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攝影機照看歷史現實的狹隙:專訪《工業園區》導演任興淳

2017/01/17 ,

評論

數位荒原(No Man's Land)

Photo Credit:IM Heung Soon
數位荒原(No Man's Land)

數位荒原(No Man's Land)

數位荒原是一個持續自我重組中的媒體平台,其自我定位是在當代藝術、科技、表演、敘事與想像的邊陲,並以「網路」、「文本」與「社群」三者的創意性連結及循環為實踐方法。透過地緣關係及去中心化的媒體操演,連結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藝術現場,邀請觀者模擬一種與全球化資本市場中的主流藝術協商的巧妙取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任興淳帶著攝影機,遊走於各個廢棄或仍在運作的、跨越國境的勞動現場,在歷史傷痕仍未乾涸的邊緣傾聽來自底層的聲音,詩性地處理文獻檔案、新聞畫面、訪談等素材,透過音畫讓這些在狹隙中的生命得以顯影。

採訪、撰文:謝以萱

任興淳(IM Heung-Soon),以首爾為基地的藝術家兼電影導演,創作包括攝影、裝置、電影、公共藝術與社區藝術,尤以動態影像為主。關注勞動者與身陷歷史狹縫中的幽魂,特別是在現代資本、政治、國家邊界下被邊緣化的人。與製作人金敏京(KIM Min­Kyung)成立BANDAL Doc工作室,以攝影機為創作工具,舉辦工作坊等集體創作模式為途徑,透過影像來照看現實、回應社會、傳遞訊息。

在展覽「現實祕境」(策展人:鄭慧華)中展出的單頻道錄像《工業園區》(Factory Complex),是任興淳2015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的紀錄長片。1960年代的韓國在獨裁者朴正熙的統治下,由國家機器捲動了大規模工業化。影片中,任興淳拉開韓戰過後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歷史軸線,自女工們為家國奉獻青春、竭盡心力,為其勞動權益抗爭的心路歷程,一路爬梳至當代勞動者依然面臨-甚至是更跋扈的資本家面孔與不見改善的勞動環境。任興淳帶著攝影機,遊走於各個廢棄或仍在運作的、跨越國境的勞動現場,在歷史傷痕仍未乾涸的邊緣傾聽來自底層的聲音,詩性地處理文獻檔案、新聞畫面、訪談等素材,透過音畫讓這些在狹隙中的生命得以顯影。

朴槿惠 朴正熙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朴正熙與其女朴槿惠在投票所的照片,朴正熙是韓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的領導人,他在1961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擔任總統一職長達18年,任內獨裁、強硬的統治手段,為韓國帶來高度發展的經濟成果,也引來強烈的批評,朴正熙在1979年遭暗殺身亡。他的女兒朴槿惠在2013年成為韓國史上首位女總統,2016年則因干政醜聞,遭彈劾。

以下是韓國藝術家任興淳的專訪整理。

Q:您早期的創作多以繪畫、攝影為主,想瞭解您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展開以動態影像為主的創作?

IM:我早期便經常拿著攝影機,以攝影機作為我的創作工具,但不全然由我自己拍攝,我喜歡把相機交給一般大眾,讓他們來拍他們自己想拍的東西;舉辦工作坊,讓那些不擅長表達自己感受、沒有話語權的底層人民,藉由攝影機來傳達他們想說的話。簡言之就是創造活動讓他人一起來共同創作。與其說我是一位藝術家,我覺得教育家可能更貼近我在做的事情。

大約6、7年前,我拍了一部與濟州島歷史有關的電影《濟州祈禱》(Jeju Prayer,2012),之所以會展開這部作品的拍攝,其實與我的妻子密切相關。妻子的外公在「濟州四三事件」(제주 4·3 사건)中過世,這是一場多達3萬人逝去的悲劇,但關於這段歷史,許多韓國人至今都不甚知曉。我為了理解妻子外公逝世的原因,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拍了這部片。這是我第一部長片,電影名稱來自濟州島方言,意思是「祈禱」。

Q:您提到透過攝影機讓素人「共同創作」這件事我覺得相當有趣;以一種共同體(community)的方式運作。我好奇您是如何看待攝影機這個工具?而在您的影像作品中,例如《濟州祈禱》、《工業園區》等是否曾採取共同創作的方式拍攝?

IM:在濟州島拍攝的《濟州祈禱》並沒有採用共同創作的方式,雖然我訪談了相當多受訪者。濟州島的自然景觀相當美麗,我被當地的自然環境深深吸引,因此便希望透過自然景象來傳遞出隱藏在外觀背後、來不及言說的故事。《工業園區》則用了許多共同創作,我實地走訪那些工廠──曾經是的、現在依然是的──我訪問了許多人,也舉辦多場讓人們共同參與的工作坊,一起拍一些短片,這些短片也成為後來這部長片的基礎之一。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共同拍攝的畫面,但我們一起完成那些短片的過程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以攝影機、相機作為創作工具。我認為攝影/相機具有某種大眾性,它在當代是一種容易使用的工具,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拍攝,我不覺得我在拍一部工程浩大的「電影」,也不認為我是電影導演,我覺得我是用攝影/相機作為一種道具來展現人們故事的作者。比起繪畫、雕塑等媒介,這是一般人最容易上手的。我曾經與韓國社會住宅的居民、外籍移工以工作坊的形式一起拍攝短片,他們拍出來的結果令我驚豔,多是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或是對攝影機講自己的故事。

我總覺得,韓國社會對各種職業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醫生、律師才被認為是成功的人,但其實每個職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希望透過影像創作來讓大家看到不同的人各自的優點,而非只有單一價值觀。像這樣與大眾一起用攝影機表達自己的事情我已經從事十年了,現在則會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上,將更多關注的焦點轉回自己創作上。

Q:這次展出的《工業園區》勾勒了韓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犧牲奉獻的女工樣貌與遭逢的社會困境,當初是因為怎樣的機緣展開對此題材的探索?

