「三重陰性乳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患者展開研究。動物實驗也暗示著病毒可能得以用來打擊胰臟癌、前列腺癌與胃癌等。
畢格納博士說道,「我從事研究長達50年,從來沒有在一項研究中看過這樣的反應。就長期生存而言,這樣的結果比文獻中的任何記錄都要好。我認為我們能在此基礎之上繼續發展。」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關於電子菸,科學家了解與不了解的事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