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現實祕境】線上展覽:秦政德、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

2016/11/30 ,

評論

立方計劃空間

Photo Credit:Prajakta Potnis
立方計劃空間

立方計劃空間

立方計劃空間成立於2010年4月成立,以推廣當代藝術、深度人文思維,聯繫國際與在地藝術網絡與建立文化歷史脈絡為使命,提供台北藝文群眾一個兼具展場與講座、交流、資料庫功能的藝文空間。座落於台北人文薈萃的台大、公館區域,又是喧鬧如嘉年華的公館夜市巷弄中,立方位於一棟五十年歷史的老建築中,其前身為一棟老旅館,步行數百公尺即到台大校園、水源劇場和寶藏巖藝術村。立方計劃空間位於此區,持續引介國內外的優秀藝術家,並邀請相關文化人士舉辦展演、座談等活動,期冀為這個區域帶來更豐富的人文藝術面貌與內容。我們的理想目標在於建立:小而精的獨立展演機構、體制外的學習場所、在野的資料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介紹台灣藝術家秦政德與他的《美國派》系列作品,本次展出將展示他這件作品收納的歷史文件;此外,印度藝術家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的《廚房辯論》,延續了赫魯雪夫與尼克森著名的歷史辯論,將冷戰結構的價值辯論帶進21世紀的現在。

秦政德

生於1971年
居住並工作於台北

朋友們叫他「阿德」,當年「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1】的關鍵人物,也因文大事件與同學共同創立「小草藝術學院」,自許為永遠的「小草N號志工」,小草藝術學院長年持續以在臺灣歷史文物中發現的圖像為載體製作明信片。除了臺灣歷史文件的蒐藏,他在藝術創作的方法學上發展出極具個人特色的地理學田野工法,透過「立碑」的行動揭示及再現被人忽略及被宏大敘事遺忘的重要臺灣歷史片段。(文:陳政道)

秦政德解釋他的作品說道,臺灣解嚴(1987)前後的劇變時代,我剛好正讀著高中,除了親身目睹經歷了一場場激昂的街頭運動(比如某日放學就遇上「520農民事件」),也開始對課本外的土地歷史感興趣。透過「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專輯內〈臺北帝國〉的歌詞:「穿的是麵粉袋做的短褲」,首先讓我知悉並注意到印有「中美合作」握手標誌的各式各樣品牌麵粉袋。進而順藤摸瓜認識二戰與韓戰後,世界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格局下,原來美國才是真正實質操控、左右島鍊臺灣的老大哥。

01_中美合作
Photo Credit:秦政德
《美國派,書寫、藝術家收藏的歷史物件與文件》,〈中美合作〉,2016。
03_紀念牌-上帝為何這樣對我?
Photo Credit:秦政德
《美國派,書寫、藝術家收藏的歷史物件與文件》,〈紀念牌-上帝為何這樣對我?〉,2016。

我固然可以透過網路或出版品研讀熟稔這段歷史,但不知是否因為從小學習且有志創作之故,我還是喜歡透過雙手身體性地收集「中美合作」種種相關原件的漫長過程,猶如在陽明山求學生活、每每漫步徘徊於美軍眷區,彷彿自導自演著穿越劇,得以想像重返冷戰臺灣的時空現場感受體驗。

事實上,若非藉由這些點點滴滴地實物蒐羅、匯聚、整理,不僅對這座島嶼恐怕仍完全無知無感,甚至於根本也不可能會有強烈的創作實踐驅動力量,陸續轉化為諸如《美國派》(筆記書)《小臺正傳》《冷島》《蔣王朝》《美帝國》等系列的立碑計劃吧!