IM:我花了3年半的時間製作《工業園區》,其中調查與拍攝花了大約兩年,剪接與後製花了1年多。這部影片雖然標誌著「獻給我的母親」,但我創作的緣始並非想著我的母親。當時,我和一些藝術家朋友在尋找可以辦活動的場所,然後就找到位於首爾九老工團的廢棄廠區,那曾經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工廠園區,但隨著經濟發展整個生產鏈外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因此廠房便被遺留下來。

1970到1980年代,是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有許多女性勞動者加入工廠,創造出經濟榮景,她們是這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角色,但為什麼多數的韓國人會覺得勞工是比較低下的階層?好像藍領階級就是頭腦比較不聰明,只能用體力來工作,工人並非值得驕傲的職業。女性勞動者,更是不受重視,是韓國社會中弱勢的一群。

我覺得很疑惑,為什麼她們明明為時代做出這麼大的貢獻,但卻始終不受重視?因此我開始訪問女工們,在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我自己的母親不也是一位在紡織工廠擔任助理、為工廠奉獻 40 年的女工嗎!那時候我才領悟,這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是與我密切相關、跟許多同樣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們都密切相關的故事。

我也想到我的女性家人們:我的妹妹,她是一位在百貨公司擔任櫃姐的勞動者;我的嫂嫂,她以前是一位電話接線員。我身邊有這麼多女性親人都是勞動體系的一員,因此我更加覺得這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故事。

Q:韓國的工運傳統一向被認為相當堅實,近年也有不少韓國影像作品處理勞動相關議題,如先前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放過的《貪欲帝國》(Empire of Shame,2014)、《鐵夢》(A Dream of Iron,2014),都是處理1960年代以來南韓發展工業、經濟發展後所遺留的勞動/勞工權益議題。請您聊聊您對於目前韓國社會討論此議題的觀察。

IM:在韓國的社會語境中,「勞動者」一詞在大眾的觀念中是有負面印象的,看到勞工聚集、示威遊行,也都有負面的觀感,因為會讓人聯想到北韓的勞動黨,與共產主義有關。我認為這是存在韓國社會中相當矛盾的事實,這群人確實存在,共處於同個社會,但人們卻選擇漠不關心。我想其他紀錄片導演應該也與我有相似疑惑,對大眾的反應感到不安,因此想要拍攝這類題材,讓更多的人看見。

1960到1970年代的韓國在朴正熙獨裁政權統治下,人民絲毫沒有個體性可言,全都為了國家利益而考量,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不能夠說出來,統治者會以危害國家安全為名禁止。而現在的三星企業就像當時朴正熙的獨裁政權,權力甚至比國家還大,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情是不能說的,因為一旦說出來很可能會影響三星企業的存亡,而三星企業如果倒了國家也會滅亡。就是類似這樣「唇亡齒寒」的恐懼感持續地威脅韓國社會,造成三星企業沒有工會也似乎是被允許的,即使這是違法的,但因為韓國政府與大企業關係緊密,也沒人敢吭聲。

謝以萱 任興淳
Photo Credit:鄭文琦
左起分別為:藝術家任興淳、本文作者謝以萱及韓語口譯。

後記

與任興淳交換名片時,注意到名片上的信箱不是姓名英文拼法,亦非工作室拼法,而是:human9000。當下意會到這與他長期以來始終對人之歷史、人之狀態的關注有關,但對後面的9000卻毫無頭緒。在採訪結束後問了這個問題。任興淳一如先前聽完翻譯後對問題一副「哦」的了然於心表情,再以一貫溫和的語調緩緩地說:9000在韓文裡的發音,與「九泉」(黃泉)同音,我想藉創作來描述這種不是活著也不是死了,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在韓國世越號事件中,失去孩子們的父母便是以這樣的狀態活著。在《濟州祈禱》中那些「四三事件」中過世或倖存的人,也是我試圖以影像追尋的,徘徊在歷史狹縫中的幽魂。

本文摘自數位荒原,全文刊載於此

展覽資訊

名稱:「現實祕境」國際聯展
時間:2016/12/10-2017/01/26
地點:TKG+(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
主辦:立方計劃空間、財團法人耿藝術文化基金會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5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現實祕境】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恁爸」在亞洲?



現實秘境 Towards Mysterious Realities:

《現實祕境》由立方計劃空間和耿藝術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由策展人鄭慧華所策劃,是一檔關於重新思索亞洲與世界關係的展覽。本展以戰後(特別是世界處於冷戰架構下)的歷史經驗為基礎,及以「通過亞洲去思想世界」作為動力與出發點,深入當代的日常經驗、社會空間中,從而提煉、交織和架構出諸多理解今日世界現實的不同角度。

看完整特別報導