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聲音與表演藝術家黃大旺將於本次展覽帶來他的作品《溫室七十二變》,與李士傑的《冷體計畫》,兩人的作品將從台灣歷史本體論和國際關係中探尋歷史主義的可能性。
黃大旺
生於1975年
居住和工作於台北
先天性表演者。於網際網路開始於台灣興盛時,以「㊣黑暗校園民歌之狼」暱稱混跡於網路留言板。2001年自主發行《宅錄十年選集》,2002年與Cold Burn樂團合作,在「聖界」翻唱濁水溪公社代表作,是第一次公開表演。同年起以多個計畫名義在台北、台中、高雄演出。2004至2010年旅日期間,與日本及其他國家多位樂手、樂團合作。返台後,以即興演奏與日文翻譯為活動重心。
2011年與張又升、陳藝堂等人組成環境即興與聲音採集團體「民国百年」,獲2012奧地利林茲Ars Electronica聲音藝術類榮譽獎;2012年至14年間,參與林婉玉導演紀錄片《台北抽搐》的拍攝,獲2015年台北電影獎評審團特別獎。曾於香港、澳門、新加坡、東京、大阪、柏林、林茲、紐約等地開唱,參與多檔聯展,翻譯多本日文書,於平面、電子媒體發表評論及隨筆,並演出多部學生短片。


這是一個發生在「七十二年」的故事,對台灣人而言,由於普遍習慣使用民國紀元(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七十二年象徵著歲次癸亥、豬年、甲子年的前一年,以及各式各樣的消費文化。在這間沒有玻璃、沒有嚴格溫溼度控制的「溫室」之中,不僅看不到許多人心目中共同的往日時光美好回憶,也聽不到當時的線索,只有一個幽閉者幽微的自言自語,以及空間外隱約傳來的壓力。當世界正在步向核戰,台灣停滯在欣欣向榮、莊敬自強的時代氣氛下,溫室裡更因為採光的關係,形成一個近乎與外界隔絕的世界。
或許更因為如此,這個空間更變成某些人心目中的綠洲,他們紛紛在只有自己知道的角落,以及最值得向後代誇耀的位置,留下各式各樣的落款;而在他們離開之後,甚至還有一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訪,熟悉到就像自己的家一樣。他們唱著當時台灣最具爭議性的流行歌手羅大佑的〈現象七十二變〉,並且不斷重複當年的回憶⋯⋯
這篇故事,也依照敘述者的觀點、社會經濟地位、年資、歷練、怨念等因素,有了各種不同的變奏。原先的喃喃自語,也因此有了各式各樣的想像,去映照出各個世代苦悶沒有出口的人生。不管過了多久,始終沒人過問,已經消失,並在原地留下一道影子的幽閉者,是被過去的亡魂帶走?還是原地腐化成為一道灰土?
李士傑
生於1973
居住和工作於台北
跨領域的數位文化思考與行動者。目前參與項目包括:社群媒體資料分析創業團隊(2015起)、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執行長(2016起),以及杭州中國美院網絡社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5迄今)。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早期網路運動研究者,推動台灣在地部落格運動,參與全球數位文化社群網絡。曾任台灣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創始計畫經理、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辦公室專案經理與國際合作計畫執行顧問。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2007-2012)。
早期論文從見證(witness)角度,切入人類社會遭逢科技所產生的巨大撞擊與轉變,認為網路媒介創造現實社會之外的「不可能的見證」,導入且重新建構了新的「他者性」(alterity);並關注從詩意與人文學科面向,觸及當代社會公民-使用者的感知能力,並審視網絡科學(network science)的可能性。
「⋯⋯求朱雀而自北門出。」
-京極夏彥,《鐵鼠之檻》
冷戰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一種跨國家層級世界對話:全球國際均勢被拆解、劃分為自由與共產陣營,由兩大強權美國與前蘇聯收編戰後資源,各自集結組成對峙態勢。在冷戰中,國家蛻變成為聯盟成員,為強權服務,各自的差異角色被功能化發展,結構性地支撐起巨大的陣營運作。
身在其中的台灣,更有個曲折複雜的歷史認同矛盾經歷:從戰前到戰後,跨越了交戰國家陣營,經歷了戰敗與戰勝國的身份轉換,並在戰後成為被佔領的特殊區域。伴隨著中國內戰戰事失利、國民政府南遷,而成為由蘇聯培育資助與訓練、日本軍事顧問秘密暗助、美援資源挹注,封存了中華文化的「自由中國」(free China)詭譎角色。
順利與全球冷戰體制無縫銜接的致冷引擎,我稱之為「冷體」(Coldware)。冷體無形,卻擁有實體、能造成影響,創造真實效應。中醫看待致病的寒氣,有著類似的建構性視角。中醫視寒為熱與動的反面,是一種相較於生命體活生生、溫暖循環體系的「阻斷物」。

早期知識的創造者意識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可以內在比喻、並且真實影響內在自身氣血運行順暢與否的關鍵要素:「⋯⋯進到體內的寒氣是一種具體能量:以『氣』的形式在體內堆積、流竄,沈積日久,宛如休眠火山,壓縮緊實於氣血無法流通之處。一旦遭到正面摧擊,溫通引之、疏風散之,壓縮緊實的這一團積聚,開始慢慢分解、擴散,然後它必須找出口散逸。」
在幾十年之後,許多政治的建制已經灰飛煙滅,但人們仍然活在這些歷史與政治對立遺緒留下的無形「結界」之中。我們要如何才能從今日之資訊社會「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反向挖掘出那看不見的機制?本計畫企圖以法國歷史學家傅柯的「生活就是舞台」(tableau vivant)為思想工具,同時比較今日社會的右派政治組織「台灣民政府」表演現象,與素人科技與社會研究專家林炳炎先生的思想計畫,試圖捕捉看不見的「冷體」。希望藉由理解「冷體」致冷的運作動力,找到未來社會的解凍回暖契機。
展覽資訊
名稱:「現實祕境」國際聯展
時間:2016/12/10-2017/01/26
地點:TKG+(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
主辦:立方計劃空間、財團法人耿藝術文化基金會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5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
專題下則文章:
【現實秘境】線上展覽:許家維、洪子健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