02_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Photo Credit:秦政德
《美國派,書寫、藝術家收藏的歷史物件與文件》,〈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2016。

【1】1994年秦政德於文化大學成立團體「藝術法西斯」諷刺美術系老師對學生言論的壓制而遭到退學,美術系學生於是發起抗議行動以及一個多月的罷課。最後秦政德復學,而美術系系主任被停職。罷課期間,學生自行成立「小草藝術學院」,邀請校外藝術家、老師與校友於學校廣場舉辦體制外的講座,這個短暫的學院,讓此事件多了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Prajakta Potnis)

生於1980年
居住和工作於孟買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的作品處於個人的私密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二者有時候僅被一道「牆」所區隔。她把牆視為見證歷史的紀錄,其內嵌藏著棲居的痕跡。她試著將從中產階級家庭中的「牆」,到形成各種制度的「牆」放在一起思考,視它們為各種細微分子所能穿透的「薄膜」,也就如同由上而下的政策影響個人的方式。「牆」成了一個起點,她從這裡出發,探討社會的與個人的焦慮。波特尼斯的創作包括繪畫、現地雕塑裝置和公共藝術介入等不同形式,巧妙地將自身的複雜情緒和這個時代的真相交織在一起。

波特尼斯參加過許多備受好評的展覽如:2015年紐約皇后美術館所舉辦的聯展「午夜過後」、由Jitish Kallat策劃的2014科欽-穆茲里斯雙年展「渦漩探索」、上海「西天中土計畫」舉辦的展覽「巫士與異見」(香港,漢雅軒),並獲得The Clark House Initiative邀請參與在巴黎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展覽「L'exigence de la saudade」。

於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她亦參加由Francesca Chiacchio、Zasha Colah和Thakur Sumesh Sharma共同策劃的第二屆跨國主題館「We Have Arrived Nowhere」。

01_The_Kitchen_Debate
Photo Credit:Prajakta Potnis
《廚房辯論》,複合媒材裝置,2014。

本作品的標題《廚房辯論》,取自1959年7月24日於莫斯科的索科爾尼基公園所舉辦的「美國博覽會」開幕裡,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與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一連串透過口譯者的即席意見交換。在美國博覽會的開幕儀式中,尼克森和赫魯雪夫在展場內的廚房展示區裡,進行了一場關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激烈辯論。這所謂的「廚房辯論」已成為冷戰時期的著名事件。

在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於2014年在柏林的貝塔寧藝術村駐村期間,她重新研究並思索這個特別的事件,同時檢視它對我們這個時代所造成的影響。由於她長期且廣泛地關注決定家庭空間動力的多方面潛流,使她立刻為這場廚房辯論所吸引。

04_The_Kitchen_Debate
Photo Credit:Prajakta Potnis
《廚房辯論》,複合媒材裝置,2014。
02_The_Kitchen_Debate
Photo Credit:Prajakta Potnis
《廚房辯論》,複合媒材裝置,2014。

她把廚房當成檢視的場域,進一步凝視我們現代生活方式的核心-那間擺放著日常家用裝置的小房間。生活例行家事如洗碗、攪拌、冷凍,她將這些有點乏味的儀式賦予了活力,試圖將其轉化為怪物,讓人聯想到核彈似乎就是在家庭廚房內製造出來。她使用基因改造的花椰菜這類的蔬菜,隱約地指涉了日復一日吞噬我們的毒化生活。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希望能夠過藝術創作,把這條從過去到當下的脈絡,與自己的脈絡連結在一起。

展覽資訊

名稱:「現實祕境」國際聯展
時間:2016/12/10-2017/01/26
地點:TKG+(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
主辦:立方計劃空間、財團法人耿藝術文化基金會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5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現實秘境】線上展覽:區秀詒、Francisco Camacho



現實秘境 Towards Mysterious Realities:

《現實祕境》由立方計劃空間和耿藝術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由策展人鄭慧華所策劃,是一檔關於重新思索亞洲與世界關係的展覽。本展以戰後(特別是世界處於冷戰架構下)的歷史經驗為基礎,及以「通過亞洲去思想世界」作為動力與出發點,深入當代的日常經驗、社會空間中,從而提煉、交織和架構出諸多理解今日世界現實的不同角度。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